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清水河》被德云社唱火之后,一些质疑也随之而起。最有代表性的,是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一名鲍姓教授的“窑调论”。在公开发表的博文中,该教授称,“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势,捡起传统中的糟粕,……打着振兴传统艺术的幌子,把旧社会妓院里唱的‘窑调’搬上舞台,……唤起的是旧时代嫖客文化的心理联想,与新时代文化格格不入。”

初看鲍教授的这一番话,觉得问题并不大,客观讲,在地方特色的传统小曲小调中,有些确实存在一些与现代文明要求不符的内容,但是如果j简单了解后就会发现,其实无论哪个版本的《探清水河》,其实都并不存在鲍教授所说的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必须从地方小曲小调中划分出一些淫词滥调的话,其中肯定没有《探清水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探清水河》自诞生至今已有200年历史,曾被数位艺人演唱,也曾被多次收录于传统艺术史册之中。

30年代,被誉为“天桥三艳”之一的,以“唱腔秀气,韵味悠扬,感情深沉,耐人寻味”著称的,擅长梅花大鼓、铁片大鼓和时令小调的女艺人郭筱霞,多次在茶楼园子演唱《探清水河》。1937年,她所唱的版本被百代唱片收录,并以唱片形式发行。

除郭筱霞以外,还有赵俊良等许多清末民初当红的知名艺人,都曾在公开场所演唱过《探清水河》。由此可见,某些人甚至某些圈内艺人的所谓《探清水河》是不能公开演唱的窑调之说,要么是个人偏见,要么是认知错误,是站不住脚的。

1994年,作为北京地区较为罕见的叙事类民歌,《探清水河》被整理汇编收录于北京卷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之中。

2006年,又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同年八月,央视音乐频道“民歌博物院”以“老北京情歌”为题对该曲做了详尽的介绍。

2007年,又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各地经典民歌集萃《民歌博物馆》”所收录。

以上这些官方收录,等于直接定义了《探清水河》是民间歌曲,民俗小曲小调,可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却仍咬着“窑调”不放,其意何如,实在令人费解。

本人无意将《探清水河》提升到什么高度,说到底它不过只是一首地方民俗小曲而已。从某种高度上说,对情情爱爱的小曲儿当然也没有必要大捧特捧,但反过来说,也不应该大踩特踩,更不应该把它作为一宗罪,强加于演唱者的身上。

《探清水河》为何会受到人们的青睐,难道真的像一些人所说,因为它满足了人们低级趣味的需求吗?

显然,这种说法太过浅薄了些。

《探清水河》一经诞生就引发轰动的原因,在我看来,有这么五点:

一是它的叙事性,讲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二是它和《梁祝》《孔雀东南飞》等都属于爱情悲剧,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三是以小曲作为讲述形式,通俗易懂。

四是作为小曲,一般人即便唱不出很好的韵味,但哼唱还是可以的,所以它的传唱度很高。

五是小曲中所唱的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并且并不久远(指小曲开始流传的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清水河”的唱词,王玥波曾说,“柳叶遮满天”是错的,应该是“柳絮遮满天”,“柳叶怎么能遮满天呢?”

对这一说法,本人不敢认同。晚春时节柳叶遮满天,这种描写很形象也很生动。柳絮要是遮满了天,那岂不成自然灾害了?若是“柳絮飞漫天”还差不多。

早期二酉堂、宝文堂印刷的歌本中,清末民初的艺人的演唱,有“柳叶青满天”,却都没有“柳絮遮满天”一说。

《探清水河》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京西蓝靛厂火器营”。

先说说蓝靛厂。

蓝靛,在《本草汇言》记载,“蓝靛,解热毒,散肿结,杀虫积”。也就是说它是中药的一种。但是蓝靛厂可不是做药的,而是给皇宫里制作颜料的。蓝靛厂位于海淀区西部,是当年给皇宫里加工颜料的工厂。蓝靛厂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就地种植,成熟之后,就地收割,晾于木板之上,浇水暴晒发酵,最终呈青黑色,用作染料。

蓝靛厂到了清康熙末期由于种植逐渐减少,生产颜料的功能也不复存在了,只是作为地名,一直延续了下来。

蓝靛厂的火器营。

火器营是八旗弟子组建的军队,分内外营,内营肯定在皇宫内或者附近,而《探清水河》所说的这个在蓝靛厂,自然就是外营了。

其实最早是没有内外营之分的,后来因为它要制造弹药,某大臣便向皇上进言说鼓捣这玩意太危险,得离圣上您远点。皇上一听,赶紧下令,就分出了一部分,弄蓝靛厂去了。

负责制造炮火弹药和军丁演练的蓝靛厂火器营,最鼎盛时期共有官房1700多间,八旗军眷加起来一万多人,再加上当地民众的数量,这个地方在当时也是非常繁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清水河。

《探清水河》里的河是哪条河?

从地点位置分析,距离火器营最近的是从颐和园昆明湖流出来的昆玉河。

如今的昆玉河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一条水上旅游线,它全长20里地,南起八一湖,北至颐和园,沿途可见世纪坛,玉渊潭,央视塔等景观。

《探清水河》这个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现在都有了,篇幅关系,咱们下篇再聊聊《探清水河》里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