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在搭乘国泰航空航班期间遭遇空乘歧视、辱骂非英语乘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翼哥看到很多人留言,竟然有人还以为国泰航空是央企。

据翼哥从业多年来的经验,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我国民营航空公司从来、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歧视同胞的话语。

而这个国泰航空,本身就是披着中装,实质洋骨的英资航空公司。

此前,翼哥写了多篇披露国泰航空公司以往黑历史的文章。

支持暴乱的某独机组人员,不遵守规定在港放毒引起疫情的机组人员,处心积虑关停港龙航空、一直以来歧视说普通话的旅客的空乘人员,国泰航空公司可谓是问题多多。

翼哥曾建议趁着疫情的机会,收归国有,或者由港资收购,不能让香港的天空让英国人的航空公司独霸了。

可这还被许多人骂。

那今天,翼哥就带你一起看看国泰航空的历史。

一、太古往事

1816年,英国人约翰‧施怀雅于利物浦开办了一家小型贸易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

1861年,其子约翰.森姆尔.施怀雅开始从事对华贸易,并于1866年在中国开设办事处,自此,其在华业务越来越大,最终构成其庞大商业帝国中最核心部分。

施怀雅家族利用200年的时间成功缔造了太古集团的环球商业版图。

太古集团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英国企业,但其业务主要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晚清的上海从事中英之间的贸易,因此取了个中国名字“太古”,喻意规模宏大、历史悠久。

太古集团的2百年里,经历过美国内战、晚清商战、甲午战争、一战、二战、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等冲击,但至今屹然不倒,也是商界的一个奇迹。

时至今天,太古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地产、航空、饮料、海洋服务和贸易及实业的大型跨国商业集团。

太古集团下属的太古洋行与怡和、和记、会德丰曾被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

英国太古集团总部设于伦敦,除持有太古公司55%股权外,亦是一系列全资拥有业务的控股公司。

公开上市的太古公司总部设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其核心业务分属五个营业部门:地产、航空、饮料、海洋服务和贸易及实业。

太古经营一系列广泛的业务,范围遍及五大洲。太古的主要营业地为亚太区,并以大中华地区为中心。

看下面的太古集团架构,可知太古在中国的业务有多么广泛。横屏放大图观看。

太古集团的子公司太古股份公司持有45%国泰航空股权,是国泰航空的实际控制人。

二、国泰航空的成长史

1946年,国泰航空由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澳大利亚人组建,最开始以两架改装自C-47运输机DC-3运营航班,开创香港往返马尼拉、曼谷、上海等地的客运和货运包机航班。

1948年,英国太古集团收购了国泰航空四成半股权。

有了英国资本太古强有力的支持,国泰开始了快速发展,后来港英政府把香港以南的航线分予国泰经营,以北的则交予国泰唯一本地对手香港航空经营。

1958年,国泰收购香港航空,这是国泰航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国泰由此取得往台湾及日本的航权,正式雄霸香港航空业及进军东北亚市场,并开通了前往悉尼的定期航班,国泰航空成了一家真正的区域航空公司。

60、70年代是国泰快速发展的年代。

1962年至1967年期间,国泰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20%。

1964年国泰累计运送旅客达到了100万人次。

1973年,国泰年运送旅客已突破100万人次。

1979年,国泰引进了第一架波音747- 200客机。

空中巨无霸B747的引进,让国泰具备将网络由地区向全球扩张的基础,1980年国泰开通香港至伦敦的航线,自此,国泰逐渐成长为一家全球性的航空公司。

80年代是国泰航空腾飞的年代。

当时正值全球经济起飞,香港已奠定了其亚洲四小龙的地位,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带来航空的迅猛增长,商务旅客、游客及货运业务增加的幅度前所未有。

国泰于80年代全速发展国际航线网络,包括往来伦敦、布里斯班、法兰克福、温哥华、阿姆斯特丹、罗马、三藩市、巴黎、苏黎世及曼彻斯特的航班。

1986年,国泰航空于成立四十周年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当时获得了大量超额认购,刷新了香港交易所的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堆满等候领取认购表格的人龙

到1989年,国泰航空共拥有36架飞机,全部为远程宽体客机,其中当时最大的宽体客机B747飞机就有19架(包含两架货机),年收入171元港币,年运送旅客706万人,总资产167亿港元,资产负债率,净利润33亿港元。

三、中英角力

假如国泰没有英资背景的支撑,也就不可能在香港获得成功。

80年代初,太古集团持有国泰70%股权,汇丰银行则拥有另外30%股权,太古、汇丰都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企业,在香港回归之前,英资背景给国泰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香港回归之后呢,谁都无法预料。

香港的天空给英国把持总是令人不太放心的。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

1983年7月12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正式启动。整个谈判过程曲折,充满了激烈的交锋与较量,其中香港的航运地位及国泰利益也在谈判之列。

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激烈交锋中,英方为了保证香港航运地位以及国泰的利益,力争到这样一条规定,主要如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和区域航空中心的地位。在香港注册并以香港为主要营业地的航空公司和与民用航空有关的行业可继续经营......

中央人民政府经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磋商作出安排,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并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主要营业地的航空公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航空公司,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之间的往返航班......

——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一第九条

这一点就是要在保证香港航空地位的同时确保香港本地航空企业的利益,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签订时,香港唯一一家本地航空公司即国泰航空公司,实际上就是保护英资背景的国泰航空公司的利益。

香港是全球重要的航空中心,这条规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把香港民航发展利益让渡给了国泰。对于英方的想法,中方当然心知肚明,因此必须要想出应对之策。

1985年,具有中资背景的港龙航空成立,其股东是中国银行、华润、招商局以及曹光彪、包玉刚、霍英东等多名港商,港龙航空的创办,就是要打破国泰航空在香港的垄断地位。

所以从成立起,港龙航空与国泰航空的博弈就开始了。

在港英政府的支持下,国泰航空对港龙航空进行全面围追堵截,希望将港龙航空扼杀在萌芽之中。

很快,香港民航处开始质疑港龙航空的中方股东身份(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中资的航空公司身份竟然有问题,而英资的国泰航空身份没问题?),并迫使港龙进行重组,港商包玉刚、曹其镛(曹光彪儿子)成为一、二大股东,港龙由此失去中方股东的资金支持。

紧接着,1987年港英政府领导下的香港民航处祭出了“一线一企”的政策,即一条航线只能有一个航企经营,香港绝大部分航线都由国泰经营,港龙作为新进入者,只能申请新的航线。

这个政策具有特别明显的针对性,那些为港英政府大唱赞歌的人可以看看,港英政府统治下的香港何来的公平与正义?

最终港龙航空只能申请发往内地二线城市的短途航线,其中最好的香港-上海、北京航线也只能包机,因此港龙的绝大部分航线都处于亏损状态。

港龙航空的处境日益艰难,至1989年底,港龙航空的亏损累计已达到23亿港元,持续亏损让包玉刚、曹光彪父子等人也有心无力,毕竟富豪的钱也是赚来的,包玉刚等人对港龙航空的前途发生了动摇。

国泰趁机出手,提出收购港龙航空,不过聪明的国泰是将中信推至前台,中信做港龙第一大股东,这样一来,并不违背港龙航空成立的初衷。

1990年国泰联合太古、中信收购港龙航空,中信持股38.3%,太古和国泰分别持有5%和30%的股权,曹光彪则降至21.6%。

在中信、太古方面支持下,国泰航空以第二大股东的身份接管港龙航空,并将其香港至北京、香港至上海航线划拨给港龙,将港龙定位为专营香港至内地航线的香港航空公司。

国泰成了港龙成为实质上的控制人,在国泰的管理及中信集团的帮助下,港龙航空实现速发展,1992年,港龙航空首次扭亏为盈。

之后双方达成默契,港龙主营香港至内地航线,国泰则主营国际航线。

波澜再起,到嘴的肥肉港龙又溜走了

1996年,中航购进港龙35.86%股权,中信泰富28.5%,太古国泰25.5%,曹氏家族占5.02%,中航成为港龙的大股东,中方股东股权到了64%左右。

1997年,中航集团的子公司中航兴业在香港上市,获得母公司及其他股东转让的股权,中航兴业共拥有港龙航空43.29%的股份,可以说港龙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资企业。

香港回归后,此前“一线一企”的不公平政策也被抛弃,不久,港龙与国泰开始在香港至台北、东京和曼谷的等航线上展开直接竞争。

2002年,中国民航组建三大航空集团,其中中航集团是由国航、中航和西南航空联合重组而成,中航下属的中航兴业归到国航旗下,由此港龙航空变为国航控制。

尤其港龙航空背后有了国航的支持,未来发展必将对国泰形成冲击,因此,国泰先下手为强。

2002年8月1日,国泰向中国民航总局递交了复飞北京、上海和厦门三条内地航线的申请。如果国泰加入,港龙在这三条航线上每年将蒙受约5.5亿港元损失。

2003年12月,国泰北京—香港航线正式复飞,此后国泰便不断加大了拓展内地民航市场的进度,展开与港龙航空直面竞争。

通过航权争夺战,成功打压了港龙航空,港龙由此而再次陷入亏损的泥潭。

不过,只要港龙航空存在,国泰航空就会寝食不安。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2006 年6月,国航、国泰、中航兴业、中信泰富以及太古签订了股权重组协议。

国泰航空以82亿港元的代价将最大的竞争对手港龙航空收入麾下,解决了香港航权的纷争。

2006年9月28日国泰航空正式完成收购港龙航空,并因此而正式取代日本航空,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航空公司。

即便如此,港龙航空在国泰航空那里也不受待见。

2016年11月,港龙航空正式更名为“国泰港龙航空”,机身喷涂也进行彻底更替,尾翼部分的中华神龙替换为国泰的“鱼翅”。

2020年底,国泰航空以疫情为由宣布关闭港龙航空。

港龙航空终于被消灭了。

如今,民航已经复苏,但国泰航空再也不会重启港龙航空。

因为国泰航空对这条中华龙一直欲灭之而后快。

四、国泰航空应该姓“中”还是姓“英”

2019年的乱港风暴中,国泰航空某副机长参与暴力活动,国泰员工泄露港警航班信息,某机长通过飞机广播宣传支持乱港暴徒......

而国泰航空的空乘人员一直歧视说普通话的旅客已是人所皆知的事实。

2022年初,国泰航空机组人员违反防疫规定外出,致使香港暴发第五波新冠疫情。

对于国泰航空,翼哥一直抱有强烈的看法。

多年来,翼哥关注研究过全球的主要航空公司,不难发现所谓的载旗航空也罢,某国最大或者说最重要的航空公司其大股东方,或者说实际控制人几乎都来自于本国资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航空业事关国计民生,事关领域主权,事关商业秘密,国之重器,怎么可以轻授于人?

如果延伸开去说,许多国家对于外国资本投资本国民航业有着很多限制。

一般情况下,顶多是参股不能控股,我国民航业同样如此。

为何说,航空公司特别是大型航空公司为己所有特别重要,因为资本从来就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

同样香港的民航主导权非常重要。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因为紧靠大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一个中转贸易港的作用。

在过去,大陆许多贸易是通过香港与世界联系,今天,虽然内地得到迅猛发展,香港地位有所削弱。

但香港对于内地的作用仍然巨大,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过程中。

香港不仅仅是一个贸易港,也是一个航空港,是亚太的香港枢纽中心。

香港机场的中转效率、服务质量,与全球各地区连接度,到目前为止,内地还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与之相比。

也就是说,香港发挥了金融、贸易、交通中转中心的作用,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这里汇集,又像全球各地发散。

香港机场是全球最大的货运中心,国际旅客排名第三的航空枢纽中心,航空之于香港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大家曾经关注一个民航界的负面新闻,就是许多明星的行程信息被泄露出去。

大家都关注明星,觉得这是个人隐私。

但是殊不知,乘坐民航飞机难道就几个明星,比明星重要得多的政界领袖、商界大佬、学界精英都会坐飞机。

我们知道购买航空公司机票,必须提供身份证信息或者护照信息,加上行程信息,这些往往是航空公司的常旅客,加上航空公司精准服务,这些人的信息就被航空公司掌握。

所以航空公司对这些都有严格的保密规定。

同样,航空货物邮件也要标注各类信息,包括品名、种类、重量、报关信息等许多都要告知航空公司。

这也是为何在去年,美国一对华为制裁,联邦快递就爆出很多快递门事件,这是联邦快递的许多信息已经被美国相关部门所掌握。

这也是为何许多国家大部分行业都对外开放,但天空绝对不开放;很多企业外资都可以控股,甚至金融行业都在逐步向外资开放,但航空公司绝对不可以被外资企业控制。

再回到香港,香港已回归26年。

时至今日,香港本地的许多企业得到了彼时完全不同的发展,大陆许多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偏偏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民航业却仍旧被英国资本所牢牢控制,这也是我们的软肋之所在。

其实,当初我们对国泰航空的判断也失误过,不仅仅是因为他取了个“国泰”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他扎根香港已经半个多世纪,正如他所宣传的那样,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家香港本地企业。

事实上,国泰航空近年来的表现已经说明这个公司从根上面不可能认可我们。

也许从太古来看,因为是英资企业,出于文化、民族、国家等方面的原因,行为举动、价值取向、利益选择偏向英方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同样,如果是一家中资企业,各方面偏向祖国也是必然的结果。

可就在香港对内地至关重要的一个地方,独霸香港航空市场的航空公司竟被英资背景的公司所控制。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国泰航空都不应该被英资控制。

国泰航空要不姓“中”,要不就应该退出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