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了考证对转业没什么用,这次聊聊为什么热衷考证。我也是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思考来谈。(我也被割了韭菜,交了学费)

首先说明一下:我说的考证,指的是与自己从事行业无关的职业资格证,比如法考、教师、建筑师等。

不是驾驶证。

1.缺少职场“安全感”

考证的群体基本定位于35岁以下的年轻军官,很多从军校就考试考证了。大家都知道自己不可能再部队干一辈子,特别是面对逐月政策,大家都感到以后还得找份工作谋生,结果发现自己学的专业,到地方根本找不到匹配工作,就算有,也是保安一类,有管理经验的,可以冲刺“碧桂园五星上将”。

就算是转业安置,一样的缺乏“安全感”,个人简介里充斥着“吃苦耐劳”“牺牲奉献”“管理经验丰富”等空话套话,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对口专业,万一被安排去扶贫咋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习得性无助”后的奋斗

当前躺平和摆烂在年轻军官群体中普遍,且蔚然成风。

没办法,被“看死了”,被”骂傻了”,被“diao废了”,最后无所谓了。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反正铁饭碗,又不让走。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丧失了对未来的期待,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愿意摆烂的,还有进取心,特别是30岁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怎么摆。

所以,“习得性无助”之后,很多人想重新找回活着的尊严。你领导不就是个大老粗吗?一介武夫而已。

工作摆烂无所谓了,我自有我的奋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打开复习书,翻开考试资料,只要我拿了注册会计师证、教师资格证、法考证(人称“天下第一考”)等。我的能力还需要你领导来肯定吗?

3.“小镇做题家”的思维延续

注意了!我不嘲讽“小镇做题家”。而且,我认为,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甚至是这个时代下小镇青年的幸运。考上军校,当了军官,不就是吗?

但是,18岁之后,还把“做题家”的思维延续下去,恐怕就是一种悲哀了。

通过高考,上了军校,包吃包住包工作,这些可以持续十几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福利,都源于当年的做题能力。当军官再次遇到人生选择,需要离开部队的时候,他回想起来的很可能仍然是当年“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信条。

知识的范畴是很广的,然而,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知识被局限于看书学习,进而演变为做题考证,用以证明自己的学习成就,还可以为下一步转身离开,积累博弈的“资本”。

残酷的现实是,一个人从学校毕业以后,社会就不再是考试那么单纯了。

4.被教育机构忽悠

“宁可用而不备,不可备而不用”

“成为打开你转业后的‘敲门砖’”

“有证,总比没有强”

“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一年差不多能挂靠个三四万元”

一些培训机构正是看中了这种功利的考证动机,才将计就计,通过虚假广告和过度宣传诱导消费,圈钱割韭菜。(我现在还三天两头的被陌生培训机构电话骚扰报名)

更何况,一些培训机构给出的“拿证”承诺纯属空头支票,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考证成了另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

这里额外说一下挂靠证书风险非常大,法律法规也严格禁止,以建筑工程资质挂靠为例,由于项目终身负责制,责任具有追溯期,如果项目安全出事儿了,轻则吊销执业证书,重则处以刑罚。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5.交钱前后的心理暗示效应

被培训机构忽悠后,就涉及交钱了。

交钱之前的心理:有句话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很多人以为交了钱,就像买到了东西一样买到了知识,其实很可能是“买了个寂寞”。

交钱之后的心理:人对于自己的选择是会有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钱交了,意味着肯定了自己的选择,始终相信未来有一天,考到的证能派上用场。就如同,买完一只基金,就会相信它肯定能涨,现在不涨,将来总有一天能涨起来。

不能仅凭一时冲动就掏出钱包买课程报名,更不能因为报了培训班,就以为可以不用努力。在培训机构吹嘘的“功能作用”面前一定要保持冷静。

6.结语

最后我想说,其实部队也不提倡考证,只是不摆在明面上说,总共不至于打压人学习吧,倒不是怕你成才飞了,而是说影响“主责主业”。

让我啼笑不得的是,个别单位还把有些“考证达人”,包装宣传为学习成才的榜样:

“某某同志几年时间内,取得了**证、**资格证、**师”。

真可谓是“一个不研究法律的参谋,不是一个好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