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12月的一天,南极附近的一艘船上,一个黝黑清癯的成都男人,将一块形成于100万年前的南极黑冰慢慢融化后烧开,取出一盒峨眉雪芽,泡了一壶芳香四溢的热茶。

眼底海阔天空,面前茶香氤氲,听极冰在耳畔融解,隐隐发出一丝丝清脆细微的迸裂声,对生活的触摸,对人生的感悟,似乎随着白茫茫的视野,延伸至一种辽阔而悠远的境界。

这盒茶,是朋友托他赠送给金庸先生的两盒峨眉雪芽之一(据他回忆——金先生在收到茶叶后,非常高兴并颇有古风地将其中一盒当面回赠给他);这个略显黝黑的成都男人,名叫杜兵。

以极冰泡峨眉雪芽,只是杜兵浪漫的人生圆舞曲中一个风雅的插曲和间奏。

旗下成都映象、转转会、宽座、崇德里、轻安、莲花坊、饺子酒馆等8大品牌40家门店取得的辉煌战绩,让杜兵成为成都餐饮界的一个传奇符号,赋予杜兵这个人物形象以传奇的光芒。

关于杜兵和他的川菜王国,关于他的多彩人生,有很多种打开方式,但在我看来,唯一正确的打开方式,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热爱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会以满腔热情来把控自己的生活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成都人,我出生在包家巷(人民公园附近一家妇产医院)。”甫一见面,杜兵就笑着说,“我就是你们拍的那个很火的包家巷视频里面提到的四十万分之一”。他的出生地在成都,他的根在成都,简简单单一句话,不言自明,冰释了外界关于他身上浓厚的老成都情怀的一切疑问。

父亲是成都人,母亲是陕西人,杜兵从小跟随父母在拉萨长大。小时候的杜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川菜概念。直到有一天,邻居一位姓戴的阿姨从成都休假回拉萨后,请他和爸爸妈妈吃饭,炒的是从成都带回来的蒜苔,还有一道爆炒猪舌头。正是这道菜的美味,让他大感惊艳。戴阿姨告诉他,这就是川菜。对吃惯了食堂大锅菜偶尔在家吃妈妈包的饺子的他来说,这道爆炒猪舌头,完全超出了他对川菜的日常经验和全部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可能就是在那一天,他深深地记住了两个词:一个是成都,另一个,是川菜。

味觉体系的觉醒,强烈唤起了潜藏于他生命意识深处的故乡记忆,和他对生活的热爱。

1984年,16岁的杜兵终于回到成都,在爷爷家吃到一道“火爆双脆”,传统川菜的魅力彻底征服了他。他决定在成都长期呆下去。

这时的成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两千年商业繁荣史的成都,大街小巷已经开始恢复了它应有的生机。各类商铺和门店鳞次栉比,映入杜兵眼帘的是二姐兔丁、盘飧市、韩包子、缠丝兔等传统餐饮名店和琳琅满目的美食,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让成都烟火初具声色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他对这座城市的味觉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美食大家李树人先生的题字

让人吃惊的是,杜兵说他曾经发誓再也不做餐饮,这,也是他自己长期讳言的一段经历:1994年,在锦江宾馆和岷山饭店附近,杜兵开了一家24小时营业的“凯撒西餐厅”,在餐饮界非常火爆,风头一时无二。刀叉、红酒和炒意面,成为追求时尚的人们对高档、时尚、潮流生活的唯一解。

想起来也觉得蛮有趣,杜兵说,他一个没去过欧洲的人,对西餐的理解,不过是从电影甚至五星级酒店的餐厅学来的,但没想到他的西餐厅开得有模有样。菜品中,三丝炒意面很受欢迎,虽然食材是意面,其实烹饪方法跟现在的炝锅面、炒面是一样的。卖得最好的一道菜是炸鸡腿,烹饪方法其实就是用川菜中的卤菜方法,先把鸡腿卤好,再用油炸一下,出锅,装盘,上餐桌。

1995年,国内正在举办世界妇女大会。杜兵将西餐厅重新装修,准备扩大经营。谁知在装修时,因工人疏忽引发火灾。在当时,这是一起很严重的事件,杜兵一度被这个事故搞得狼狈不堪。

事后,二十来岁的杜兵发誓:这一辈子再也不做餐饮了!坚决不做!

此后,他转战通信领域,是成都第一家有资质的民营通信企业;他也曾在房地产领域攻城略地,成为一名开发商;他也曾开过酒吧,热爱夜生活的时尚青年对他的“半打啤酒馆”趋之若鹜……凭着一颗精明的商业头脑,他转战厮杀,左右逢源,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下,不愁找不到让他挖掘财富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的成都餐饮界,有两件事颇堪玩味:其一,诗人石光华出版《我的川菜生活》,火出圈;其二,“成都映象”开业,杜兵正式亮出了传统川菜的大旗。

事实上,这为他后来跟石光华结缘,埋下了一个伏笔。

杜兵自己笑言,做餐饮从来都不是他主动追求的结果,多半是“顺水推舟”。2004年,他购入位于成都城南的紫荆小区一处物业,即现在的成都映象总店。本来想当安稳的“跷脚”业主,打算将其出租给别人开茶馆。但2000平方米的体量,对开茶馆而言,实在太大了。朋友建议他开一家火锅。当时,杜兵对火锅并不感冒。杜兵问计于身边的一位大咖,开川菜馆行吗?答曰:此地开川菜馆可以。

偶然与必然的量子纠缠之下,命运为“成都映象”川菜品牌提供了拉开序幕的契机,直至后来它在成都餐饮业谱写华彩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位于紫荆的第一家成都映象川菜

杜兵请来曾设计过皇城老妈的设计师张晓红,为成都映象做整体设计,设计方向是“老成都的感觉”。设计师认为这个命题太大,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杜兵很直接,说:就是要呈现我个人对成都的印象,要有那种我八十年代踏上故土时的老成都那种感觉,我儿时回成都时站在爷爷院坝里就笃定要长期定居下来的感觉。

正是这种对老成都念念不忘的心结,以“重温往日成都巷陌,回归道地川菜本味”为宗旨,杜兵举起传统川菜的大旗,凭“映象系”独特、浓郁的老成都文化符号和川西民居特色,在日新月异的成都国际化背景下,成就了烟火成都繁华深处一道意蕴深远的人文景观。

当《舌尖上的中国》 (1)到成都取景时,导演陈晓卿团队曾专程前往拍摄转转会的红油制作。

除了成都映象,杜兵旗下的其他川菜馆,从转转会、打平伙、宽坐到崇德里,从小场合、轻安到三缺一,菜品以传统道地川菜为特色,甚至以消失了的成都街道作为包间的名称,环境以老成都文化符号和川西民居特色为主基调,青砖,灰瓦,红灯笼,再辅以他收集的老照片和旧物件,于古朴、宁静、厚重、悠远中,给前来就餐的食客以精神上的接纳和心灵上的抚慰,以及情感上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恍惚之间,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渐行渐远的老成都。

面对俏江南等新派川菜、时尚川菜的抢逼围,杜兵逆势而动,成都映象以差异化定位,出色的菜品、一流的服务、与众不同的环境和装修风格,征服了成都美食爱好者们的胃和心,开业三个月后,成都映象出人意料地火遍全城。接着开分店,几个月之内再次取得了成功。

成都映象火了之后,杜兵一发不可收拾,在以后的时间里打造了“映象系”8个品牌40家门店,甚至还把他旗下的川菜馆开到首尔和洛杉基。

杜兵终于回归餐饮,毕竟,这是最能让他纵情挥洒才智与热情的主战场,这也是最能了却他少年时期心中夙愿的大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杜兵充满奋斗精神的创业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岁月以十年为一个刻度带着他向前跃进,于他而言,这每一个十年都像一场梦:1984年,他回到成都,惊异于成都的烟火声气;1994年,他初入餐饮业,开西餐厅崭露头角;2004年,成都映象开业,他高举传统川菜大旗一路高歌猛进。

时间转眼到了2014年。这一年,可谓他人生的另一个高光时刻。

当年7月6日,成都映象迎来了一位特殊而尊贵的客人:时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女士。

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默克尔访问成都。其中一个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环节,就是到成都映象的厨房学习如何做宫保鸡丁。负责接待和教默克尔做川菜的,就是杜兵。

杜兵还记得,面对杜兵示范炒好的一盘宫保鸡丁,默克尔当时的提问是:我该怎么吃呢?

杜兵想说当然用筷子拈起吃啊,但他愣了一下,迅疾反应过来,默克尔问的应该是:她该如何品鉴这道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位于宽窄巷子的宽坐火锅

杜兵就按照宫保鸡丁的制作工艺给她讲菜的口感:首先,入口体会锅边醋的微酸,锅边醋的张力可以让菜品满室飘香;接下来再回味菜品中的甜味,最后是川菜特有的煳辣味。默克尔按他说的方法慢慢品尝起来,很高兴,她说还真是你介绍的那个味道呢。吃了2/3,她就放下了筷子。让杜兵吃惊的是,没想到默克尔用筷子居然那么娴熟。

品鉴环节结束后,杜兵接着说,我刚刚已经向您示范了,现在该您亲自炒一盘宫保鸡丁了,我和我们的厨师给您打下手。默克尔笑着说,她已经学会了怎么炒宫保鸡丁,但因为时间关系,她很遗憾不能在现场炒。

她和杜兵合影留念后,杜兵祝德国足球队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没想到第二天德国队7:1大胜巴西。这在强队之间可是罕见的比分!

朋友们纷纷以此打趣杜兵,说他的宫保鸡丁有“兴奋剂”。甚至编撰一个段子:大赛在即,荷兰总理火线申请要求到成都来吃一盘宫保鸡丁……

因为默克尔的来访,杜兵和他的成都映象被中外媒体广泛报道。为此,他不无幽默地向朋友们自嘲道:嘿嘿!我可是上过世界头条的人哈!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将杜兵这个人好玩有趣的天性展露无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时因为碰巧收集齐了一套以齐白石画作为题材的邮票,杜兵从此开始疯狂地爱上了绘画,但他并没有坚持下来。杜兵后来自我剖析,其实那是少年生命中热爱自由的里比多在作祟。因为他看到美术工作者都比较自由,无拘无束,不像父母那样三点一线,这让他羡慕不已。

少年时期学过绘画,平时热爱户外运动和自驾,定期打球。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杜兵除了将一腔热情倾注在传统川菜上,他的个人生活其实也是多姿多彩的。

早在开“半打啤酒馆”时,他就跟很多知名画家成了朋友。朋友圈中不乏诗人画家,何小竹、石光华、吉木郎格、李中茂、朱成等都是他的好朋友。

他跟何小竹相识,还是张艺谋来成都给成都拍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时候,但那时他们并没有交往。

跟石光华认识则更富戏剧性。2005年,央视某栏目组邀请老房子、巴国布衣、皇城老妈和成都映象的老板上一档对话节目。杜兵为了不在这些大牌餐企面前丢分,把石光华那本《我的川菜生活》拿来连夜恶补。谁知第二天到了节目现场,杜兵发现石光华赫然在座。他笑着自嘲:准备了一夜的腹稿愣是没有派上用场。后来,杜兵请石光华当成都映象的艺术顾问。通过石光华,他有了越来越多的诗人和画家朋友,其中包括何小竹、吉木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崇德里一隅

杜兵用高压锅为大家煮饺子的故事,成为圈内外一个传奇话题。

杜兵和朋友们每年都会在作家兼画家的李中茂家聚会。身为天津人的李中茂,最拿手的就是包饺子款待大家。每当杜兵挽起袖子主动请缨煮饺子时,每次李中茂都不放心,怕他煮坏了,就说:我包的饺子还是我自己煮吧!杜兵笑言:主动请缨想为大家煮一盘饺子的愿望,就这样生生被中茂压制了多年。

直到有一次,他们再次在位于镋钯街的崇德里聚会,杜兵才了却心愿。那次聚会将一半名额提前对外预售,每客198元,其中的主打卖点就是:中茂包饺子,杜兵司厨。

除了他和朋友们,还有很多嘉宾与会。当杜兵再次提出由他煮饺子时,果然不出意外,再次遭到李中茂拒绝。这次杜兵找到了义正言辞的理由:其一,不让他煮饺子,就是欺诈消费者。其二,包了那么多饺子,就算他煮坏一锅,你还可以煮第二锅嘛。面对杜兵扣来的这么大一顶帽子,再加上他言之凿凿,中茂无言以对,无奈只好让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转转会 一隅

这时杜兵将他的幽默天赋发挥到极致,他用高压锅煮起饺子后,装模作样地用耳朵听气,就跟演戏一样,把大家逗得一愣一愣的,其实就是个时间控制问题。当这盘饺子煮好端上来后,石光华边吃边问:真的是杜兵煮的啊?太好吃了!喊他赶紧再煮!他不多煮两盘,我要写文章骂他哈!

嘉宾们闻声都纷纷上前围观,作家岱峻这时更是跑到厨房来一探究竟。杜兵说,直到现在,岱峻在家都是用他教的方法以高压锅煮饺子。

从此,杜兵光明正大地夺得了用高压锅为大家煮饺子的主动权,经此一役,杜兵和他的饺子大法在朋友圈中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传奇话题。

用高压锅煮饺子其实并非杜兵的原创,而是源于杜兵在拉萨的生活经验。在拉萨,由于海拔和气压的原因,人们基本都是用高压锅煮食物,包括饺子。虽然这确实让成都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杜兵向身边一众文科男解释,高压锅煮饺子时,只是把沸点提高了,其实锅内的水是静止的,只要时间控制好,并不会把饺子煮坏。

杜兵的圈子,是成都众多私密而以情谊见长的小圈子之一,跟很多类似小圈子一起,共同形成了这座城市生活肌理中最具魅力的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杜兵拥有了一辆奥拓后,他说顿时觉得如虎添翼。成都这座城市的魅力也在他面前充分展现。杜兵欣喜与沉醉于从成都出发只需要走几十百把公里,就可以看见雪山高原,感受藏羌风情。后来换了JEEP,从牧马人到指挥官系列,他都试过。

开着越野车跑高原,玩户外,搞摄影,走得最多的是甘孜阿坝,也开车去过拉萨,最远到达南极……认识了更多有趣好玩的朋友的同时,他享受着这种极具活力的生活方式给身心带来的愉悦。

杜兵说,四川就是这么美丽的地方,除了没有沙漠和大海,什么风景都不缺。

在成都生活久了,他习惯了老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工作之余喝一杯茶,下雨天跟朋友们一起打麻将,乐于享受慢生活的闲适和安逸。

杜兵说他现在的人生法则是:认真做事,享受生活,不为人生设目标。

杜兵身上有很多头衔和光环:除了担任成都映象的董事长和法人,还身兼川商总会川菜专委会会长、成都美食家协会副会长。

但杜兵却习惯于这样向人介绍自己的身份标签:我就是一个开馆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转转会

好朋友石光华戏称杜兵是“苍蝇馆子”美食家,杜兵笑称自己不是美食家,而是一个热爱美食又喜欢把美食分享给朋友们的美食行动家。

在杜兵眼里,成都人个个都是美食家,因为成都人个个都热爱生活。成都这个地方的人的最大特性就是热爱生活,对生活饱含热情,这也是我们热爱这片土地的原因。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开餐馆?面对这个问题,杜兵说:有两个答案。一个是真话,但听起来像假话一样。一个是假话,但听上去像真话。先说假话,就是选地段,确定开什么档次的馆子,环境弄巴适,头堂二墩三锅匠。选好管理人员,请好厨师,用好材料,炒好菜。而真话则是,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适合开餐馆,你热爱生活你才会热爱美食,对美食有感觉的人才能把餐馆开好。

孰真孰假,你听得出来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崇德里 一隅

餐饮行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麦当劳、肯德基和国内的熊猫快餐那种路线,走工业化、标准化的模式,特别适合不断扩张不停开店。“这也没什么不好。”杜兵锻炼后有时饿了,也会去吃两个汉堡补充能量。另一种模式,就是日本、欧洲那些以家族传承为主的开店模式。成都也有这种模式,比如川菜大师蓝光鉴、张松云师徒的荣乐园就是这条路线,一辈一辈的传承,脉络非常清楚。

杜兵更认同后者,他觉得最好是这种有师徒传承的,对企业来说,更对路好管理。毕竟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有一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传统思想。

这种模式,他一直在旗下的餐饮企业大力提倡和推广。

外界认为成都人只爱喝茶爱打麻将。杜兵不这么认为。他说人们只看到成都人休闲安逸的一面,但成都人拼搏奋斗的却没有被看到。不然这座有着2200万人口的城市的飞速发展,GDP的大幅度提升,未必都是喝茶喝出来的?打麻将打出来的?

回想2004年成都映象开业时,成都市总人口才千万左右,二十年后的今天,成都城市总人口已经达到2200万。杜兵分析说,“映象系”从价格来说定位为大众消费,以老成都人为服务对象,但事到如今,泱泱2200万人口中,真正的老成都人却成了一个小众群体。

成都这座城市在生长,产业总规模超千亿的川菜的前景越来越广阔,社会需求也会越来越千变万化。为了因应这些变化,成都映象成立了川菜研究院,在管理上重点培养厨师长,在产品研发方面注重对家常菜的挖掘。对厨师的要求则是,要么对未来川菜趋势有前瞻性展望,要么能把几十道家常菜炒到位。

杜兵并不反对川菜的创新、改良。他也不反对像淄博烧烤这样的流量经济。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团队目前缺乏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但在他看来,这也不强求。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未必大家都要在同一条路上打挤”。

岁月流转,成都映象开业至今,不知不觉已经伴随成都这座城市跨过了二十个春秋。

再过十年或十五年,杜兵笑言自己可能就该考虑退休了。在此之前,他的任务是坚守自己的品牌,把自己的店开成百年老店。如今,他正在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用一种机制,把自己的川菜情结和老成都情怀,连同他开了二十年的成都映象传承下去。

撰文/Write Articles—Hugo

视觉/Vision Design— solo 木鱼

责任编辑/Commissioning Editor—王实

主编/Editor In Chief—陈昕

出品人/Publisher—李政

法律顾问/Legal Adviser—董山

洗车三十年:从成都生活到精神场域

2023/05/19

邓鸿:中国式酒徒

2023/05/16

100种杭州和一种成都

2023/04/21

熊猫花花:从成都走向世界的150年

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