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7日19:30,著名指挥家夏小汤先生携手大提琴演奏家娜米萨·孙与北京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以“巅峰之作”音乐会致敬德沃夏克。此次音乐会艺术家们联袂上演了作曲家德沃夏克最经典的两部佳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G大调第八交响曲 》,让现场的观众再赏了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音乐的巅峰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音乐会的焦点,无疑是置身于舞台中央激情四射的年轻大提琴演奏家娜米萨•孙,正如她的开场感言,2001年生于音乐世家的她,深受都是著名艺术家的外祖父和母亲的影响,4岁开始学习钢琴,5岁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宋涛教授学习大提琴。之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大提琴教研室主任朱牧教授。目前就读于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于Richard Aaron教授。正是在身边的亲人、导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一步步成长起来,成为闪耀在“巅峰之作”音乐会舞台的一颗璀璨的新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中国著名指挥家夏小汤先生,现担任中国爱乐乐团副团长、常任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他在谈到此次成功与娜米萨·孙合作以“巅峰之作”音乐会致敬德沃夏克时表示,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年轻的演奏家娜米萨·孙正是在自己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茁壮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小汤先生在对娜米萨·孙的赞誉中针对年轻音乐家的成长也提出了自己观点:一是实践才能出真知。台下十年功,台上五分钟,但是你永远只有那十年功,永远不给你那五分钟,也不能破茧成蝶。虫子变蝴蝶那一刻,你还得需要台上那五分钟,而且还得很多五分钟才行。因此把握机会很重要,年轻的音乐家需要抓住舞台实践的机会,对每一次机会全力以赴去把握,让每次这种机会都有收获,能够上台是对自己艺术的帮助,也是对感受的一种提升。

二是需要大家言传身教多给年轻人舞台。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家,还是中国范围内的音乐家,咱们资深音乐家、老一辈音乐家,还要在舞台上多去带年轻音乐家,需要培养年轻人,把更多的舞台给到年轻人,只有传帮带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三是年轻人本身要做好充分准备。台下十年功就要勤学苦练,要努力争取机会,当有一个机会来临,要学会举一反三,才能从一场音乐会当中收获更多营养,才能得到更快地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简介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这首协奏曲的成功之处不仅在其内容的深度、鲜明的形象,更在于其交响发展的规模。此曲把美国的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谣曲调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思念,以及对初恋女友的哀悼等,这些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给人巨大的感动。
·《G大调第八交响曲 》
这是德沃夏克交响曲中波西米亚色彩极浓的一首,因有即兴趣味,也被许多人称为“交响诗式的交响曲”。作品于1889年写出,1890年2月2日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国家剧院管弦乐团在布拉格首演。作曲家将大自然的音响、明媚的风光以及生命脉动的节奏投放到了音乐中,充满了波希米亚色彩及感情。

艺术家简介

指挥:夏小汤

中国著名指挥家,现担任中国爱乐乐团副团长、常任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6岁时跟随著名指挥家俞峰教授学习交响乐指挥。2005年毕业,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主课老师同时开始担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首席指挥。2006年荣获中国国际指挥比赛金奖。2007年起兼任中国爱乐乐团指挥。合作过的乐团包括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西安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贵阳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宁波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法国贝桑松交响乐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法兰克福歌剧院交响乐团、西班牙卡达克斯交响乐团、韩国首尔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美国美洲交响乐团、旧金山巴洛克爱乐乐团等。
曾与众多国内外著名演奏家和作曲家合作,其中包括谭盾、潘德列斯基、王健、郎朗、孙秀苇、阿兰·列菲维、吕思清。目前,夏小汤每年在全球指挥逾50场音乐会,多次参加中国国侨办组织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演出。2015年携手中国爱乐乐团在中亚、西亚与欧洲巡回演出;2016年再度携手中国爱乐乐团在东南亚和南亚进行巡回演出。夏小汤指挥诠释的当代作品准确、细腻、音响丰富、层次清晰,得到了世界上多位作曲家的赞誉。

大提琴:娜米萨·孙

娜米萨· 孙,鄂温克族2001年生于音乐世家。受到外祖父和母亲的影响,4岁学习钢琴,5岁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宋涛教授学习大提琴。之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大提琴教研室主任朱牧教授。目前就读于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于Richard Aaron教授。
获奖及荣誉
■ 2015年在第十二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大提琴比赛中,作为青年组最小年龄的选手获得金奖第一名
■ 2016年获得奥地利萨尔斯堡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
■ 2017年在第十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中获得第二名,是本届比赛唯一进入决赛的中国选手
■ 2018年在俄罗斯克努什维茨基国际大提琴比赛中荣获青少年组金奖第一名
■ 获得2022年Aspen Music Festival 夏令营的全额奖学金
■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
大师班学习经历
娜米萨· 孙参加过众多国际知名大师和大提琴教授的大师班学习,包括:
■ 阿尔多·派瑞索 (Aldo Parisot)
■ 大卫·戈林加斯 (David Geringas)
■ 米沙·麦斯基 (Mischa Maisky)
■ 林恩·哈瑞尔 (Lynn Harrell)
■ 劳伦斯·莱瑟 (Lawrence Lesser)
■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 (Igor Ivanovich)
■ 汉斯·詹森 (Hans Jensen)
■ 约翰·卡兹 (John Kadz)
■ 安德烈斯·迪亚兹 (Andres Diaz)
■ 马蒂·罗西 (Martti Rousi)
■ 基里尔·罗丹(Kirill Rodin)
■ 朱利安·劳埃德·韦伯 (Julian Lloyd-Webber)
■ 王健
■ 秦立巍
与交响乐团合作大提琴协奏曲演出经历
■ 中国爱乐乐团
■ 北京交响乐团
■ 上海交响乐团
■ 杭州爱乐乐团
■ 哈尔滨交响乐团
■ 内蒙古民族交响乐团
■ 深圳交响乐团
■ 昆明交响乐团
■ 广西交响乐团
2020年娜米萨· 孙应邀参加由指挥大师余隆先生和夏小汤先生执棒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与大提琴大师林恩·哈瑞尔(Lynn Harrell)先生共同演绎的维瓦尔弟双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双星会》专场音乐会。但由于疫情原因,音乐会最终被取消。
室内乐/音乐会演出经历
■ 2020年 娜米萨· 孙作为“美杰三重奏”的特邀嘉宾,与小提琴家吕思清、钢琴家孙颖迪、大提琴家秦立巍组成的“美杰三重奏”一同参加《“美杰三重奏”与未来之星音乐会》系列音乐会,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界最具华丽阵容和强大影响力的室内乐组合。
■ 2020年 娜米萨·孙作为特邀大提琴家参加了2020黄标现场(Yellow Lounge)的专场音乐会。
■ 2021年参加由余隆大师执棒北京、上海、广州联合乐团、携手才华横溢的华人精英青年音乐家新年音乐会。
■2022年,受邀作曲家方岽青先生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英雄·民族》作品编订该作品的弓指法内容,并由始于1807年的德国Friedrich Hofmeister Musikverlag Leipzig 音乐出版社全球联合出版发行。
演奏用琴
■ 法国制琴大师Patrick Robin 先生定制大提琴
■ 1838年Giuseppe Rocca意大利大提琴。

作曲:安东宁·利奥波德·德沃夏克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又译德弗札克,捷克(波西米亚)作曲家。
德沃夏克出生于布拉格(现属捷克)内拉霍奇夫斯镇,16岁(1857年)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布拉格国民剧院乐队斯梅塔那手下任中提琴手。他早期创作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是声乐套曲《柏树》(Cypress Trees,作于1865年),其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是《阿尔弗雷德》(Alfred,作于1870年)。1873年,康塔塔《赞美诗》(Hymnus)取得第一次成功;1874年,《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获奥地利国家奖。德沃夏克的创作同时受瓦格纳、布拉姆斯和捷克民间音乐的三重影响,在旋律的创作上有天赋,能创作出大量优美的旋律,在和声、对位方面也有相当的功力,但在结构布局上缺少一定的深度。
德沃夏克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受到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响,接触了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
1892—1895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在美国3年使他得以在一定的距离之下体验民族性。他在美国任教期间,以美国黑人音乐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黑人四重奏)和他那光辉的代表作之一——《自新大陆交响曲》等。而后他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1904年去世。
德沃夏克共作有9首交响曲(生前出版5首,世后4首早期作品也已整理出版),但优秀者还是《第五交响曲》及最后的3首交响曲。室内乐作品中,《杜姆卡三重奏》、钢琴四重奏、五重奏和最后的5首弦乐四重奏都极具特色。而宗教音乐中的弥撒曲、《圣母悼歌》和《安魂曲》也都是宗教音乐史中的重要作品。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或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