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比较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的战绩,后者会毫无争议地胜出。有人觉得是李奇微挽救了节节败退的联合国军,改变了朝鲜战争的走势。尽管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可过于神化李奇微。仅从军事的角度出发,他的策略不如麦克阿瑟向美国政府屡屡建议的有效。如果非要找一个优势,那就是李奇微的资历比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和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鲁门为什么会将麦克阿瑟解职?绝对不是因为美军在云山、清川江和长津湖接连吃到败仗。以麦克阿瑟在太平洋战争建立起来的威望,这几场败仗根本不足以动摇他在美国军政两界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真正的原因是他触及了美国政府的底线。

当麦克阿瑟知道没有更多的美军士兵加入朝鲜战场后,希望向中国打出一套“组合拳”,即轰炸东北的军用机场及军工设施、封锁中国全部的海岸线、让蒋介石的部队入朝参战。以上三个策略均会将朝鲜战争扩大化,从而引发苏联直接参战的可能性,这是美国政府无法接受的结果。

我们暂时不讨论麦克阿瑟的提议是否可行,先看看李奇微上任后采用的策略。

李奇微的战术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即“火力制胜”。与此同时,他还一次次地提醒美国政府及参联会的高级官员:无论美军占有多大的海空军优势,都不能将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彻底封锁,最终的战斗仍然需要陆军解决。如果美国政府想体面地结束朝鲜战争,就必须接受将有更多的士兵战死或受伤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抛开敌对立场的因素,仅以纯军事的角度出发,麦克阿瑟的策略显然更高效。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巨大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美军在理论上确实有更“简单”的方法击败志愿军且能减少伤亡,而这就是麦克阿瑟想要的结果。

从本质上讲,李奇微与麦克阿瑟并无太大的区别。他在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中直言:“除了核武器之外,美军应该在战场上使用任何能对敌人造成杀伤的方法”当然也包括麦克阿瑟提出的三条建议。但是,麦克阿瑟可以频繁地“炮轰”杜鲁门、布莱德雷,甚至是马歇尔等人,这属于他的底气,可不属于李奇微。

杜鲁门和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

换一句话说,无论是谁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都必须在“有限战争”的框架之内进行军事行动。既然无法攻击中国本土,加强火力就是唯一的选项。就像李奇微推崇“火海战术”,而范佛里特同样知道使用“范佛里特弹药量”一样,这种战术并不是李奇微的专属“标签”。

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还与另一个因素有关,也就是美国陆军副参谋长的身份。

范佛里特

当沃克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时,最憋气的事情就是无法同时指挥东线的第十军。麦克阿瑟有“拉山头”的习惯,无论是第八集团军还是第十军,主要的将领都出自“巴丹帮”,也就是他在菲律宾任职时的老部下。

在“圣诞节攻势”开始之前,沃克希望将第十军也编入自己麾下。毕竟,只要有些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东西两线的美军相距80英里,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军方式。但是,麦克阿瑟却把第十军的指挥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为沃克

在清川江战役中,沃克希望右翼由美十军来担任(拉近距离),可最终因为南朝鲜军第七师一触即溃而大败;在长津湖战役中,陆战一师师长和第十军军长基本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史密斯甚至不惜给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司令写信来“控诉”阿尔蒙德的作战计划。

李奇微来到朝鲜后,麦克阿瑟在第一时间(两人第一次会面)就把第十军的指挥权交给他。你可以说麦克阿瑟欣赏李奇微,毕竟他曾经邀请李奇微同赴“密苏里号”战列舰参加日军受降仪式(李奇微拒绝了);你也可以说麦克阿瑟还是比较看重李奇微的身份,两人似乎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麦克阿瑟将第十军的指挥权“还”给李奇微,而李奇微在把六个美国陆军师中的五个师长都解职后,仍然让麦克阿瑟的“嫡系”将领阿尔蒙德担任第十军军长。事实上,在整个“圣诞节攻势”中,最应该被解职的人非阿尔蒙德莫属。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李奇微能在朝鲜战场打响“第一枪”,都与麦克阿瑟的“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至少在麦克阿瑟被解职之前,他仍然是李奇微的直接上司。

麦克阿瑟和阿尔蒙德

仅从结果而论,李奇微确实是改变朝鲜战争走势的那个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军事素养高到无人能及,更不需要被神化。归根结底,这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换哪一个人来接替沃克或麦克阿瑟,他们也会使用类似的手段。退一万步讲,麦克阿瑟向美国政府的建议岂不是更“经济”?有谁能说,麦克阿瑟的军事素养比李奇微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