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到沉寂,便利蜂用了不到三年。

2020年11月,便利蜂执行董事表示,2021年便利蜂将开启“高速扩张模式”,2021年门店数将突破4000家,到2023年门店数达1万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2022年便利蜂关店、静默,更传出裁员消息。

到了2023年,便利蜂屡屡“翻车”,旗下门店还因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被罚款5万元

便利店行业的昔日黑马,怎么跑不动了?

01

2015年10月,携程宣布与去哪儿合并。此后,离职的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将目光转向了即时零售行业。

2016年3月,庄辰超创立便利蜂。

2017年2月,便利蜂首家线下门店在北京开设。

区别于传统便利店,24小时营业的便利蜂,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运营。不加盟,搞直营。

创新的打法,让便利蜂备受资本青睐,投资方不乏腾讯投资、高瓴这样的资本大佬。

2018年,完成B轮2.56亿美元融资的便利蜂,投后估值高达16亿美元,一跃跻身独角兽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5月,便利蜂再度完成C轮数亿美元融资。但投资方和投后估值并未披露。

系统、算法以及资本的助力下,短短3年时间,便利蜂便开出2000多家门店,颇有黑马之姿。

便利蜂的打法和瑞幸有异曲同工之处,烧钱换规模,堆高估值再融资。只可惜,便利蜂没迎来上市,先等来了关店。

2021年便利蜂计划开启“高速扩张模式”,当年门店数突破4000家,到2023年,门店数达1万家。

然而,便利蜂的算法失灵了。

02

快速跑马圈地,就意味着烧钱。在一线城市,这点尤为明显。而便利蜂还是全部直营。

没有加盟商意味着扩张成本居高不下

直营也有好处,数字化管理贯彻全程,决策由数据和算法制定,标准化易复制,拿捏品控和服务。这也是便利蜂能快速拓店的关键所在。

2021年春节前后,便利蜂上海、南京、天津、廊坊实现地区整体盈利。北京、天津等城市,便利蜂的规模已是当地市场第一

到2021年年底,便利蜂门店数量为2800家,远不及规划的4000家。

究其原因,疫情冲击,流量下降,门店无法实现自给自足。门店亏损,就意味着集团亏损,为了止血只能关店

2022年3月,便利蜂发出全员邮件,宣布取消年终奖。理由:2021年公司业绩未达标。

同年4月,便利蜂在内部提出“冬眠计划”,让部分门店、运营、供应链等板块暂时“静默”,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损失减没减少不知道,但不少“静默”的门店是彻底静默了。与“关店700家”传闻一同传出的,还有裁员消息。

便利蜂也在寻求新的增长点,做过共享单车、自助雨伞、精品咖啡、预制菜等各种产品。

只是,风口追了,钱烧了,却没有做出新花样。

03

到了2023年,行业复苏,便利蜂却没有迎来春天。

据界面新闻,截至今年4月,其关店数量已经达到1000家。

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3年5月15日,便利蜂门店数为2477家,彻底被挤出全国便利店Top10

说起来便利蜂也是挺惨。几年疫情,各大商超、便利店的线下客流深受影响。但消费者需求不仅存在,且对即时性、便利性的需求更高。

以至于群雄并起,加码即时零售行业。

一时间,沃尔玛、家乐福、华润等全国性大型商超,美宜佳、7-11、全家、唐久、昆仑好客、十足、之上等知名连锁便利店品牌,加速打造到家配送业务

就差将内卷两个字刻在广告牌上了。

美团、京东、阿里躬身入局,聚焦本地零售。最近,淘菜菜还与淘鲜达合并,更名淘宝买菜。

这也在情理之中,我国消费品线上市场占比接近30%,其中一线城市消费品线上市场占比更是超过50%

零售市场逐渐由线下渠道向线上渠道转移,巨头们随之搭建全渠道零售体系,加速迭代升级。

但这对于便利蜂而言,却并非好消息。毕竟,便利店业态在那儿摆着,投入重,盈利难,不扩张打不出品牌,扩张烧断资金链的又不在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便利蜂与同行的差距在拉大,如何追赶抹平打出自己的特色优势,还真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