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尚书》起初被称为《书》,相传经过孔子整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尚与上通,“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记事上起尧舜、下迄秦穆公,可以分为虞夏书、商书、周书,也有部分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篇章。

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即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即君臣或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即各种誓辞;四是“命”,即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尚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初年,原秦博士伏生(伏胜)传出《尚书》二十八篇,因用当时通行的字体隶书写成,故名“今文尚书”。经考订,大致可靠。

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拆毁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发现许多竹简,经过孔安国整理,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引文用汉以前的蝌蚪文写成,故名《古文尚书》。至西晋时,今古文《尚书》均已佚散失传。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出《古文尚书》一部,自称是孔安国所传,较伏生所传多出二十五篇。

后经考证,二十五篇为魏晋人伪造,故其中的“二十五篇”被称为伪《尚书》。清《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即“今文尚书”)史料价值极高,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如《尧典》记尧舜的事迹,《皋陶谟》记舜、禹、皋陶商讨治国之事,均为记事体。全书按朝代编排,朝代之下安帝王顺序编排,因此,从史书编写体例看,《尚书》不但是古代史籍的雏形,也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编年史的开端。而《禹贡》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关于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万有文库本)、今人曾运乾《尚书正读》、杨筠如《尚书覈诂》等。

1:《尧典》:尧舜的仁德之道 在《尧典》一篇中,记载了尧舜的治理之道。尧以仁德为核心,通过恩泽百姓、崇尚和谐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他崇尚忠诚和道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尧选择舜为继承人,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舜,展示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家族间的联结。尧舜的仁德之道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舜典》:舜的智慧和公正 《舜典》中记载了舜的治理智慧和公正。面临部下纷争的困扰,舜展现了智慧和谦逊的态度。他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以公正的原则进行裁决,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秩序。舜的行为体现了智慧和公正的精神,也展示了领导者应具备的智慧和公正。

3:《禹贡》:禹治理水患的努力 《禹贡》一篇记述了禹治理水患的艰辛过程。禹以崇尚礼仪为准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驯服了洪水,带领人民安居乐业。他坚持以德治国,尽职尽责,充分展现了礼制的重要性。禹的治水事迹成为后世治理水患的楷模,体现了礼制对社会秩序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4:《周书》:智慧与忠诚的典范 《周书》中的《周官》一篇,记载了周公旦为周文王所建立的官制和政治制度。在这篇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与忠诚的典范。

周公旦作为周文王的重要辅佐,他聪明智慧,善于治理国家。他不仅提出了“分职制度”,将政务分配给合适的人才,还推行了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官员能够尽职尽责。这种明确的职责分工和严格的考核制度,为政府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周公旦的领导下,周文王建立了典章制度,规范了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他强调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要求官员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以树立榜样。这种注重道德伦理的治国理念,使得周朝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说,《尚书》通过对《周官》的记述,展示了智慧与忠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智慧不仅包括明智的决策和有效的管理,还包括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和解决方案的制定。忠诚则体现在官员的忠心职守和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

【结论】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几个重要篇章的解读,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仁爱、礼仪和忠诚。《尚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事件的文献,更是一部道德经典和智慧宝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理解《尚书》,我们能够汲取古代智慧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尚书正义》 唐孔颖达著
  2. 《尚书今古文注疏》 清孙星衍著
  3. 《尚书正读》 曾运乾著
  4. 《尚书覈诂》 杨筠如著

笔者现生活于福建厦门,欢迎有共识者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