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是党务学习培训的好时候。最近,笔者外出讲课也是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各类党务培训班的观察,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来谈谈党务培训的应用效果,相应再出一些点子。对于绝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开展的党务培训,无论在形式上做了哪些创新,其实本质上都是在“开班-讲课-讨论-结业”,参加的也都是本单位从事基层党务工作的那些同志。这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为什么很多学员在参加过培训之后都感觉似乎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似乎又很难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呢?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党务培训机构来破解。

培训内容不够系统。看似每一个培训班的课程都很丰富,组织者也都很用心、尽力在邀请有丰富经验以及实践证明讲课效果好的老师来讲,但这类课程都是拔高式的。而我们学员普遍的真正的痛点,其实是应知应会。好,很多组织者也同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课程设计上有“党建实务”之类的主题。但是,覆盖基层党建全部业务的“党建实务”课程,并不适合这种形式的培训,因为人脑的容量是有限的,几个小时通讲一遍根本没有用、也根本记不住。因此,如果某个单位只有拔高式的培训班,而缺少应知应会手把手教学的培训班,那么效果就会极大受限。要破解这个问题,从道理上来讲并不难,但做起来不容易,就是日常性开展针对全部基层党建工作的培训,每次教授一个小主题,学完就练,长期坚持。在此基础上,再去做拔高式的集中培训。

培训成果不够明确。现在很多党务培训班明显都是下了大力气的,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学员,不仅白天在上课,晚上也会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研讨或完成某一课题。这其中,不乏有设计得非常好的课程体系。但是,培训成果在哪里?难道只能以“潜移默化”来概括吗?当然不是。要破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塑造并宣传培训成果来实现。培训成果有如下展示的形式:①学员问卷(学员对培训班及课程打分,或对学员进行考核)的结果统计;②将学员分组研讨的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固化下来,结集成册;③在培训班结束后,推动学员研讨成果进一步固化为工作制度、论文课题;④对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宣传,重点宣传培训成果的形成转化过程。

培训范围不够固定。要说每个基层单位从事党建工作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实际情况中,越到基层越会出现党务工作人员流动大、频繁换人的情况。于是,去年和前年接连培训的成手从事了其它业务,今天的新手几乎没有工作经验,还要重头学起。这种情况出现的背后,其实是基层党务工作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不顺畅的问题。很明显,畅通发展通道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但这在很多单位都是难以短期实现的,那我们就换个思路,看看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有没有可能控制一下。要破解这个问题,可以建立几个工作机制,比如当基层党务人员变动时的辅导帮扶机制,不是简单交接,而是阶段性的传帮带;比如建立本单位基层党务人员培训“地图”,一眼就能看出谁参加了几次培训、谁还没有参加等等。

以上三个问题,在基层党务培训中较为常见。上面相应给出的破解思路如果能够在你们单位落地的话,那么你们单位的党务培训就是既有细分主题的长期内部培训,每年还有一两次拔高式培训;既有大量的培训成果出现在宣传稿件中,后续还能在论文评奖、工作创新中发挥作用;党务人员变更既有极端性辅导,也有统一规范、动态维护的“培训地图”(也可以叫“能力增长模型”)。你们看,明明是在解决问题,结果形成了多大的工作亮点啊。但基层党组织不能因为常见而故意忽略。(陈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