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广西灌阳洪水菁村,出现一副奇怪又滑稽的景象。几个领头男人扛着掘土的工具,东瞅瞅西挖挖,后面却跟着一百多号农民,眼巴巴看着。

农民们模样各异,有背着土铲的,有扛着锄头的。但无一例外,他们贪婪的目光都死死盯着领头的男人——乔明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乔明增画像

乔明增满脸无奈地看着身后的村民,大声喊道:

  • “乡亲们!别跟着我们了!我真想不起来银元埋哪儿!你们都回吧!”

可惜,劝说没有起到效果,不少人叫嚷着不找到银元就不走,还有好事者大声叫嚷:

  • “六担银元三担枪,红军师长埋宝藏,他就是那个师长,他肯定知道宝藏在哪儿!”

乔明增心中暗叹了口气,这该如何是好!那钱可是要留着收容红军部队的。

不得已,乔明增继续带着一百来号人在村外兜圈子,可挖了一天,依旧未见银元。

许多年后,乃至解放以后,洪水菁村和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都狂热的搜山挖树,只为找到传说中的宝藏,可依旧没有寻到踪迹。

这个广西的偏僻村庄为什么会有宝藏?那句奇怪的歌谣是怎么来的?宝藏最后被找到了吗?

一、六担银元,三担枪

1912年,乔明增出生了,他家住山东费城,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如果没有战乱,他可能会努力学习,成为一名读书人。

不过战争让读书成为奢望,父母的收入难以支持他继续读私塾。再加上,地主突然加地租,让本就很难的日子变得愈发苦涩。

乔明增不得已弃文事农,但地主的压迫让乔家喘不过气,日子越来越艰难。

直到红军来到肥城,事情出现转机。乔明增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听说了红军开办农民夜校,免费让农民读书,连忙跑去报名。

在夜校,乔明增通过学习的知识完成了蜕变。他了解到自己为何会受到地主压迫,学到了先进的思想理论,坚定了要反抗封建压迫,要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决心。

图|参考图

年轻的乔明增通过夜校学习,树立了属于他的远大理想,要成为一名有原则的,为国为民的共产党战士。

1934年,乔明增跟着红军部队踏上长征路途,当时,国民党在湘江附近布下天罗地网,想要将红军一网打尽。

这次围剿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红军的人数与装备均不如对方,只得展开突围作战,横渡湘江。

敌方攻势凶猛,红军的突围非常惨烈,尤其是三十四师,被敌人里三外三层的封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一刻也没有停止,没有时间休息,士兵们只能凭借意志力一次次冲击防线。

几天鏖战后,三十四师损失惨重,但依旧成功冲出包围圈。坏消息是,部队被打散了,幸存的红军战士只能分散撤退。

国民党派出大量部队进行追击,冲出包围的同志们处境依旧艰难。

所幸,湘江附近非常适合打游击,不少同志选择藏身其中,保存了一些革命火种。

湘江对面,首长们也注意到了三十四师的情况。虽然大部队不能停下长征脚步,但这些红军战士同样需要援助。

而乔明增进入了首长的视线,他当时是第五军参谋。上级考虑到乔明增个人素质优秀,政治能力也过硬,交给他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收容整合那些被打散的红军部队,再次拉扯出一支革命队伍。

为了乔明增更好地开展收容工作,上级让他担任收容师师长,还给了他六担银元和三担枪作为整合部队的“启动资金”。

乔明增毫不迟疑的接受了命令,并当场表示,“我一定完成好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接过重任,乔明增和几名战士重回湘江对岸。不过他很快就遇到第一个难题。

身上带着这么多钱和枪,太显眼了!大量敌军在周围扫荡,要是被抓住,可就人财两空,红军战士们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因此,乔明增等人伪装成乞丐,只取出少量银元,将剩下钱和枪都埋在了洪水菁村的一棵大枫树下,留待将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乔明增找机会收拢四处的红军,可他没想到的是,国民党的围剿力度极大,收容工作难以开展。

一天,他与几名战士照常寻找走散的红军,可他运气不好,遇上了国民党的小股部队。

在见面交火几分钟后,乔明增发现不能力敌,果断要求身边的战士分散撤退,争取保存自身实力,不幸的是,乔明增腿部负伤了。

受伤的乔明增走不了太远,只能一瘸一拐就近逃到塘尾巴屯。

担心身后敌军追来,乔明增准备寻求帮助。于是来到农田,这里果然有村民正在田间劳动,乔明增连忙过去交流。

双方简单交谈了一会儿,得知对方叫文永遂,是一个普通农户。乔明增表示自己逃难来到此地,无依无靠也没有东西吃,现在还受伤了,想要找一个地方休养一会儿。

文永遂自然不傻,虽然乔明增打扮的像个乞丐,但开口便是“老乡”的语气和眉宇间的神色,显然不是个普通人,倒像是他听闻“闹革命”的红军,说不定还是个大官!

虽然看出破绽,但文永遂对从不欺负老百姓的红军,还是抱有好感的,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热情的将乔明增带回家。

二、村里传出宝藏歌谣

文永遂相当热情好客,到家后,乔明增才发现文家的粮食也不多,过的十分清贫,可文永遂依旧招呼妻子,让她去拿出家里仅剩的荤菜。

吃饭过程中,两人相谈甚欢,一个是落难的红军师长,另一个是生活困顿的农村百姓,相似的境遇总是有所共情。

文永遂不经意问道,乔明增从哪儿来。乔明增听后心中一动,心里想的却是,他要以大局为重!

这既是为了保护自己,也害怕文永遂在外说漏嘴惹来祸端,便没有说出真相,而是笑着回应:

“我是广西那边的挑夫,做体力活的。”

眼瞅着文永遂不信,乔明增连忙又补充说道:“其实是给红军当挑夫,被追到这儿来的,就想找个地方落脚。”

乔明增这话说的半真半假,文永遂却不介意,反而极力邀请乔明增留下来,先把脚伤养好。

乔明增心中一直记着要收容部队,可东躲西藏的日子,难以稳定的帮助四周的幸存红军战士,更难以拉扯出一支游击队,便答应了。

没想到,他刚答应,文永遂突然又冷不丁一句吓了乔明增一跳!

  • “你可不是挑夫,你是红军里的官,恐怕还是大官!而且,你肯定不是南方人。”

原来,这位红军师长早已暴露,挑夫的手中全是茧子,可乔明增是红军参谋,手虽不白净,但也不是干体力活的粗糙样子。

而且,南方和北方口音差别大,虽然乔明增特意说南方方言,但总有些蹩脚之处。

听到这话,乔明增也是面露尴尬。没想到自己破绽这么多,还好遇到的是个淳朴善良的老百姓。

乔明增明白以诚待人的道理,人家请他留宿,还点出了他的身份,乔明增自然不能再隐瞒,便把自己是红军收容队师长的身份告诉了文永遂,又说了自己当前的处境。

文永遂听后也不怵这个红军师长的名头,只是笑着回应:

  • “看吧,我就说是红军大官,那你这段时间先养伤,可别往外去!”

乔明增自然是听劝的,外面抓他的人不仅有桂系国民党,还有民团,甚至有些心怀不轨的人想去举报领嘉奖。

两人约定好了,对外就说乔明增是文永遂的表哥,乔明增心里也琢磨着,得赶紧学会当地的口音。

一个月后,待乔明增伤势好了一点,就赶忙下床帮文永遂干农活,这些日子他吃穿用度花费不少,文永遂本就不富裕,他哪好意思白吃白喝。

不过乔师长到底不是从小到大干农活的,种田方面还真是不太熟,辛辛苦苦开垦两亩田,文永遂看来却直摇头。

“你这田不能储水,种不了水稻!”

种田之余,乔明增也没忘了正事。他多次悄悄前往埋宝地点,取出一部分银元,资助周围的红色游击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银元购买力相当强,一担银元起码也在一百枚以上,而一枚银元,足够一家普通村民过上许久安生日子。

时间长了,周围村子的村民也有所发觉。周围这些红军以前的日子他们可都是清楚的,怎么突然就有所好转了?

慢慢地,有人决定了资助人的范围,就在塘尾巴屯!但屯子也不算小,屯内也不止一个红军战士,人们还不清楚具体是谁。

乔明增清楚财不露白的道理,有意隐藏自己在隔壁的洪水箐村埋了六担银元的消息,可时间长了,去取钱的次数多了,不知道从哪儿传出风声,村民们竟是编出了歌谣,说洪水箐村某个颗枫树下,埋着银元!

当文永遂外出归来,告诉乔明增这个消息时,乔师长暗道不妙。但他没有听文永遂的建议停止红色活动,带着那些钱走。

  • “我确实埋了那些钱,但那些钱是革命用的,我只是保管!”

乔明增相当着急,上级给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且,他现在联系不到上级,若是胡乱带着钱财跑,肯定会被有心人发现。

乔明增仔细琢磨认为,经过几年和乡亲的相处,塘尾巴屯的村民都是非常信任他的。

而且,村民多多少少猜到他是红军的“官”。这正是传播革命思想的好时机,何不把塘尾巴屯变成新三十四师的根据地?

说来也巧,恰逢前一年遭遇旱灾,水稻收成不好,乔明增灵机一动,带领乡亲开垦荒地,种山东老家最常见的红薯和玉米。

第二年又遭遇旱灾,所幸,乡亲们听了乔明增的话,新垦的田地迎来大丰收,塘尾巴屯熬过了这一年干旱。

因此,乡亲们更爱戴乔明增了。

乔明增趁势在田间地头宣扬先进思想,另一边注意着四周的游击队,希望能收拢他们,成立根据地。

可惜,直到1936年末,乔明增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危机却先一步来临。

由于年年干旱,红薯和玉米一类的粮食收成也无法满足乡亲日常生活所需。

塘尾巴屯和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在困顿之下,便把主意打到乔明增头上,那句流传的“宝藏”歌谣,似乎正与乔明增对应。

村民们心中都认定,乔明增知道宝藏所在,非常有钱!

由于吃不上饭,不时有村民向乔明增讨钱,希望能救急。

乔明增心中也很焦急,遇到实在过不下去的村民,他也会尽量帮助,可这样一个一个的帮助,终究是杯水车薪。

渐渐地,有的村民不满足于讨口吃的,而是直接询问他埋银元的位置,这也让乔明增相当无奈,只好打发他们走。

乔明增心中十分矛盾,村民讨口吃的他能帮便帮,但他不能直接给钱。

一方面,村民要了一次就会要更多;另一方面,这些钱本是组织的钱,是党组织交给他资助红军战士的。

可是,百姓们在挨饿啊,他该怎么办才好?

文永遂明白这位红军师长的为人,看着乔明增每天愁眉苦脸,也只能轻声安慰他,这反倒让乔明增下定了决心。

  • “红军闹革命不就是为了老百姓?现在百姓吃不上饭,我必须得帮!”

说干就干,乔明增决定取出一部分钱,去附近镇上买粮食给村民。可乔明增没想到的是,他早就被盯上了。

三、最危险的路

乔明增带着文家几兄弟刚出门,塘尾巴屯的村民闻风而动,后面一下跟着几十号人。

等乔明增来到洪水箐村,后面已经跟了附近三个村子一百多号人!

乔明增无奈了,这种情况,自然是不可能再取钱。

不得已,乔明增装作找不到那笔钱的样子,东看看西瞅瞅,带着身后的村民们转了一天,最后大家都失望而归。

没找到银元的村民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贪婪开始在部分人的心中滋长,他们开始采取各种方式,挖掘和银元有关的信息。

许多人掘地三尺,恨不得挖断洪水箐村所有的大枫树;有人登门卖惨,跪在文永遂家门口磕头讨钱;

更有甚者,抱着得不到就毁掉的态度威胁乔明增,不给钱就去当地民团举报他!

乔明增深知,自己待不下去了,若是被民团抓走,组织交代给自己的任务就彻底失败了,还会连累文永遂一家。不得已,乔明增选择返回山东老家。

文永遂和乔明增相处几年,早已是关系极好的朋友,听闻乔要走,连忙在家翻找出最后两斤糯米:

“把这个带上,路上吃。”

乔明增十分感动,这个年头谁家都没有余粮,这两斤糯米,怕是文永遂能找出来的最后的食物了。

推脱不掉文永遂的一片心意,乔明增踏上回山东的路。

没有钱,湘江到山东肥城这2000公里,乔明增只得徒步。又因为这两斤糯米太过珍贵,他一直好好的放在衣服里,一路上乞讨吃食。

长达七个月的颠沛流离,乔明增的鞋子磨破了,衣服穿烂了,一路上跋山涉水,终于回到自己家中。当乔明增看到老母亲的时候,他不由得激动的流下泪水。

他将藏在怀里的两斤糯米递给母亲,和她讲述自己的经历,告诉她自己在为国效力,不必为他担心。

此外,乔明增还记得文永遂的恩情,又寄了一封信件过去,信中不仅给他报了平安,还劝诫当地百姓:

  • “那些大洋是用于革命事业的,私自拿走会害了你们。”

乔明增在家中没有待太久,等到了他在山东联系到党组织,便再次加入了八路军,立刻向组织汇报,他将银元埋在洪水箐村的信息。

1940年,范县七里河,在一场对抗日军的战役中,乔明增奋力拼杀,最终英勇就义,年仅28岁。

结语

由于乔明增的离世,银元的具体位置不得而知,可能永远成了谜。

乔明增生前劝说过当地百姓,但部分村民们依旧热衷于挖宝藏“一夜暴富”,那首宝藏歌谣也流传至今。

后来,乔家联系到了文永遂家,为报答文家的恩情,在1960的饥荒年代,乔家掏出所有家底——75块钱和174粮票回赠对方。

相隔2000公里的两家人,一直保持着联络。

解放后,肥城修建了乔明增的烈士陵园,与其他十四位烈士葬在一起。

略显讽刺的是,那些不知银元具体地点的逐利者们,依旧热衷于前往埋着宝藏的洪水箐村。

而与这些宝藏关系最密切的文乔两家,却前往葬着英雄的烈士陵园祭拜。

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思考,洪水箐村的枫树下,和山东肥城的烈士陵园,到底哪里埋着的,才是属于国家,属于人民的真正“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