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名记者曾向一位老先生采访时提出疑问:近年来,常常有消息传播说,当年在狼牙山上的抗日将士其实是有六名。作为副班长的吴希顺被敌枪杀了之后,其他五个人走投无路,只有跳崖。

那位老先生听说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气愤,他激动地表示,当年在狼牙山上的战士一共有五名,他们并没有畏惧敌军而是英勇就义。在那次跳崖后,也仅有两名战士幸存,所以这个消息纯属捏造侮辱战士们的英名!

原来,这名老人叫余药夫,当年狼牙山上得以幸存的两名战士就是经他所救。就是因为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执着坚毅,所以才不允许不时的消息对他们进行污蔑!

狼牙精神,永存于世

“棋盘陀,山崖高,壮士的血花红;勇敢的八路军,五个好英雄。”

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歌谣至今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五位壮士的模样,但是这五位壮士的壮烈事迹却是连学堂幼童都知道的程度。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位壮士,在1986年9月24日,重建了狼牙山五壮士陈列馆。并邀请了目前已经六十九岁高龄的五壮士之一——葛振林前来参加开幕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伫立在广场上的狼牙山五壮士的雕像可谓是栩栩如生,用石像雕刻出的双眼透露出坚毅的目光。这座由工人打造的“狼牙山五壮士”雕像,高大威武,就像是他们本人在人民中高大的形象一般。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看着这座石像,他那早已浑浊的双眼却饱含热泪。看着雕像,葛振林想起狼牙山一役之后于1971去世的宋学义。

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终究只能通过照片、雕像来纪念终究成为葛振林心中永远的郁结。

如今能再见这栩栩如生的雕像,除了能让他回想起战友们的身影,更重要的是,重新唤起了他记忆中那段不顾自我、为国奋斗的时光。

这段时光是可怕的、血腥的,但是也是中国壮大之前必须克服的黑暗,是时代赋予老战士们一个永恒的勋章。

英勇就义,舍己为国

1941年秋季,日军向晋察地区一带大肆发动进攻。杨成武同志在狼牙山战区中担任指挥官,指挥八路军战士们有秩序的对抗敌寇。

不过考虑到当地有许多民众尚未撤离,他们决定划分一个队伍出来带领群众们撤离、搬运资源。

不过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了,敌人随时可能追上来。这时,六班有五个战士申请留下来为大部队撤离提供更充裕的时间。

杨成武虽然不愿意拿他们的性命冒险,但是大敌当前,更多的百姓的命运也在他们手里。军人本职就是要为国为民,他只有答应这个要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五位战士离开的时候,带走的武器也并不多——他们想多留一点武器给大部队。但是虽然武器数量不充沛,但是他们一边吸引着敌人的炮火往狼牙山上走去,另一边用手中所剩不多的武器进行攻击。

仅仅五人,也与敌人奋战了半日,路上布满了敌人的鲜血。

他们一共击杀了50余人,但是最后没有弹药,他们也被逼到悬崖边上。日军们拖着刺枪,还在劝服他们投降。

马宝玉冷哼一声,毫无畏惧、动摇之势。五位战士眼睛像一把出鞘的利刃看向敌人,身为中国人,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向敌人低头!

秋风吹起他们带血的衣衫,夕阳的余晖洒在战士们的身上,此刻的他们就像五座雕塑伫立在山崖之巅,神圣不可侵犯。

他们“大喊着共产主义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然后毫不犹豫地纵身往山崖下跃去。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英勇就义,葛振林、宋学义两人被山腰间突出来的树枝挂住,因此幸免于难。

二人醒来后伤势很重,葛振林在醒后立马去查看宋学义的伤势,发现他的腿已经不能走动了。他自己也伤的很重,于是两人在路边捡了两根树枝,相互搀扶着往山外走。

夜色朦胧,两人在小路上遇见了一个叫余药夫的人,主动询问他棋盘陀古庙所在之地。却没想到,余药夫打算亲自带着他们前往古庙。

看他样子并没有丰富作战的经验,但是瘦小的身躯却托着两个伤员前行,三人的身形被月光照在地上,影子被拉的很长很长……

日寇早已撤离了古庙中的物资,余药夫绕着古庙找了几圈,终于在庙的后面找到了一碗小米。他生火做饭,随便捡起旁边的木桶,跑到远处的“饮虎池”去打水。

不久米饭的香味已经充斥了整个房间,余药夫赶紧盛了两碗小米粥,端给了葛振林和宋学义,自己就着剩下的米汤喝了垫垫肚子。

正在他们吃饭之际,因作战失联的司令员李文奎也来到了庙中。他一进门就看见坐在地上的葛振林、宋学义腿血肉模糊,而坐在一旁的余药夫正捧着一碗清米汤在喝。

李文奎内心百感交杂,他询问了两人的伤情,在知道他们是因为不愿屈服于日军而从狼牙山跳下来的后,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是受到葛振林、宋学义抗敌的事迹的触动,也许是因为白天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李文奎在睡梦中也在大喊着“杀敌!杀敌!”。

余药夫知道他是做噩梦了,拍了拍他的肩,安抚道:“莫怕,莫怕。”连着几天的焦虑和身上的疼痛让几人都没有睡好,勉强熬到天亮。

余药夫在附近寻到了一把韭菜,打算就着昨天剩下的米饭做点韭菜炒蛋。韭菜的香味从小锅里飘散出来,每个人盛了一点米饭,吃的都非常香。他们甚至还在互开玩笑:“这米饭比昨天的香!”

饭后葛振林打算出去看看敌情如何,他拄着拐杖往外走去。由于腿部伤口已经发炎,每走一步都牵扯着他的神经,导致行动非常迟缓。这时门被推开了,一名拿着拂尘的老道走进来了。

一看到庙里出现了四个不速之客,他询问来人是谁,四人各自向他解释他们身份来历。

当这位老道了解了葛振林、宋学义两位竟然是昨天目睹的跳狼牙山的共产党战士,不由得心生敬佩,双手合十向他们几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个老道叫李元忠,他昨日下午上山之时就听见一路上都是枪弹声。他以为是日军进军村落,于是立马跳到路边的灌木丛中。

不一会枪声逼近,他看见五名身着八路军服的人往山上跑去,他们不断对着后面身后开枪。站在边上的两名战士枪里已经没有子弹了,他们甩开枪,捡起石头向身后掷去。

紧随他们身后的,是无数身着日军服的日寇。他们每个人都托着刺枪,朝着前方不断射击,直到把他们逼到悬崖边上。然后李元忠就目睹了逼入绝境的五位战士跳下断崖,内心是极其震撼的。

他早就听说过八路军英勇无畏,但是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他怎么能明白这种无畏精神里面饱含的舍我为国的精神呢。

看到他们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的面前时,他不由得热泪盈眶,为了不让他们的伤势加重,他赶紧推出小推车让他们几人赶快赶路。

看着四个人离去的背影,李元忠默默地在心里为他们祈福。如果天上真的有神灵的话,应该是听到了他昨天下午躲在灌木丛后为他们祈祷的心声,应该也会听到数万民众心里呐喊出的“驱除日寇,保卫中华”的心声。

身受恩惠,传递善意

其实回想起来,余药夫并不是共产党战士,但是却愿意一路相送葛振林、宋学义,这其中也是颇有渊源的。

1941年,当年只有19岁的余药夫是易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他跟随着部队到棋盘坨脚下东西水村执行任务,他们当晚决定在那里休息。共产党战士因为接下来要立马赶路,所以也只是穿着作战服,背着枪睡在地上而已。

战士们不知道的是,在黑夜中,敌军已经形成包围圈悄然靠近这个村庄。天将蒙亮时,一声枪响,打破了村庄的平静。日寇们已经包围住了整个村庄,想要清剿村里面的共军。

八路军战士们很快反应过来、迅速进入作战状态,带领着身边的人,沿着后门的小路跑出去。 不过敌方人员太多,他们很快发现了八路军的踪迹,并且沿着小路一路紧跟。日寇一直朝着八路军们连续开枪、扔出手雷,八路军们只有加快速度,朝着防御区前进。

日寇的另一支小队已经从另外一条小路提前到达八路军必经的岔路口,驾好机关枪和大炮等着八路军。

八路军战士们发现情势不妙,一边让百姓们尽量分散开来蜿蜒前行,只有一边朝日寇开枪,试图杀出一条血路。

日军一声令下,无数的炮弹夹杂着火热的气浪朝八路军的方向飞去。正处于队伍中的余药夫被一个八路军战士紧紧护着,随即只感到身体猛地被弹出去。炮弹声和尖叫声此起彼伏,就像来自地狱的魔音,余药夫立刻晕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余药夫醒来的时候,所见之处都飘着被炮弹炸了之后的黑烟。躺在他身边的还有两具尸体,其中一具就是当时一直保护着他的八路军战士。

悲痛、内疚之情充斥了他的内心,以日寇的脚步声愈发清晰,余药夫情急之下躲进旁边草丛里的山缝之中。

他蹲在山缝之中默默等着敌人的离开,一直到入了深夜才安全。余药夫此时已经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但他还是打起精神,沿着山沿往下走。

山间的秋风在夜间寒冷刺骨,其中还夹杂着日寇的笑声,余药夫吞了一口血水:得赶紧找到大部队!

天已经非常晚了,只有淡淡的月光还照在小路上。他隐约看见前方走着两个行动非常迟缓的人。他很担心那是敌人,目前他没有战斗力了,如果贸然赴死,怎么对得起小战士救下来的这条命?

谁知前面的人已经察觉到了身后有人,他们没有说话,似乎是在试探。葛振林回头,发现穿着干部衣服的余药夫。

于是上前询问余药夫棋盘陀古庙怎么走,余药夫也通过交谈知道了这两个人是八路军,看着他们伤势很重,决定把他们送到棋盘陀古庙去。

余药夫用肩膀搭着两个人的手臂,托着他们慢慢地行走于山路之间。两个人伤势严重、呼吸很微弱,余药夫不敢多耽误。

正是因为被共产党战士以死相救,所以他打算接近自己全力帮助共产党战士!

苦寻多年,终表谢意

其实葛正英一直很想当面感谢当时把他和宋学义送到棋盘陀古庙的那个不知姓名的小干部。但是无奈只有一面之缘,自分别之后,他多次寻找、多方打探,也无果。

不久他就收到了一封来信,寄信人正是余药夫。余药夫目前在河北师范大学任职,一次在报刊里看见有关葛振林的专访。激动之下,他还感谢上天让他在有生之年还能再与葛振林相见。

于是在深夜里,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俯在桌面上,用笔在泛黄的书信上叙写下这三、四十年来难以见面的相思之情。

葛振英反复读了几遍信,他用那形容枯槁一般的双手缓慢的抚摸着纸上的字迹。

透过文字,他似乎还能看见,当时那个身穿淡蓝色干部服,眉毛像小山一样的余药夫。他又何尝不想念当面感谢救他们的恩人呢?

葛振英立马执笔回信,信中提到了当年所救的另一个战士,叫做宋学义,早在1971年就已经去世了。自己和宋学义一直以来都很想找到他,想当面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两人的书信情真意切,信中独属于他们这批老战士的回忆从每封信中活灵活现地跳出来,带着他们重新回到被战火洗礼的青葱岁月。

那段艰苦的日子、为祖国奋斗过的时光,像火把一样点燃了他们内心的火热,回忆中,他们似乎又变成了在战场上携手抗敌的战士。

旧人早已换银发,热泪纵横诉衷肠。见面后,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穿过人海,紧紧的握住对方的手。数十年的想念之情穿透了岁月,终于在时光深处有了回响。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