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工程位于太行山脉王屋山下,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在建的最大火炮生产基地。

涌动着的心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踊跃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的序列。

那是文革后的第一个春天,1977年1月3日,那天家乡的天空飘着许多年没有见过的漫天大雪,老人说今年是个丰收年。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飞舞,尽改江山旧。

我们,从江南水乡——浙江温州出发的273名新兵,迎着一幅红日、白雪、蓝天织就的画卷,从家乡冒雪进发。在温州港乘坐“工农兵18号”轮船前往远方(当时部队接兵干部对我们去哪里、什么兵种、怎么走,旅途中坐什么交通工具等都是保密的),而我们也确实没有乘坐过这么大的轮船,那时能乘坐这么大的轮船那真是天大的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戎装照片

翌日下午一点多,我们抵达上海港。

上海——那可是大城市(用现在的话说东方大都市),对于那个时代我们小年轻人来说,能到上海走走看看可以说是无比高兴与荣耀。

我们从黄浦江十六铺码头背着军用背包、行李,穿过南京路一直走到上海火车北站,一路上我们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什么都感觉新鲜好奇,东看看西瞧瞧,更何况上海的高楼大厦是我们从没见过的。

到了北站后已是下午了,离火车开车时间还早。在候车室里部队接兵的各排排长(在新兵前往训练基地路上是没有老兵班长的,但有连长、指导员、排长等新兵连领导,所以只有从新兵里暂定一个人负责新兵在旅途中的大小事,也就是看住我们不要让我们走丢了),就来挑选能教歌的新兵,我们排的排长让我给战友们领唱,当时可能看好我是从学校里去参军的,那年我在读高二,其他战友大部分是从农村来的。我们合唱《扛起革命枪》、《打靶归来》、《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等革命歌曲,声音洪亮、气氛热烈。

晚饭时间到了,不知道从哪里拉来好几桶饭菜,各个班临时负责人把饭菜打到每个新兵配发的搪瓷缸里(刷牙用的杯子),年轻人走了这么多路,中间也没什么吃的,到了开饭时自然是狼吞虎咽,晚饭很快就结束了。

火车拉响汽笛(蒸汽机),列车就要开动了,各排长赶紧把我们召集起来清点人数,然后有序地按四个排进入各个车厢。我们排长说:你们这批的待遇算是比较好的,还能坐上客车,其他部队的新兵坐的都是闷罐车,我们听了都很开心。火车在夜间有节奏地朝着前方驶去,时而有汽笛响起,待到看不清车窗外的景物,我们才靠着车厢座位睡觉。

在漫漫长夜里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站,稀里糊涂地到了一个停靠站,这时天亮了,年龄大点的战友说是在给火车加水,大家在车厢窗口往外看到“郑州站”三个大字,这个站真大,有好多火车头在来回交叉作业,还有天桥、吊车在不停地运行着。过了一会儿,我们的火车继续往北前行。在火车上有的战友说:我们这是去黄河北面了,不是在黄河南。

1月5日晚11点左右,我们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小县城火车站停下了,排长招呼大家把所有东西带着准备下车,我们下了车出了火车站,有几辆军车停在站台上等候着,按接兵部队首长指示,逐个上了军车,没有坐的,都是站着。那时我们年轻,也没那么多讲究,况且我们是一心一意来参军的,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就是一个好兵。虽然还不怎么知道部队的严明纪律,可从电影上、书本里就晓得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一切行动必须听从指挥。

上车后,战友们非常兴奋、热血沸腾。

我们顶着北方冬天凛冽的寒风,站在军车上依然放开喉咙高声歌唱着军歌,一路欢歌笑语。在暗夜里只觉前面是一片黑乎乎的,偶尔从军车大灯亮光里看清前方,那是一条坑坑洼洼的路。不知不觉被拉到一个仓库模样的小院里,车停下后,我们稀里哗啦的跳下了车,小院里顿时一片嘈杂。只听新兵连连长在分班报名.......,一个公社(那是称公社,现在叫乡镇)的老乡分一个班。我们班乱七八糟的站在那儿不知所措,这时一个高高瘦瘦的人站在我们面前大声地喊着“五班的都有了,立正!”,声音大而干脆,把我们吓了一跳,我们赶紧站成一排,这个人就是我们新兵连的训练班长(后来据他说是73年从黑龙江入伍的)。

大个班长临时交代说:一、军人是要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的;二、明天起床后把内务卫生好好整理一下(那时我们哪里懂什么是内务卫生?听着就是,大家都不敢吭声);三、用餐时由轮流安排值班,值班人的任务是端、洗、打饭、打菜盘碗等。

接着大家在操场打饭、打菜,没有桌椅就蹲着吃,伙食还不错,大米饭,还有肉。饭后班长就把我们领到一个低矮的大房子里,一看全是地铺,睡觉前班长说“今天坐一天车累了,明天迟一个小时起床”。我们也没那么多想,分了铺位打开身上军用被子,倒下就睡着了。

新的一天

待旭日冉冉升起时,我们起床了。

在北方度过第一个夜,感觉有点冷,虽有燃烧的煤火炉,不过心里还是蛮舒服的。

我们新兵连位于王屋山下的济源县承留公社,暂驻在团部后勤仓库。

作者参军照片

早上还没开饭,我们一班老乡去对面火车路那看热闹(说真的,我们还没真正看过火车和铁路。那时我们温州还没通火车)。到了火车路那儿,站在路基边,放眼望去,一条铁路伸向远方,一眼望不见尽头,忽然就有一丝念家的感觉......

远处山岗上,太阳慢慢升起,特别的圆、特别的红。近处的田野都是一片白皑皑的雪,我在想,这里也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美丽的风景。

我们在新兵连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便进入新兵训练阶段。

记得在新兵连训练一个星期后,班长说,下午我们要去一个代号“五三一工程”的军工厂一分部洗澡。我们都不知道哪里是什么五三一一分部,说是去洗澡当然是高兴了,10来天没洗澡了。

那天下午,我们排着整齐队伍,排长带领着沿着西边一条溪流走着,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到了一条山沟里。一条水泥马路伸向山沟里,又宽又平(当时水泥路还是比较少的)。马路沿着两边山蜿蜒而去,山下是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溪的右边伫立着一排一排的厂房,还有高高的烟囱。溪水对面是学校和宿舍,还有一些农房。

我们沿着马路一直往山里头走去,快要进入厂区时,迎面山上一条人工渡槽凌空横跨在两山之间。班长介绍是:这是我国著名的人工修建的“东方红渡槽”,真有“一桥飞架南北”的雄姿,渡槽大约有五十多米高,我们都是仰着头看的,感觉非常壮观。我们看过电影纪录片河南林县人民“红旗渠”,这是安阳、林县人民经过十年的苦战完成的引沁济蟒水利工程,她在愚公之居太行、王屋二山之腰,邙岭之脊,形成一条蜿蜒长达120公里的“人工天河”——引沁渠。“东方红渡槽”便是“红旗渠”工程延伸的一段。

我们一边走,一边东看西望,感到一切都特别新鲜。班长指着那些厂房、烟囱说:“这些都是我们部队在这里建成的。”感觉班长在说这话时有些骄傲且有种成就感。我当时觉得我们的基建工程兵好了不起,能建成这样的大工程,而且是一个国防建设的项目(据说是造一个炮座有12个炮管的,其实应该是苏联的喀秋莎,后来才知道当时是要建成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炮基地),觉得自己选择的人生路是选对了的。

我们沿溪边一路走过去,到了104厂房,这个厂房又大又宽又高,烟囱直冲云霄,仰着头往上看,军帽差点掉下来了。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见过的最高的烟囱,还有这么大的工厂。班长带我们到里面参观,这里面是我们这些工程兵施工现场,还在基本建设中的车间、设备、管道等动力装置还有一些没有安装就位的设备。班长说他们那个中队(9中队)还在山沟里面,那有一分部总办公大楼,里面有好多姑娘呢,我们听着都开心地笑了。

那边还有一个很大的中心广场,可以看电影、开大会集合、训练的地方,班长指着对面那座山说:那里建有氧气站。班长说“这是国防建设中的‘531’工程,是绝对不能写信告诉亲朋好友的,都是高度保密的”。我们在训练期间,也常听连长在进行新兵教育时,其中就有这个“531”保密条例的学习。(531工程是上世纪60年代建在河南省济源县的重要兵工厂,现在改为河南中原特钢集团公司)。

我们洗完澡,还是沿着来时的那条路,回到新兵连。

“531”,这是我初见到你的雄姿、那么高大、神秘。没想到,在以后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时间里,竟然与之相伴。

期待着美好

紧张的新兵训练,在我们期盼中迎来了分配日子。1977年4月9日,这个终身不能忘记的时刻。

经过三个多月新兵连: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实弹射击、纪律学习、教育培训等项目已基本完成,我们终于迎来新兵分配了。

说真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分到好的工作,这是关系到自己今后人生发展的大事。战友们翘首以待、渴望着一个好的结果。当报到我的名字时,心里紧张的心怦怦直跳、喉咙都要咽住了。然而我被分到河南济源“531”一分部十一连(大部分战友都被分到在唐山林西矿团部那边),当时我确实不知道十一连是做什么工种的连队。我大胆地问了班长,说是建筑连队又名(土建连队),非常笼统,也可能我当时年轻吧,被搞得是云里雾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一共18位老乡分在一起。

连队一位班长(这个班长也是这次新兵二连训练班长,在老连队是我班的班长),带着我们向那个山沟里进发。大概在中午11点左右我们到了老连队,我被分到8班架子班,就是为其他班、排施工时搭好架子、铺好踏板,让战友们在上面施工的工种。我一下子懵了,心情受到了伤害。因我在新兵连里排长都让我写了《入党申请书》,营、连、排、班里每一次表扬、嘉奖都有我的份。我在读高中一年级时就入了团。在新兵连期间,不管是指导员、连长、排长、班长在每次开会、教育时都是这么说:想要分到老连队好的岗位,在新兵连就得好好表现。可这次的岗位使我有些失望。

我们部队的工种非常繁多:汽车兵、卫生员、技术兵、后勤仓库、电工、车床等等。我的运气是比较差的,分到土建连。后来给同学写信时干脆就说是养猪的。我的排长是66年入伍的四川兵,他了解到我的心情后找我谈话、开导我,让我要端正入伍动机,好好工作、安下心来等。我也在想:我们既然是来参军锻炼的,在部队的一切行动、安排必须是无条件的服从,安心工作也是必然的了。

我们新兵下到连队休息了一天,第二天跟着班里战友去409车间外围搭架子。那时的一分部许多厂房、施工场地、车间内部安装都还是完成五分之二,各个场地都是在我们部队施工中进行着。

我们团施工部队在一分部的有三个施工连队(土建连),81、82、83三个连队(通俗的说法是9、10、11三个中队),我们都属于202团三营的。自从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地震后,我们的团部(当时我们团是四四制)以及下属三个营、机关、后勤,全部迁往唐山开滦林西矿。河南济源“531”、“济源工委”这边设有团指挥部,我营所属的其他小部分连搭配着有:安装、汽车、预制、仓库以及机关小部分。

时间如流水般过去,转眼间就到了夏天。我感觉济源的夏天很热且闷,不像我们温州伴随着海风,就显得不是很热。

一分部204车间工程就要进入决战时刻,204是一分部非常重要车间,听连技术员说这是一个淬火车间。那天晚上连队进行204车间施工的动员,营部给我连下达了车间地面全部铺设混凝土任务,这个任务在夏天那可真的非常辛苦。

连队全部投入,我们架子班没有搭架子任务,也和其他班一样,不分昼夜地加入轮回打混凝土施工中。当时班长让我去推那个单轮车,这难度可是非常高的,况且我们温州根本就没有这种车(只有在电影《车轮滚滚》里看到过),而我也没干过体力活。锻炼吧,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着。

204车间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连队两个技术员拿着图纸24小时跟班作业,指挥所工程师、营部首长也时不时地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连长指导员当然也是在现场参与劳动。炊事班打破了常规,把饭菜、开水、绿豆汤送到施工现场。施工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战友们在现场奋力施工。每个战友身上的白衬衫都变成了湿淋淋的贴身衣,真可谓:“汗流浃背、满头水雾”,那种不怕苦、不要命的精神,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家只有一条心、一个念头,多快好省地完成优质任务,为国防建设献上一份奋进的情意。

经过一个星期昼夜艰苦努力,204车间混凝土任务圆满完成了。听说在“531”和团指挥部技术部门验收中得到好评。

我们在“531”期间,所见过、经历过的那种在施工中所发挥出来的力量、精神是无人能比的。我们不记报酬、不记功劳、不讲享受,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是无法言说的一种信仰。

再见531

这是一个深秋月色朦胧的夜晚,我们乘坐列车从河南济源站出发向着北方疾进。

1979年9月初,我们在济源“531”已完成了基本建设任务。根据上级机关指示,我们部队的三营两个连队与营机关后勤要离开“531”,前往河北华北油田参加“冀中油田”建设。

再回531(右一是作者)

从1977年1月5日新兵连到分到一分部,我在济源“531”度过了1000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在这里我们倾泻了一腔热血,把自己的一段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531”国防建设事业。

回首“531”那些走过的春夏秋冬、整整齐齐1000个日日夜夜,许多感慨、许多难忘、许多难舍均在一念间。那是在愚公移山的地方,我们身在大山里,我们与风沙作伴,我们与日月相随,我们与工地为伍,我们与冰雪相拥,我们与山水相依、我们与军旗同辉、我们与战友携手、我们以钢枪为荣、我们以531为家、我们奋战在531、铸造531辉煌。

时光与我们携手:从江南水乡走来、从大江南北走来、从天山雪域走来、从长城内外走来、从五海四湖走来、我们完成了一项神圣的使命,从此我们要告别这里的山山水水、把一腔心愿永留济源!

难忘:东方红渡槽飞架南北,新愚公渡槽平平柔情。总部的人头山慈善,一分部的虎岭威严。杨庄的涓涓溪水,厂房外高耸的烟囱,车间内马达的轰鸣。中心广场的宽广,东区热闹的市场。一面面彩旗列列,一首首红歌声声。东区热闹的广场,何处没有我们战士的足迹和留恋?何处没留下我们挥洒的汗水?

那是我们奔放的青春热血、那是我们播下的希望;男儿有泪不轻弹、汽笛一声道别离、长风相随赴华北、一路欢歌一路情。再见了531!半个世纪过去了,可思念从未剪断,梦中长唤,何时举杯重返昔日的531--今日的中原特钢,共叙三线军工情!

(本文图片文字由作者陈仁山授权发布 龙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