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3日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更是提出了全力抓好农业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斤以上的目标。

2023年山东省发布《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通知,旨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有利于集聚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生产、粮食丰收离不开耕地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其它种粮产区,各地在加大政策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加大财政对高效农田建设的投入,科学规划整合土地资源优势上花了大力气,大大提升了耕地的产出质量,取得了相当的效应。据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到2022年底,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机制增加投入同步走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不仅需要科学规划,更需在机制、投入等方面共同发力,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从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发布的数据看,今年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要完成这一目标,除了相关部门要按照定好的任务,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强机制,严格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着力解决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设标准低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才能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建设高标准农田,更需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

事实证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能大大提高耕地的粮食产出,还能为农业综合能力提升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上要严格按照要求,品质上更要坚持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坚持以农田科技化、智慧化、多元化为标准。如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秉承“像规划城市一样规划农田建设,像呵护孩子一样保护农田”的发展理念,经过坚持不懈努力,高效农田盛产优质粮,产业园也形成了集生产、销售、管理、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业态。数量和质量并重,方能更好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能力,实现耕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回报。

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晶合虫情监测自动采集识别系统,它是一款可开展自动化、智能化虫情测报的系统,该系统利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实现虫体远红外自动处理、接虫袋自动转换、整灯自动运行等功能,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自动完成诱虫、杀虫、收集、分装、排水等系统作业。帮助在虫害来临前了解虫害动态有效提高了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现代农业推广绿色虫害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植保领域,这些科技信息化系统是实现绿色农业的重要措施,对于发展减药控害的新型农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晶合智能水肥一体机借助了管道压力系统,将可溶性的固体或液体肥料与灌溉水精准配兑,按照农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通过滴灌管道为农作物提供均匀、定时、定量的水肥供给,充分浸润农作物生长的根部区域,令周边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晶合智能土壤墒情是由土壤墒情传感器构成,能够全面、科学、真实地反映被监测区的土壤环境变化,可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监测点的土壤墒情状况,能够实现对土壤墒情(土壤湿度)的长时间连续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