提起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我们脑海中通常会想起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民族,却忽略了生活在雪域高原、曾经强盛一世、能与唐朝掰掰手腕的吐蕃。

吐蕃是藏族历史上难得有扩张性质的政权,它的扩张影响了今天中国西部的民族分布;吐蕃王朝时期文化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创立的藏文,让藏文文献丰富度仅次于汉文,居各少数民族文献之首。甚至在吐蕃持续期间,它与唐朝、大食在西域的争夺也非常精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文,图/摄图网

本期兰初君就分享一下最近所看到并且梳理的吐蕃历史,分享之前先叠甲:兰初君仅仅是历史爱好者,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一、吐蕃的含义和民族渊源

“蕃”是藏语bod的音译,是藏族的自称,根据兰初君看到的资料,说今天的藏族人仍自称为bod pa,意思是住在藏区的人。有人认为,“蕃”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古代藏族信仰的苯教(bon)。至于“吐蕃”一词的意思,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是藏语Bod chen po“大蕃”的音意合译,有的认为是藏语Stod bod “上蕃,西蕃”,但没有定论。

根据《新唐书》记载:“吐蕃本西羌属……有发羌、唐旄等”。“西羌”在唐代泛指西部的很多部落,语言大多属藏缅语族藏语支(包括羌语)和彝语支。清代地理学家杨守敬指出:发羌大致在青海西南和西藏地区。

除了发羌之外,有学者从吐蕃推崇的动物中,推测出:有如下历史上的民族融入进了当时的吐蕃之中。

第一:猕猴。根据藏文史书《玛尼全集》等记载,说在很久以前,在今天西藏雅隆河谷地区,有一只猕猴和岩罗刹女结合,生下的后代成了人。后来吐蕃赞普在和大臣会盟时,用的牺牲之一就有猕猴。猕猴的传说也出现在党项人中,党项是羌人,《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其种有宕昌、白狼、皆自称猕猴种。”传世文献记载印证了吐蕃和羌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另外。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有一个持续三百多年的地方政权,名叫吐谷浑,这个是鲜卑族联合羌人上层贵族创立,后来被吐蕃灭亡后,一部分融入进吐蕃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月氏人也很有可能和吐蕃发生过关系,历史上匈奴扩张,击败原来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月氏分为大月氏和小月氏。大月氏向西遁去,后来在中亚建立贵霜帝国;小月氏后来融入进羌族等民族之中。

第二:草原游牧民族推崇的马和狗。传说吐蕃先祖“天赤七王”都是在他们的儿子,“长到能骑马时,父王们就沿着登天绳上天,在空中像彩虹一样消逝”。骑马应该是具有神人地位的天赤七王的基本技能之一。另外吐蕃人也有杀掉马祭祀的习俗。

狗也是吐蕃人推崇的动物。唐代人记载:犬作为吐蕃之兽,与羊并列。

二、吐蕃简史

吐蕃的崛起,气候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吐蕃崛起前,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有一个象雄政权,公元4世纪以后,西藏经历了一个寒冷期,象雄衰落,部分象雄人东迁,公元6世纪,青藏高原南部迎来温暖时期,这个是吐蕃政权建立时的气候背景。

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承赞普位。不久之后迁都逻些,逻些是今天的拉萨。

逻些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谷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以逻些为基地,松赞干布所在的部落实力迅速壮大,逐渐兼并苏毗、羊同等部落,与他们建立领属关系,结束了青藏高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

633年,松赞干布在名臣禄东赞的帮助下,正式建立吐蕃政权。

中间为禄东赞

对外方面,松赞干布积极用兵,开疆拓土。比如率军进攻吐谷浑;攻打唐朝;将附国纳入管辖范围,附国的位置在今天四川西部;对泥婆罗(今天的尼泊尔)用兵,让其成为臣属国等等。松赞干布也会用联姻的方式巩固对外关系,比如娶了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娶了泥婆罗的墀尊公主,后来分别又娶了象雄、党项等部落的女子为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内,主要由大相禄东赞主持,进行一系列军政、文化方面改革。比如将所有辖区划分为五茹六十一东岱。茹(ru)是“翼”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分支”。东岱(stong-sde)是“千户”的意思。茹和东岱是吐蕃军政体制的两个基本单位。

文化方面印度文化对吐蕃影响颇深,比如藏文。藏文史料记载松赞干布曾经派遣大臣吞米桑布扎到印度学习并且借鉴梵文创制藏文字母系统。天竺的医学、历法算法等也传入吐蕃。

以文成公主入藏为契机,中原文化也在雪域高原上传播,比如汉传佛教、大批来自汉地的卜算、技术方面书籍、医学等等。文成公主被吐蕃人尊为绿度母。

公元649年,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赞普位置,因为未成年,政权由名相禄东赞把持,他所在的噶氏家族之后掌握了吐蕃政权半个世纪之久,这半个世纪我们可以称之为“噶氏专政时期”。

禄东赞主政时期政绩卓越,他安抚边境、清查户籍、规定赋税、区分“桂”、“庸”等级,前者是武士,后者是奴隶,在659年-666年,作为大相的他常年驻扎在青海地区,讨伐吐谷浑,从此吐蕃以非常强悍的姿态登上亚洲政治舞台。

667年禄东赞死后,他的儿子噶尔·赞聂多布(Mgar btsan snya ldom pu)继承大相职位,之后是禄东赞的另一个儿子噶尔·钦陵,一直到698年噶氏家族覆灭,这一时期的吐蕃一直在扩展势力,尤其是在西域扩张。

吐蕃的日益强盛,导致唐朝的用兵重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北。本来唐朝在灭亡高句丽后,设置安东都护府,想要全面控制朝鲜半岛,一方面原来友军新罗不同意,双方打了一仗。

另一方面吐蕃的兴起威胁唐朝的首都长安,西北危机,用史学家陈寅恪的话来说:吐蕃炽盛,西北危急,更无余力经营东北,观其徙新克高丽胜将薛仁贵以讨吐蕃,而致大败之事可知也。自此以后,高丽废而新罗、渤海兴,唐室对于东北遂消极采退守维持现状之政策。”

噶氏专权时期的吐蕃,让唐朝吃了不少败仗,其中两次堪称大败。一次是薛仁贵以十万多人马兵败大非川;一次是李敬玄以十八万兵败于青海。同时安西四镇也因为吐蕃的进攻而两度放弃。

名将薛仁贵在与吐蕃的战事中吃了败仗

我们再将目光转移到吐蕃内部。

698年,四代目赞普赤都松赞成功让摄政的噶尔·钦陵自杀,而赞普本人掌管军权,三代目芒松芒赞的王妃——赤玛洛摄政。这位赞普在位没多久,于704年就去世了。

712年,赤玛洛孙子赤德祖赞登上赞普位,他在位期间娶了唐朝的金城公主,两人生下了赞普继承人赤松德赞。

赤德祖赞在位时期,吐蕃的向外扩张态势特别明显,比如尝试和突骑施和大食等国联系,牵制唐朝,吐蕃公主甚至成了突骑施可汗的妻子,赞普本人也娶了南诏国的一位公主。

公元756年,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的儿子登上赞普位,名曰赤松德赞,正是在他统治时期,吐蕃国力达到巅峰。

赤松德赞对内最主要的就是弘扬佛教,被藏传佛教誉为吐蕃三法王之一。另外两位则是松赞干布和赤祖德赞。

为了支持佛教,他派人到天竺和唐朝取经,邀请曾经在那烂陀寺讲授佛经的锡瓦措,汉文史书叫做寂护静命的高僧访问吐蕃,高僧因为吐蕃苯教反对者力量强大,转而邀请著名密咒者和驱邪者莲花生大师。

接下来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建立,七名吐蕃青年剃度出家,着手翻译汉文和梵文佛经。

赤松德赞时期,汉传佛教顿悟派和印度传的佛教渐悟派发生冲突,赞普亲自主持辩论,最终判定汉传的顿悟派失败,禁止传播,汉传僧人忧愤欲绝,有的以死殉其佛法。

为什么赞普支持印传佛教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印传佛教有助于维持统治秩序。汉僧主张顿悟,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打破了神秘与等级的界限,把佛性从彼岸拉到了人的内心世界,降低了佛的尊严,也否定了社会等级;印度僧人主张渐悟,讲究长期修行和循序渐进,事实上承认等级藩篱。从这点看,汉传佛教的失败是注定的。

赤松德赞对内扶持佛教,对外大力扩张。趁着唐朝陷入安史之乱的功夫,再次征服西域的吐鲁番,758年占领唐朝边境的廊州。762年甚至夺取了唐朝首都,还扶持了广武王李承宏为帝,虽然只持续了三个星期。

783年,唐朝和吐蕃签订清水之盟,唐朝承认了吐蕃在西域南部、甘肃和四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在此期间,吐蕃的影响力扩展到到南方,摩揭陀和孟加拉的佛教国王达摩波罗(760-815)承认了吐蕃的宗主国地位。穆斯林国家因此把孟加拉湾写成“吐蕃海”。

赤松德赞晚年,吐蕃势力扩展达到巅峰,后来限于国内苯教贵族的反对以及人口稀少等原因,吐蕃开始由盛转衰。

一些史料表明,797年,赤松德赞被一位苯教徒贵族和自己的一位妃子——蔡邦妃马甲东嘎所杀。

赤松德赞被杀后,蔡邦妃马甲东嘎扶持牟尼赞普即位,这位赞普打击贵族势力,可惜不到两年就被毒死。

接下来的赤德松赞吸取了上一任教训,向贵族示好。

他在位时期佛教势力进一步发展,甚至有僧人成了“大相”。

赤德松赞时期的吐蕃,对外武功方面,趁着阿拉伯帝国内部发生动乱,甚至围攻了中亚的撒马尔罕和索格狄亚那。

814年,赤德松赞去世,三子赤祖德赞即位。他在一些史书上被评价为体质虚弱、愚钝,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宣传佛教,为此不惜把大量国力倾注在上面,新的佛经不断翻译,寺庙拔地而起,有谁对僧人指手画脚,会遭到挖眼砍手的惩罚。。

他在位时期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发生在821年的长庆会盟。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

838年,赤德松赞被杀,叛乱者扶持末代赞普朗达玛上位,史书上留下的朗达玛形象是残暴、邪恶、昏庸、喜欢打猎,汉文史书记载这时期吐蕃瘟疫、饥荒、地震不断。

842年,朗达玛被人杀死,吐蕃灭亡。

吐蕃灭亡后,历史发生了改变,西藏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变成了宗教集团和派别的历史。

参考资料:

[1] 张云《吐蕃丝绸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 [2]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 [3] 张云《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 [4] 【美】丹尼斯·赛诺等《剑桥早期内亚史》,商务印书馆,2021年 [5] 许若冰.从象雄到吐蕃:气候变迁与西藏文明中心的东移[J].中国藏学,2022,No.155(06):108-1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