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人工岛上迎海而立的主楼棕榈叶般的幕墙引人注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中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人工岛建有科普教育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中隧道。

早上8:20从中山侧上桥,车辆以30-40公里时速前进,9时整即到达深圳侧的东人工岛,全程40分钟。6月7日,南都记者跟随深中通道项目组织的采访团,提前探营即将通车的超级工程。

“现在还在施工,我们的车时速不快,等通车后预计二三十分钟即可通行全程。”采访团司机邱师傅说。邱师傅常住中山,平时前往深圳要先北上绕道虎门大桥再南下,全程约100-120分钟。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路线全长约24公里。项目本月底具备通车条件,通车后,中山、南沙和深圳之间的车程将缩短至30分钟以内。

 8:26 万顷沙互通

  地面标识等已全部设置完成

从中山侧出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山大桥,犹如巨大“竖琴”矗立于珠江口,是深中通道项目首个实现合龙的关键构筑物。车辆以30-40公里时速前进,在8:26即到达万顷沙互通。南中高速万顷沙互通连接深中通道,是实现广州、中山和深圳三地交通转换的重要枢纽,已于5月份贯通,全线有望在年内通车。

再往东走,即驶上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深中大桥(原伶仃洋大桥),目之所及,可变情报板、路牌、路灯、护栏、地面标识已全部设置完成。记者看到,270米高的桥塔上横梁已经挂上了“深中大桥”四个大字。

“为更好地区分位置,便于日后运营管理,深中通道各关键构造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范传斌介绍。

据了解,主跨1666米的深中大桥创造了离岸海中悬索桥跨径最大、通航净空最高等五项世界纪录。

 8:48 西人工岛

  隧道每1.2公里一台巡检机器人

车辆继续向东,8:48便抵达桥梁隧道交通转换的重要枢纽——造型如鲲鹏展翅的西人工岛。据了解,深中通道全线24公里不设服务区,房建工程集中在两座人工岛,主要承担运营管理、应急救援等功能。

西人工岛房建工程包括主楼、风塔、开关站、消防站、越浪泵房等。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马二顺介绍,“高55米的风塔是隧道的通风换气设施,就像是隧道的‘呼吸系统’,日常可以将汽车尾气等废气排出,保证隧道内空气有效流通。如果发生火情时,也可以迅速排烟,确保安全。”

西人工岛上迎海而立的主楼棕榈叶般的幕墙引人注目,外立面的清水混凝土颜色简洁素雅,镂空结构实现通风与遮阳,不仅提高使用舒适性,还能降低建筑能耗。未来这里将作为深中通道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办公场所。

“西人工岛主楼造型独特,外幕墙由21000多块铝板叶片组成,且每块叶片形状尺寸都不一样,我们提前给每块铝板构件编号,安装时对‘号’入座,抢抓晴天施工窗口期实现高效安装。”负责西人工岛房建的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业林表示。

目前,深中通道房建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位于主楼左翼的科普教育基地正在加紧建设。

沿着西人工岛主线部分继续东行即进入长6845米的深中隧道,目前,隧道内灯光照明、可变情报板、交通标识,以及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交通管控设施已安装完毕。

“长6.8公里的隧道里共有14台智能巡检机器人,南、北行车洞平均每1.2公里就布有一台。这些小小机器人,不仅承担着隧道交通环境和机电设备日常巡检工作,还可以在应急情况下,接受控制中心远程指令赶赴现场,实时监控、传递数据,并通过自带扬声器进行疏导。”北京交科设计院深中通道项目负责人霍洁介绍,隧道内还有双波长火焰探测器、北斗卫星信号摸拟设备等大量智能化设施设备,这些“神器”,都将为不久之后安全高效出行保驾护航。

在隧道两侧,可智能调节的全彩景观灯带可以根据环境温度、车流状况变色。发生紧急事件时,灯带由近至远分段显示红、黄、绿色,能够引导人员有序疏散。同时,为了提高隧道内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隧道内设有照明智能控制器,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洞内外光线、色温数据、交通量变化以及白天、黑夜等情况,自动控制调节灯光亮度,进一步护航行车安全。

 9:00 东人工岛

  智慧交通实现路网感知、预警

向东驶离隧道便抵达东人工岛,时间为9:00,全程40分钟。东人工岛位于深圳宝安机场南侧,全岛陆域面积约34万平方米,与深中隧道相连接,并实现与广深沿江高速等路网的高效顺畅衔接,为世界首座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

“目前我们正在加紧筹备应急演练和设备联调联试,为项目具备通车条件作最后冲刺。”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路网调度中心负责人徐先蔚介绍,深中通道具有交通量大、分合流交通组织复杂、长纵坡等突出特点,运营安全挑战大。依托广东交通集团数字底图及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基础及地图引擎功能,深中通道积极推进国内首条包含路网感知、预测预警等功能在内的路网级的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包括交通智慧管控、出行智慧服务、设备智慧运维、应急智慧响应四大应用体系),将提升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的车辆通行能力,同时为公众往来珠江两岸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并带来全新的出行体验。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通讯员 粤交集宣 岳路建 沈仲

摄影:南都记者 刘威 吴博斌(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