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端午“裹”唱会现场(南华 摄)

5月18日上午,宁波王升大博物馆举行“粽香飘飘 琴音袅袅”端午“裹”唱会,与世界各地博物馆一样欢天喜地举办纪念活动,以此庆祝“5·18”国际博物馆日这个自己的节日。
为配合“裹”唱会的艺术氛围,活动现场选在博物馆一隅的小桥流水之上,尽显江南夏日的美妙风光。只见现场堆放着大小提琴和古筝等乐器,还有一张长条桌上则摆放着裹“老宁波碱水粽”的原料——色泽金黄的糯米、新鲜洗净的粽壳,几个王升大员工围坐在桌前开始向参观者展示手工裹粽子技艺,而在桌子的一侧,一位小提琴演奏者亭亭玉立地拉响了民俗乐曲《闹端阳》……
当日,清风习习异常凉爽,随着欢快的琴音如流水般沁人心田,劳动的员工心情愉悦,双手更是灵动翻飞,不一会,桌上已堆满了大筐的粽子。博物馆馆长王贤定笑着解释说,他们的活动是边裹粽子边文艺,就像渔家号子一样,在劳动中融入了艺术,别具一格;又因宁波话“裹”、“歌”同音,所以就叫端午“裹”唱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端午“裹”唱会现场(南华 摄)

据介绍,我国的粽子品种繁多,唯独豆壳汁碱水粽属宁波传统特产,古人用豆壳烧灰加水成汁,过滤后形成独特的碱水浸泡糯米,然后用毛竹箬壳把这些糯米包成三角长棱状,放在镬里用木柴猛烧3小时,余火再焐6小时就成“老宁波碱水粽”,为宁波人最喜爱的时令佳品,至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宁波素有“五月白糖搵粽子,六月朝天扇扇子”、“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的民间儿歌,由此,一句“白糖搵粽子”也成了无数宁波游子的乡愁。王贤定现场讲了一个“游子重逢家乡粽”的故事,引起大家一片唏嘘。
那是2020年端午季节,王升大博物馆举办“端午粽是情”免费尝粽子活动,忽有一头发苍白的耄耋老汉大步闯入现场要求买碱水粽,工作人员随手递上一只“免费品尝”,只见老汉迫不及待接过粽子解开毛竹箬壳咬了一口,顿时眼眶溢出了泪花。见旁边人群的惊奇目光,老汉低头解释道,“我从小酷爱吃祖母用毛竹箬壳裹扎的碱水粽子,家贫13岁便离开宁波去湖北汉口当学徒。解放后的1960年五六月间,单位曾派我出差途径宁波,但天亮抵岸当天傍晚就要回转,我无法回自己乡下的家,亏得上午在码头碰到同村一来宁波城里换肥的农民,我请他转告家人代为问候。没想傍晚我70多岁的小脚祖母竟急匆匆拎着七只粽子来了码头,说‘阿宝,匆忙裹了你最爱吃的碱水粽,只是为了粽子煮稠里(宁波方言,意指煮得很糯很香)没赶上倒撑(下午的航船班次),就怕你船已离开’。我一时激动说不出话来,刚奔回船舱、船就起航了。那时是三年自然灾害,为了换这些糯米一家人不知要勒紧裤带吃多少天薄粥,而老祖母她颠着像粽子般的小脚,在西门外羊肠小道上要步履蹒跚地来回走四十余里地,还不知她几更才能回到家?自此,每当我看到粽子,就想起了祖母想起了家乡。但在外地想吃‘老宁波碱水粽’还真非易事,几十年了今天终如愿以偿。没想你们裹的‘老宁波碱水粽’外形与味道跟我祖母裹的一样,可祖母早已离我而去……”老人说到此老泪涟涟:“想当时我在船上望着祖母,祖母站在码头望着我,这就是我与祖母的最后一次相见。”现场众人皆为祖孙俩的深情动容,当时,博物馆直接送了老人一礼盒粽子,让他带回汉口、带给他的子孙后代,带上宁波故乡的一片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端午“裹”唱会现场(南华 摄)

在活动现场,王贤定讲完故事自己也很激动,他说,博物馆为此年年做“老宁波碱水粽”,并不断扩大销售,以让家乡游子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故乡的粽子,捎去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不知何时,现场的音乐已由小提琴的明快节奏,换成了古筝悠扬的《渔舟唱晚》,最后,王升大·宁波匠心提琴工坊乐师李双熟练地抚琴,把博物馆端午“裹”唱会带入了《庆丰年》的热烈喜庆高潮……(记者 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