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

问世这么多年,被改编最好看的影视版,我认为是2005年凯拉·奈特利主演的那个电影版。

这凯拉·奈特利是何许人也?

就是《加勒比海盗》的那个女主角。

为什么觉得这个版本好呢?

核心原因就是因为女主角好看啊!

因为《加勒比海盗》的成功,我也会将好感投射到主角的其他作品上,咱们可以姑且认为这种一种“光环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我的这种观点是否算“偏见”呢?如果从【Prejudice】的【Pre+judice】,也就是“预先裁决”看,这不算。而且,“偏见”的定义往往强调的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于是,我有时会很好奇这个定义衍生出的细节,有谁能裁决【公平】和【合理】呢?

其实关于【偏见】,出版于1954年、由大佬奥尔波特撰写的《偏见的本质》已经从原理部分做了足够深度的解析,书中关于【偏见】的定义——

“对属于某群体的个体持有一种厌恶或敌对的态度,仅仅因为他属于该群体,就被推定具有人们归于该群体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 ,

这似乎有点绕口,如果从概率论的角度看,可以粗暴理解为,夸大了某样本的特征,以至于认为样本中的所有个体均具备样本特征。

地域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各种歧视由来已久、蔓延全球,虽然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个人或组织大声呼吁,但想想所有歧视的心理学、社会学根源,就知道“偏见只能被理解,不能被消除”。

就以江苏为例,苏南与苏北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引发“人口虹吸现象”,有钱或没钱的人会基于各种原因来到综合实力更强的城市,那么,在城市发展速度滞后于人口流入速度的前提下,必然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本地人对非本地人的歧视。那么,这种歧视就是毫无缘由的吗?非本地人这个群体中的少数因为素养不够、知识水平低等原因引发大众厌恶的言行举止,造成【非本地人】这个群体被贴上【标签】——这种现象,真的是可以消除的吗?

跳转到国外,可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种族歧视,白种人歧视黑种人、亚裔、拉丁裔和原住民。最近一段时间闹的比较大的自然是“弗洛伊德之死”。

以我个人之见,当代我们能看到的各种外国新闻,能接触到的是否是【事件的全貌】是个很存疑的问题,而且,大多数外国新闻也真的只是“新闻”——知晓与否并不影响个人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所有的【信息】本身属于媒介,我们可以通过画面、文字等去“揣摩”另一个维度的零零总总——比如,这本由美国人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Dr. Jennifer Eberhardt)所著的《偏见》一书。

珍妮弗是位黑人,且是世界知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两院院士。

依照我们的固有印象,这种拥有社会地位的人,应该不会遭遇“不公”,但本书开头就提及,作为斯坦福大学教授和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生的她,曾在博士毕业典礼的前一晚被无故抓进监狱。

这说明,即使标榜“全球最重视人权”的美国,拥有相对显赫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也并不能保证自身遭遇种族主义的侵害。

从政治学角度看,差异不仅是“我们”用来构建社会不平等的原始材料,也“重塑”了整个社会的“阶级梯度”。

这种差异的构成,存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共同影响的现象。

单以美国为例,黑人或拉美裔等遭遇社会歧视,核心原因自然是一部分黑人或拉美裔等为了生存而屡屡做出违法行为,这类新闻屡屡出现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大众认知,同时,大众认知的改变会影响其他遵纪守法的黑人或拉美裔工作和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类似的这种偏见能被消除吗?”

很遗憾,我认为不能。

就像前几年我妈被一辆超速的电动车撞折了左手,这让我几乎终身对某些骑电动车的人(涉及年纪、面相、职业、穿着、素养等)抱有强烈的排斥感。

现实一些说,进化中的基因提醒我们,将人事物进行归类——即使这种归类本身就是错误和不理性的——可以轻松帮助我们规避生活中的不少麻烦

美国有一位很出名的黑人作家,叫詹姆斯·鲍德温,在《村子里的陌生人》一书中,曾深刻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即“特权阶级”试图用一种“思想武器”让一部分人主动放弃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接受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放弃发声、不求上进、自甘堕落是“唯一且正确的选择”

要知道,詹姆斯·鲍德温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简言之,他其实是一位穿着无法褪去黑衣的白人。

以他的观察,黑人对白人社会的恐惧、仇恨、敌视,以及对(融入)白人社会的向往、憧憬、期待是硬币的两面,作为接受美式文化长大的美国人,一生都要接受历史或传统“赋予”的符号,这其实很精神分裂。

若回到《偏见》的描述框架中,会发现围绕黑人的“偏见”,并不是简单的“民众呼吁”就能解决的——这种“偏见”的底核是内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村子里的陌生人》中提及的,已经成为“特权阶层”的黑人,也会“歧视”远远不如自己的同胞。

你瞧,这就不是简单的“本族与外邦的对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只要人与人之间的素养、学识、社会地位等存在差异,偏见(歧视)就必然存在,《偏见》在美国的出版能从根本上缓解种族主义的侵害性吗?我认为不会。同时,政客们倒会以此书(和书中的案例)作为工具,来为自己谋利——没准儿他们自己就是不漏声色的种族主义者。

我想,创作出《偏见》的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一时也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牵扯到人性的事儿,是没法修改【底层代码】的。

于是,正视各种差异与衍生出的“偏见”才是第一步,而解决偏见不仅仅是个人选择,也是一种社会进程、一种道德立场。

作为个体,需要的是通过合适的路径扭转他人对“自己”的偏见,这可比扭转对一个“群体”的偏见更有可操作性

我们无法保证所有人“不作恶”,但可以保证自己“不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