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群众就业就是保民生。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始终将稳岗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稳步提升劳动力就业率,细化改善就业服务,扎实推进稳岗就业工作。

走进柏杨林街道,一排排精致的楼房错落有致,一个个扶贫车间抢抓订单,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上车流不息……一幅宜居宜业、温馨和谐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搬迁群众在帮扶车间就业(央广网发 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大早,柏杨林街道各就业扶贫车间,都能看到搬迁群众忙碌的身影。在苗族服饰车间里,周巧早早来到车间,开始她一天的工作。2018年,周巧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了柏杨林街道,并且在街道干部的帮助下发展苗族服饰生产车间,有了稳定的收入。

“我们刚搬来这里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害怕生活不下去,后来政府也了解到我有刺绣的这个手艺,就帮助我建了这个刺绣车间,我们目前带动了12个人就业,订单一年比一年多,生活越来越好了。”周巧开心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搬迁群众在帮扶车间就业(央广网发 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在柏杨林街道,像周巧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不在少数。自从街道建立就业扶贫车间以来,便采取弹性工作管理方法,吸纳了附近闲置劳动力前来务工,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平台。

“我们刚搬迁过来的时候还担心找不到工作,后来这里有了许多扶贫车间,我在车间里面找到工作后我就不担心了,一个月能挣到2000到3000块钱。”居民王清碧说,“现在的街道发展很好,幼儿园、小学、初中一应俱全,比老家条件好多了,小孩上学又近又方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搬迁群众能稳定就业,近年来,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搬迁群众在帮扶车间就业(央广网发 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社区通过党支部领办实体经济,成立了物业公司,解决了搬迁群众130余人就业,同时引导劳动力就业创业,确保增加收入。”幸福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陈晓玉说,“截至目前,社区就业率已达90%以上,有劳动力的家庭已全部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柏杨林街道作为贵州省单体最大搬迁安置点,为了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街道设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多渠道收集省内外优质岗位,结合群众就业需求,有针对性推荐岗位,利用好人社部门技能培训,同时,引进优质企业到街道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圆梦产业园,引进密集型劳动企业,建立就业基地,多措并举为搬迁群众搭“致富桥”,稳步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搬迁群众在帮扶车间就业(央广网发 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目前,我街道有劳动力13777人,在省外就业的就有6000多人,在区外省内约1200余人,其他都在区内就业,这一部分人当中,有一部分人在园区,另外有一部分人是在我们就业帮扶车间,现在我们就业帮扶车间总共有六个,能够提供上千个岗位,目前里面就业搬迁群众有600多人。”柏杨林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周云阳介绍。

如今,在柏杨林街道,搬迁群众的居住、就学、就医等条件均得到显著改善,通过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服务,让搬迁群众真正成为了“新市民”,开启新生活。(万飘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