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乡是中国人的人生之根,故乡是炎黄子孙的出发之地,故乡更是那些开国领袖魂牵梦绕的所在。那么,开国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以及邓小平是如何归乡的?其中有些许的不同,但有更多的相同。

邓小平于1919年15岁离开四川广安开始,直到1997 年驾鹤西去,78 年间,小平的脚就再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

1949年冬天,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成为主政大西南的地方大员。1952年7月,小平同志出席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后,离开了四川回京。因公务繁忙,他始终没有回广安老家。

1978年1月3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结束对友好邻邦缅甸的访问,抵达四川省府成都。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邓欲治受县委的委托,来看望小平同志,趁机提出:“家乡人都盼望邓副总理回广安指示工作。”小平没有说话。站在一旁的卓琳连忙接过话:“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1986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五,邓小平同志来到成都,要见家乡的代表和他舅父舅母,在金牛宾馆东楼接见了广安县委书记罗国兴、副县长王洪峻等人。邓小平同志说:“我今天特别高兴,你们年纪轻,有文化、有希望。跟其他地区相比,广安的差距还很大,群众还不富裕,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在跟小平同志道别时,他们提出请他回家乡看看。小平同志说:“请你们回去代我们向家乡人民问好。”当天下午,大家又向卓琳提出请小平同志回家乡的请求,卓琳答:“他很忙,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这次去成都见小平同志的,还有小平同志的舅舅淡以兴和舅妈杨凤鸣。这次见面,是小平同志离开家乡之后,舅甥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1988年6月,四川自贡灯会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小平同志坐在一艘游船上,带着小孙子泛舟观灯:“你看,那是家乡的龙灯!”在一旁采访的广安籍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问小平同志: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没想过回家看看吗?小平同志摇着头说了两个字:“我怕。”

邓小平未回故乡,第一个原因便是“怕”。据毛毛 (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小平说,“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呦!”第二个原因便是“忙”。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党政军各类事务都要管,抽不开身,即使想回家也是“有心无力”。第三个原因便是回家一趟“难”。未通高速前,从广安到最近的大城市重庆要一天时间,而且路况较差,加上身体欠佳,回家的愿望一直没遂愿。

但其实小平是想回家的。1986年,他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

刘少奇于1920年22岁离开家乡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到1961年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选择了回到湖南农村老家实地调研。这是他唯一一次回到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乡之时,刘少奇提出注意事项和要求,第一个要坐吉普车下去,不坐轿车;第二要穿便衣,穿便衣下去;第三要求不要叫刘主席,叫少奇,或叫刘队长;第四不要麻烦下边领导同志和群众,要自己做饭吃。

1961年的湘南省已经连续8年的旱情,刘少奇一行并没有先回故乡宁乡县,而是先到了长沙郊外的两个地方考察,一个是人民公社的模范天华大队。另一个就是听上去气魄惊人的万头猪场,他在那里搞了18天调查,了解到实地考察的情况和汇报给中央的情况,存在着巨大差异,刘少奇开始意识到浮夸瞒报问题的严重,而刘少奇在名不副实的万头猪场的考察过程,更是让他惊异。十八天的天华大队和万头猪场的走访,让刘少奇心情沉重,他决定回自己的家乡花明炭子冲再看看,拜访一下父老乡亲。

1961年4月初,刘少奇回到阔别41年的家,回乡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开座谈会,听听乡亲的说法。身在故乡,刘少奇心忧天下,何止是炭子冲,何止是花明楼,何止是长沙,何止是湖南,在大跃进开始之初,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但过不多久,以下蒙上,坐吃山空,卫星上天,人心落地。当惨烈的现实摆在刘少奇的面前时,他不得不接受他放牛老乡的判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1961年5月15日,刘少奇结束了44天的家乡调查,回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他说“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一定要受惩罚,我们就是受惩罚,最近3年受了大惩罚,土地瘦了,人瘦了,牲畜也瘦了”。1962年的1、2月间,毛泽东主持了七千人大会,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书面报告和讲话,对建国以来十二年的工作,特别是对“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44天的回乡调查,是刘少奇参加革命之后第一次回家乡,也是最后一次。

周恩来于1910年12岁时离开江苏淮安,再没有回去过。

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那是1959年元月,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卫士长成元功当时也在机上,他将总理扶回座位,总理一言未发,陷入沉思。后来,周恩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淮安的变化不大,大运河、(文峰)宝塔、镇淮楼都还在,只有南门大街好像变宽了。”

1946年,周恩来曾有机会回淮安家乡。当时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到南京,南京到淮安只有300里。1950年1月,周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一个会议上说:“那时我就很想从南京回到淮安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最终周恩来没有回乡,当时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担心亲属被国民党迫害,二是怕给地方土改带来困难,三是时局不稳。

1958年曾盛传周恩来要回淮安看看,于是当地官方拓宽了南门大街,又将周恩来记忆中的镇淮楼改造成独栋的楼宇,所以1959年周恩来在飞机上俯瞰淮安时,感觉“南门大街好像变宽了”。

1960年春,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淮城镇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刘秉衡受县委委托去北京看望周恩来。周恩来仔细地询问淮安城里的东岳庙、三思桥、文渠、驸马巷,并谈及河下、板闸。当周恩来陷入思乡情景时,刘秉衡再次请周恩来回家乡看看。周恩来感慨地说:“是啊,我也想回去看看呢!12岁离开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他边说边伸出右手比划着。他接着说:“但有好多事要做,只有等有时间再说吧!”

1961年9月,周恩来在庐山开会,去看望住在附近的表妹万贞时,万的嗣子钟则朱曾问“七舅”(指周恩来)为什么不回去。周恩来摇摇头说:“现在不能回去。一回去就找麻烦,亲戚们全找来了。我满足不了他们。我要等到大家的生活都提高了,我再回去。”周恩来是怕给组织上添麻烦,而且周家在地方也是大户人家,“衣锦还乡”,影响不好。 周恩来不只自己不回家,还阻止弟弟周恩寿回去。周恩寿夫妻死后才得以“回家”,把骨灰葬到了淮安。

为了维系共和国这艘载有8亿人口的“大船”不致倾覆,进而到达胜利的彼岸,周恩来至死坚守在“摆渡人”的岗位上,哪还有心思顾及他所眷念的“小家”故乡呢?!

朱德于1909年23岁离开家乡四川仪陇,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 1960年,离开家乡51年后,朱德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故乡。

从1952年到1966年,朱德先后到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一百三十多次视察调研活动。他曾六次回到四川视察调研,但只回过家乡一次,这唯一的一次故乡之行,给家乡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60年3月8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从重庆乘机抵达南充。为掌握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74岁高龄的朱德决定轻车简从,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他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们,在故居与乡亲们座谈,视察南充绸厂和建设中的南充炼油厂。3月13日,朱德又视察了南充市郊的火花公社和新建公社,听取南充地委的工作汇报。

1960年3月14日,朱德离开南充。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生他养他的故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于1927年34岁离开故乡韶山,32年后的1959年6月25日重回故乡。他写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是带着深入走访民情,体贴关怀群众的心情,来到自己的家乡,问询男女老幼的衣食住行,考察农村工作的成绩和缺点的。在短短几天的回乡省亲经历中,他亲历和纠正了韶山公社基层工作中的冒进思想,也获得了评估全国农村经济乃至各条战线工作的真实情况的亲身感受,也产生了回忆往事和展望未来的种种联想。

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又一次回到了故乡韶山。这天下午3时,气温高达摄氏35度。4辆汽车紧紧连成一线,奔驰在长沙至韶山的公路上。毛泽东坐在一辆灰色吉姆车上;另一辆白色吉姆和一辆吉普车上,坐着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副厅长高文礼和新华社记者钱嗣杰等。毛泽东写下了《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回故乡,但这次毛泽东住在滴水洞,任何外人都不见。他除了躺在床上看书,就是思考问题。毛泽东此次回故乡,是绝对保密的。毛泽东此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1974年11月29日,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他表示想去韶山看看。可是他在春节前3天决定要去上海,他对湖南省委的负责人说:“我在湖南住了100多天,辛苦了同志们。客散主人安,我走了以后,你们好好过这个春节吧!”

1976年6月,毛泽东重病缠身,他特别思念故土。8月,毛泽东病情略轻一点,就坚持要南下回韶山滴水洞休养,但未得到中央同意。9月,毛泽东仍念念不忘韶山。在毛泽东的再三坚持下,中央政治局终于同意毛泽东9月15日回韶山滴水洞。可是,毛泽东没有等到这一天就离开了人间。

开国领袖的回乡之旅是漫长的,甚至是永无止境的。他们并非不愿回到儿时的故乡,并非对故乡亲人和乡亲没有深厚的感情,而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十分注重自己的名声和晚节,时时刻刻要保持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秉公办事、鞠躬尽瘁和全心全意为全国人民服务的风格,而绝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自己的影响力为子女、为亲友以及家乡人谋取半点私利,他们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