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闻看到有几天了,“爸爸因发文无人回应,怒而退出微信家族群”。网友在网上发文,自己的父亲是一个爱分享的人,平时看到有趣好玩的内容就会第一时间发到家族群里,但是除了网友会给父亲捧场之外,家族群里的其他亲戚,对他发的内容几乎不作回应,于是父亲义无反顾宣布退出家族群,在退群前,这位父亲留下了最后一段文字:一个亲人群是分享喜怒忧愁善感的小团体,没人关注点赞沟通这个群没有存在的意义,不好意思我先退出了,你们吉祥安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实话,作为中国人,我们家也有这个“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微信群,我一度怀疑是不是全国家庭的统一标准。在我家的群里,基本都是几家的长辈会聊聊天,我这一辈的基本不说话,只负责潜水。在看到这个新闻之前,我觉得这样没问题,毕竟他们发的东西对我而言的确没什么意思,而且跟不那么熟的长辈在微信群里也的确没什么好聊的。

但是我想,如果站在我们年轻人的角度来说,手机里几十个群组,已读不回是常态,没什么大不了的。成年人的世界本来就是各自安好,只要不是@到自己,哪有什么信息是非要回复的,高兴了在群里聊几句,不高兴那就当没看见,合情合理的。要是站在长辈的角度来看这个家族群,意义就完全不一样的。

一方面跟我们对待通讯软件的态度有关,一方面跟我们在群里投入的感情多寡有关。

各种各样的微信群和那些千奇百怪的群组,年轻人都有不少,感兴趣的往往就那么几个,跟大学室友的、因为共同爱好组建的群组、还有某些聊得到一起的朋友,除此之外,工作群、家族群、老同学群等等基本都是潜水状态。进入这些群,只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们有某种共同点,我们是一起的,只此而已。但是父母长辈则全然不是,对于他们而言,每一个进入的群组代表着他们一种感情的寄托,他们对于这些的重视程度远胜于我们年轻人。

在家族群里质疑父母发的东西,远比在现实中质疑父母的观点后果严重,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群组里说的话和面对面说的话分量是相同的,甚至要更重。当着亲戚家人的面,小辈否定晚辈,可不就伤到他们的心了嘛。

有时候,我们对于长辈是太严苛了,仿佛他们会用社交软件,就自然而然拥有了与我们相同的视角。我们总是将自己习以为常的标准套在父母身上,不愿意与他们做深入的沟通,嫌他们落伍,学得慢,让人不耐烦,这么简单的东西说了怎么还不懂呢?

从我个人来说,我要反思自己在家族群的行为,没事回复两句,夸奖两句,认同长辈一下,对我其实没有多少成本,但是能让他们感觉到被需要,被尊重,其实是非常划算的。我们总是担心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被人骗,可是骗子之所以能够忽悠老人,不正是他们瞄准了空子,提供了我们没有提供的情绪价值吗?他们何尝不知道那些亲热的人是有利所图才接近他们,但是能用钱买来的关心和陪伴,又怎么不是陪伴呢?

与其说父亲退群玻璃心,或者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不如说是我们对于他们的关心和耐心都不够,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才让他们变成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