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公其布了最新PMI数据,5月份只有48.8%,这个数据其实明显低于机构预期,因为wi­nd系统显示机构本来觉得应该是49.8%。

其实只要低于4月份的49.2%,市场就得慌得一逼,因为PMI数据是环比数据。

大家之所以想看5月份的数据,其实就是想知道经济是否出现好转,结果大失所望,所以昨日A股大盘的下挫其实也是意料之中,今天这种 交易情绪其实也在延续。

这也直接反应在汇率上,直接冲过7.13了,基本上现在A股行情就看汇率走势,和内资流入及业绩表现都没啥关系了,只要人民币汇率走弱,A股就下跌,如果人民币汇率走强,A股就上涨,就是这么ea­s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对于PMI结构进行拆解可以发现,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出现下降,房地产拖累明显,这再次确认楼市已经出现逆转,市场需求明显不足,所以基本上现在也听不到什么“刚需”的声音了。

整个市场不仅原材料的价格在跌,而且新订单数量也在减少,也就是出现了“量价齐降”趋势

其实我对于PMI数据是长期跟踪的,而且结合PPI数据来分析,对于宏观分析下的功夫绝不比财报业绩分析的少,但是这部分展开的话,太多了,所以今天先简单说一下吧,近期有空在展开说。

PMI走弱主要是3方面影响所致:

第一欧美其实已经发生衰退,而且是从年初就开始,大概从美股互联网巨头开始大规模裁员时开始了。

那些巨头在2020年初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反而大幅招人,而现在却裁员,其实这个“背离趋势”本身就值得深思。

非农数据和核心PCE数据相对滞后一些,这既表现了美国经济的韧性,也暴露出隐忧,两党虽然还在为了“国债上限”扯皮,但最终会通过的,所以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根本没必要浪费精力。

至于加不加息的,也被太多人关注了,反正就是最后1-2次了,所以我其实对于这种“大众已经格外关注的话题”,没有半点兴趣,因为无论加不加息,市场都考虑过了,没有超额收益!

硅谷银行已经敲响警钟,美国未来几个月内就会明确的进入衰退周期,所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会下降的。

标普500指数也会至少跌破4000点大关。

在判断宏观趋势上,必须具有预判性,有效的预期性必须比市场认知早1个季度左右。

所以不能静等美国的数据出来再做判断,要敏锐一些,这些才有意义。

另外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季度GDP已经两个季度为负,所以我们的出口不会好的,出口不行制造业能好么?工厂自然犯难。

第二,房地产需求太弱了 ,今年4月份甚至不如去年同期封城时候,失业率那么高,而且经济前景也偏悲观,老百姓没几个敢上杠杆的,都排队提前还房贷呢。

在衰退的初期,就要看出长期趋势,房地产在20年间,不是一个产业的问题,而是重塑了中国“阶级分层”,它依附于土地财政,然后还赶上了罗斯托所言的“一个国家有且只有一次的重工业化提速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世界工厂模式”下挣来的外汇,成为货币放水之锚,而房地产快速升值承接了这种“货币通胀的冲击力”。

在我很小的时候,也觉得这是刚需推动的,但在较为系统的学习了经济学之后,我明白所谓的刚需不过是“谎言”而已。

由于新房部分牵扯到“质押审核”,所以越是困难的企业,越不敢降价促销的,否则会被银行追缴保证金。

所以你可以睁大眼睛去看,那些敢于降价出货的房企,反而都是万科这些业绩好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房价,其实就是不了解整个中国社会的结构。

未来的楼市面对的,根本不是“跌不跌的问题”,主要是“快速缩量”的问题,出货会变得很难。

大家逐渐不会信任链家地产那种标价,因为由于某种原因,它不能标出卖家真正的卖出价。

第三、从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基本上就是定调了,今年不弄大水漫灌。而且基建部分前3个月发力过猛,基本上把一年的预算都花了,所以4月和5月份开始,显得后劲不足。

这部分依然是凯恩斯主义的逻辑,全世界其实都是如此,包括美国也一样,区别是美国一般是直接给个人,因为它是一个消费占到GDP当量80%以上的经济体,而中国消费占比是33%,所以在调控的时候,所谓的投资部分一般就是基建。

所谓的中特估从一开始就是“硬拉”,根本没有财政支撑,所以我对于整体基建股避而远之。

看到5月份PMI数据感觉,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

进一步确认了经济复苏放缓的势头,这会直接打击所有周期股,比如有色煤炭,房产这样的。

对于消费股其实也有影响,所以白酒、乳业、酱油这样的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是跌的少些而已。

而且这轮经济走势,其实与历史上所有周期都不同。

每当闭上眼睛,那些暴跌的记忆会时不时浮现在眼前,同样我也记得每一次的底部。

2009年触底1664之后,其实反弹极快,几个月就蹿上去了。

2014年底部的时候,震荡几个月,也在2015年走出水牛行情。

但是不要忘了,他们是怎么涨的?真的是靠业绩么?

其实很多股票在暴跌时候归母净利还是上涨的。

所以业绩其实并不是那么靠谱,明白这些的时候,并不是不看业绩了,而是其实对于股价走势更加谨慎

它绝不是“业绩上涨推动股价上涨那么简单”,或许长期是对的,但短期比如暴跌腰斩的苦楚,也只有经历者才会体会。

实际上,无论是2009还是2014年,股价的上涨都少不了宏观刺激,一个是4万亿,一个是货币宽松+棚改货币化。

而且这2次政策刺激都是一鼓作气的。

这次不一样的,就刺激了2023年1个季度,后面直接撤凳子了

其实2019年就这么干过,结果成了,才会有后面2年的牛市。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2019年末的时候,疫情刚出现了,所以高层也着急了,直接把政策拉满。

那么现在这种“撤凳子”的复苏能延续么?

其实并不好说,因为2020年疫情的出现太突然了,全球都没想到,这直接让世界所有核心经济体,也即是欧美日中,开启同步放水模式

3年后到今年,其实世界已经大不一样,中国和欧美经济周期完全不同,所以合力效应基本上没有,而且由于货币政策方向不同,还要更多担心汇率走势,就像现在这样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左右着A股和港股的涨跌

其次,政策方面也是“闷着”,近2个月基本上没有任何明确的政策利好,所以投资市场比较失望,也反应在交易情绪上,增量资金很谨慎。

最后,房地产走弱,不光是房地产自己的事情,当年走强的时候,可以体现正向带动作用。

走弱的时候,也对其他领域造成影响,比如城投债问题就不小,即便想刺激地方基建,但钱在哪?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很多地方城市的地铁项目直接暂停了,其实就是钱到不了位了。

所以债务这块,也是很多投资者的隐忧

所以整个经济其实在“弱复苏”和“弱衰退”中反复横跳

强复苏基本无望,至于汇率这件事情,就是当下市场最关心的维度。

在看清楚这些情况之后,很多人怕了。

害怕中国经济走弱,业绩下滑,影响股价走势。

他们这么想表面看逻辑全说的通,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即便都看对了,也无法挣钱!当大部分人都看到那个风险之后,其实那个风险其实就是机会,而当大部分人都看到那个机会之后,其实那个机会就是风险。

在挣钱这件事情上,从来都不要和从众,孤独可能不是个好词,但在挣钱这件事情上,如果无法忍受孤独,注定没啥出息,清北毕业了也一样。

要学会利用“别人的悲观”,那些悲观不一定是错的,它可能全都对,比如中国经济问题很大,股市也不一定多好,但只要没他认为的那么差就可以了

一个在低位不敢买入的人,他经常以“谨慎小心”敷衍自己的过失,似乎从逻辑上没有任何的瑕疵,他也许是个好人,但也注定此生贫瘠。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时候,那种清晰已经没有半毛用处。

要学会在“资料不完备的时候,感知输赢的概率”

每次暴跌都是买入的机会,我根本不怕什么股市崩盘,或者世界末日。

在这个市场前10年,暴跌时我也被“悲观所玩弄”。

但随着成长,我也深知勇气对于投资乃至挣钱的意义,在这个市场中,每个人都讨论着估值,巴菲特,业绩增速,似乎这些就是投资的核心。

一度我也如此认为,但经过很多的实践,我清楚那些都是表象,不过皮毛。

因为那些本质上都是为了“判断输赢的概率”,在暴跌的时候,赢率明显大,根本就不用细看,本是人生逆袭的绝佳时刻。

但人们在做什么呢?

他们要么在出货,要么进货很少,要么没钱了干瞪眼。

3种情景,分别对应着,被恐慌所趋势,好机会时候不会下重手,仓控不过关

这是3种最经典的输法,在这个市场中永久的轮回着,永无止境,再过100年也一样。

在我头脑中,其实对于暴跌,是做好充分准备的。

我的精神系统对于暴跌的承受度,可能远远超过一般人,你可以理解为一种钝感力。

那不是简单的吃苦多了磨炼出来那么简单,太多人苦都是白吃了,需要不断总结自省:一种在乐观中保持理智的思维习惯

伴着这种思绪中,在上午盘中继续买入些张裕b,根本不为所动,不要说汇率是7.1,就是7.5也没什么。

因为有一件事情永远不要忘了,美国其实是最不希望看到中国汇率贬值的。那样的话,随着中国出口走强,美国的逆差会更大所以需要明白一个底层逻辑,无论人民币汇率跌到多少,都是短期的,即便是想制裁中国,那也需要人民币汇率走强。

而且那样的话,美元走弱,可以降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减轻美国财政部负担,你觉得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耶伦和鲍威尔会不知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