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一份热腾腾的肘子被呈现在你的眼前,宴席上就像突然升起一座山,没准还云缠雾绕。你端详它,注视着它,油润丰满,厚实稳重,毫无保留,散发着迷人的气味,不像桌上的其它菜肴那样,形式大于内容,一下子让你觉得什么都有,一下子又让你觉得什么都没有。

它的出现,填补了你在吃席时因克制而略显空洞的胃袋,也让你终于觉得不虚此行。

很多人讲,肘子是陕西人宴席上永远的主角,不管你是在大荔、周至、武功,还是在扶风,不管是在过去,还是未来,时代如何流转,其他菜肴再如何变换,你去吃席,总能吃到肘子。

如果在陕西吃席,没吃到肘子,人们心里就会感觉空落落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总觉得是缺少了一环,不圆满,就像是在街上被拉去参加了一个健康讲座,结束以后才发现主办方没打算给听讲座的人送鸡蛋。

他们又讲,陕西人的宴席离不开肘子,他们对肘子的迷恋程度之深,就像陕西人的宴席离不开肘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猪的全身都是宝,除了名字可以用来骂人之外,它还能吃。陕西人的宴席,在对猪的料理上向来走得很远,但从来没有哪道菜,会像肘子一样浅显直白,你见到它,就知道这肯定是肘子没错,因为它连形状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在陕西,无肘子不成席,一场宴席讲究的就是宾主尽欢,其乐融融。

肘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扎实、纯粹、直接、充满人类对美食最为原始的构想。主家需要它作为宴席上的门面担当,宾客吃席想要吃一顿好的。当一份肘子被端上桌,就是在告诉你,今天既然来吃席,谁都别想饿着肚子回家。

肘子的做法很简单,极其朴素,猛火褪毛,焯水去腥,之后加事先准备好的调料炖煮,一直到肘子熟了为止。你要是精细点,也可以学大荔的做法,把肘子破开,焯水去腥,然后加上调料,放在碗中上锅蒸。等待肘子变熟的过程里,你要是觉得实在无聊,还能顺带抽几根烟,然后盯着从锅边溢出的蒸汽在空中上升直至消散,像是观察一个夏天如何消失。

它是宴席上一道简单的热菜,在陕西,似乎每个掌管后厨的大厨都具备做肘子的实力。

在陕西农村,你准备办酒席,总管就给你联系个服务队老板。等见了面,老板先给你递根烟,然后才问,想咋弄?包工包料吗?你说不用,酒席用的食材物料自己找人来买。老板听完,就开始跟你算账,十人一桌几个菜,然后工钱是多少。你听完觉得没问题,说,好,就按这个价。然后他就埋头写物料单子,写清楚了都要买啥,你接过来一看,上面写了要买四十个肘子。你要说,包工包料。厨师听完,就说,这事你不管,保准给你把事执硬。然后他招呼厨子,说开席的时候,每个桌上,都得安排上一个热腾腾的肘子。

在城里也一样,你去订酒席,酒店负责人热情地跟你讲他们这有特色菜,大厨手艺很硬,专门进修过,拜了师父的,值得信赖,全是经典陕菜,然后给你翻出菜单,你接过来一看,里面有一道特色菜就是带把肘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饮食是一种文化,以前陕西的一些文化人,练笔的时候写到肘子,就喜欢追根溯源,探寻这道菜的历史渊源,从参加鸿门宴的樊哙开始说起,然后又扯到传说故事。你一看,写了一河滩的闲话。

你要问他,肘子具体是好吃在哪里,那他也许又会说到一些关于陕西人性格的形容词,像是什么豪爽,大气或者生冷倔噌,反正说的玄之又玄,你听完感觉对方可能是有点喝多了。

实际上,带把肘子的来历没那么玄乎。与其从故纸堆中生拉硬拽它的历史渊源,倒不如说肘子是陕西人对美食想象之下出现的一种产物,在几乎被面食围困的一生中,人们做梦都幻想着能放肆吃肉。尽管肘子从食材来说,显得有些单调,但这一点也拦不住人们将其炮制成一道佳肴。

人们爱吃肉,也需要吃肉,这也是肘子在陕西宴席上之所以经久不衰的缘由,它是由芸芸众生谱写出的关于饮食的十四行诗。

人们爱吃肘子,主要原因是它确实好吃以及它能周到的照顾到每一个来吃席的宾客。

吃在嘴里,爽在心里。肘子的肉皮软糯,适合老年人,夹上一块送入口中,肉皮便在口腔中迸发,弥散,消融,它的胶原蛋白那么有力,仅一口,就目眩神迷,连味蕾都要跟着颤抖起来。没牙的老头吃下去,好像是被注入一股青春年少的活力,连说话都立马变得掷地有声起来,像是卡了这个世界的bug。

肉皮底下的瘦肉,适合牙口强健的年轻人,你挑一块送入嘴中,香味在口腔中膨胀,肉便在嘴中起舞,筋道有力,比报纸上报道的好人好事还要经得起咀嚼。一块下肚,心里忽然变得踏实起来,对生活充满了干劲。

肘子的后劲也很足,吃起来很香,满桌的客人也觉得香。当你回头想起在陕西吃过的席,你第一个会想到的,就是那盘热气腾腾的肘子,至于当时还吃过其它什么菜,想来想去,才发现它们在记忆里早都变得模糊了。

这或许与肘子出现的时机有关。

在陕西的每一场宴席上,肘子都被厨师委以重任,既不会出现的太早,也不会在宴席的末尾出现。很多人都说,在陕西,肘子不仅仅只是一道美食,它还得负责拔高宾客的情绪,让宴席变得熠熠生辉。

也有人讲,当煮熟或着蒸熟的肘子被端上桌,它就是宴席上的一座山,就是一道分水岭,提示你抓紧吃喝,因为宴席会在接下来不长的时间里结束。你想起年轻时候,总想弄明白,山的后面是什么。如今你翻越大山,但已经不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吃肘子也是如此,吃的过程,就像是在翻越一座山。翻过山头,至于山后面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必须承认,以前在陕西,吃上肘子并不容易。

小学时经过自己努力,期末考试每门课考一百分,不能让你吃上肘子;中学时你骑自行车从学校门口的大坡上俯冲下去摔断腿,不能让你吃上肘子;大学毕业之后找到一份不好不坏的工作,不能让你吃上肘子。

这便是说,肘子不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家常菜,人们与肘子的相遇,往往是源自于一次次事先张扬的偶遇。它总与普通人的重要时刻挂钩,满月宴,升学宴,团圆宴,婚宴,寿宴,白事宴……这些重要时刻,就是肘子出现的时候。

它像是一个记事本,出现在陕西大大小小的宴席上,见证并记录主家的每一次重要时刻,同时又尽心妥帖的在人间烟火处普度每一位宾客。即便是数次的相逢于告别,人们每次在宴席上见到肘子时都一如初见般惊喜,纷纷举筷,并感谢主家的用心招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朋友讲,实际上,肘子并不只是作为一道菜出现在陕西的宴席上,还能是肉夹馍的一种,自己就是从高三吃自家小区附近的肘子肉夹馍,现在三高了,还是偶尔会吃一个肘子肉夹馍。

从理论上来讲,肘子当然有更多做法,也有更多样的吃法。像一些小饭馆,还会出售肘子盖饭。但无论什么做法,配什么样的食物一起食用,人们对这些肘子的最高评价往往是,吃起来是宴席上的那个味道。

而对于多数人来讲,吃到肘子的机会还是在各类宴席上。人们在不同的宴席上来来去去,分别又相逢,到最后没有人能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吃到肘子是在哪个宴席,只记得去过很多宴席,以及吃到过许多次肘子。

总而言之,肘子即是坐镇陕西人宴席上的一道主菜,同时也是一段关于美味的梦幻片段。一如众人所说,在陕西吃席,一定得有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