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可以说,王允这个人天生命好。

首先是出身。

汉末三国这段历史,英雄必问出身。否则,你根本搞不清这些人的立场秉性和成败由来。王允出自太原王氏。太原王氏是跨越时代的顶级豪门。从汉朝到唐朝,这个家族一直人才辈出。

在当时,王允他们家算不上累世公卿、家世两千石,但也是正儿八经的“世仕州郡”,且“为冠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他们家也是“世仕州郡”,但后来家道中落。至少刘备这一支,已经沦落到织席贩履的地步。但王允他们家正值上升期,也就是“为冠盖”。“为冠盖”是说家里一直有人能坐官车、戴官帽,简单说就是一直能出当官的人。

到王允这一代,老王家就可以厚积薄发地赌一把。猛砸资源、拼命内卷,然后在家族子弟中卷出一个半个的二千石高官。老王家选中的这个幸运儿,就是王允。所以,王允不用努力,靠家世就能混入官场。

混入官场之后,还要看怎么混。刀尖舔血、以命相搏,如董卓、孙坚之流,是一种混法;察举孝廉、交际名士,如袁绍、曹操之流,又是一种混法。

前一种混法叫剑走偏锋。要进步须玩命,不是玩了别人的命,就是玩了自己的命。所以,风险系数特别高,关键是天花板还特别低。按这种玩法,董卓最高也就做到二千石。东汉朝廷心甘情愿给董卓开出的官职是少府,少府就是两千石。

后一种混法叫官场正途。要升迁搞关系,要么行为艺术卷声望,要么交接名士求闻达。这个不仅特别正,而且特别稳,关键是进可攻、退可守。进则闻达于诸侯,然后最低也能做到二千石;退则闻达于乡里,然后再怂也能做个区域贤达。

至于到底应该怎么混,肯定要看家世。有钱有文化,那就官场正途。有钱没文化,那就剑走偏锋。但是,有没有大名士的提携,也很重要。简单说,就是得有人带你入圈。

其次是籍贯。

孙坚他们家也是“世仕州郡”,但孙坚没法跟王允比。孙坚的籍贯是吴郡富春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东汉时候,杭州还不行。经济不行、文化不行,而最大的不行是缺乏“全国性”的大名士。

这个短板,非常要命。因为孙坚即便再怎么才华出众,也不会有人带他入圈。

朱儁提携了孙坚。但朱儁属于励志流。寒门出身拼命卷、卷入官场拼命干,然后一直干到两千石。但在当时,励志流不值钱。所以,朱儁提携孙坚,也只能把他引到剑走偏锋的轨道上,咱们一起励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允是太原郡祁县人。跟吴郡一样,太原郡也算边地,但太原郡在北方,离洛阳近。这就是优势。关键是太原郡能出大名士。太原郡有“介休三贤”。三贤之首的郭泰,是与许劭齐名的大名士,并称“许郭”。

许劭是汝南郡的大名士。“月旦评”就是许劭玩出来的。大家都在拼命卷、博出位,但谁能卷出来、博出来?许劭说了算。因为人家许劭玩得是标准。许劭给谁月旦评一下,那谁就能少卷二十年。而能跟许劭齐名的郭泰到底是什么水准,也就可想而知。

那这跟王允有什么关系?

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定交。

郭林宗就是郭泰。对王允,郭泰的点评是“王佐才”,能辅佐皇帝人才。同时,“遂与定交”,相当于直接邀请王允加入东汉帝国顶级名士圈。有了郭泰的背书和提携,王允简直可以在东汉官场横着走。对王允不恭敬,就是对大名士郭泰不恭敬;对大名士郭泰不恭敬,就是对整个名士圈不恭敬。上流社会人捧人。所以,大家都会给王允这个太原俊杰开绿灯。

第三是仕途。

王允的仕途,可谓一波好几折。年轻时的曹操很中二。但王允比曹操还中二,随便一出手就能得罪一片人,而且全是能弄死自己的大人物。但是,没关系。名士王允虽然各种任性,却可以各种不死。

王允十九岁初入官场,然后一出道就处死为害乡里的小黄门赵津。处死一个流氓恶霸,不是啥大事。但赵津不是流氓恶霸,而是宦官一党,人家上面有人。所以,王允捅了马蜂窝。处死赵津一事以及当时一系列处死宦官事件,彻底惹怒汉桓帝。随即,泰山压顶般的黑暗势力迅速碾压过来。但王允级别太低,所以没被压到。这算幸运。而他的上级、太守刘踬不够幸运,因赵津一事而被下狱处死。

东汉的士大夫们都在变着花样地践行忠、孝等儒家核心价值观。有了忠孝的声望,才能博出位当名士,才能进入职场快车道。这就是当时的卷。这一点,王允看得很清楚。所以,他也必须卷。领导不是爹,但领导死了,也要按亲爹的标准寄托哀思。这才忠、这才孝。于是,王允坑死领导之后,又给领导守孝三年。

三年后,王允重新出来当官。然后,这家伙继续中二,当众揭发太守王球向私下卖官。东汉末年特别腐败,皇帝卖官、大臣卖官,大家都卖官。所以,王允这么干,就是在破坏大汉官场的最硬潜规则。然后,顶头上司王球就要维护规则、弄死王允。

但是,并州刺史邓盛快马加鞭赶到太守衙门救下王允,而且还推荐他做了自己的别驾从事。这就是圈子的力量。你一旦入圈,那就会有好多人保护你。

在邓盛的推荐加造势下,王允得到东汉朝廷的关注。甚至,朝中三公同时邀请王允给自己当掾属。随即,王允做了司徒高第的侍御史。

在邓盛和高第手下,王允一直非常认真地走官场正途。不出意外的话,做到两千石高官已经顺理成章。

但黄巾起义爆发,乱世突然到来。于是,王允提前进入快车道,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主持平叛工作。史书记载,王允很有能力,很快就搞定了豫州黄巾军。但是,对这个史料记载,我们需要辩证着看。

首先,黄巾军没啥战斗力,完全打不过正规军;其次,平叛的主力是西北边军,地方军就是辅助。所以,王允有功绩,但这个功绩的水分非常大。这件事证明不了他的能力有强。

第四是开悟。

平叛之后就能立功、立功之后就能升官。但王允再次中二、再次闯祸。他举报大宦官张让私通黄巾军。这相当于直接说张让造反。在宫里,汉灵帝甚至要管张让叫爸爸。所以,王允结结实实地得罪了真正的黑暗势力。

转过年,张让就找个借口把王允下狱。但赶上天下大赦,王允不仅免罪,而且官复原职,继续当刺史。但张让没有善罢甘休,马上又把王允抓进监狱。这就是真正的黑暗势力。它真想弄死你的时候就真能弄死你。

先是,司徒杨赐亲自出面求情,但没啥用。大宦官张让走得不是名士路线,所以根本不在意名士的看法。

再是,大家又劝王允向张让低头认罪。惹不起就认怂,总比丢了性命强。但王允是个硬骨头,死活不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先后两次联名上书才把王允救出来。但张让还要穷追猛打。于是,王允只能隐姓埋名、逃出洛阳。

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允开悟了:以后不能再这么中二下去,以后也不能再跟黑暗势力对着干。

因为王允已过不惑、不再壮年,却还日暮途远。所以,再不努力,他只能成为一个孤傲的名士,却不会再有什么前途。

灵帝死后,何进掌权。王允的春天随即到来,投到何进麾下做从事中郎,随后转任河南尹,相当于首都市市长。折腾了这么长时间,王允的官场正途总算风生水起。

然而,何进被杀、董卓专权,王允再一次面临抉择。是继续中二,然后死磕董卓?还是从此开悟,然后灰度人生?

王允选择了后者。

任性半生,但半生挫折,王允也该反思;不再年轻,且日暮途远,王允也该开悟。他选择与董卓合作。

正是在董卓时期,王允迎来高光时刻,升任司徒、守尚书令。这就相当于有名有权的真宰相。东汉朝廷的权力运行规则就是避免真宰相的出现。因为要防止相权过重而侵夺皇权。而王允恰恰在董卓时期做到了真宰相。

但是,王允这个真宰相到底有没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厦将倾的东汉朝廷呢?

在名士圈,王允的这份履历非常漂亮。但漂亮的履历并没有透射出王允的能力有多强。

他的前半生就在干两件事,一是在官场正途各种卷,为领导守丧、跟宦官对着干,是为了能够快速博出位;二是任性地横冲直撞,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但干的都是些无关大局的事。

晚年虽然开悟,却仅是作为政客的开悟。王允拒绝中二、开始隐忍,甚至向董卓低头,等等这些还是一以贯之地为了上位。跟宦官作对可以上位,那就跟宦官作对;跟权臣合作可以上位,那就跟权臣合作。

而对于如何改善当时的政治局面、回答东汉王朝将何去何从,王允并未开悟,不仅提不出对策,而且给不出答案。东汉末年的名士们,虽然垄断了大量政治资源,但几乎全是王允这种。所以,最后称雄的是曹操、刘备之属,而不是王允这些名士。

也因此,王允这个人将会非常危险。各种阴差阳错和机缘巧合,让他逐渐接近并获取最高权力。但是,他完全没有驾驭权力的能力,更没有洞察时局的见识。于是,董卓以来的天下大乱,也将会乱上加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