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堕落。我希望清华在学术方面应该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如今的清华北大并称为我国高等学府的两大泰斗,为无数衿衿学子们所向往着,渴望自己能够在那里拥有一席之地。可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能够考入!

清华大学有如今的繁荣盛景,与一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他就是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

梅贻琦老先生自担任清华校长17年,一直奉公廉洁,恪尽职守,也可以这么说,若没有他就断然没有如今的清华盛景,可谁又敢相信,梅贻琦先生在死后连丧葬费都靠募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家徒四壁的的梅贻琦、以一己之力拯救清华的梅贻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危授命,继任清华校长

1931年的清华大学,发生了一场灾难。当时的清华校长是罗家伦,少年意气纷发,担任了国民党少将。当时的中国正值国难!

罗家伦为了利益大肆的排除异己,独揽大权。他将与他不和的教授以及学校领导利用自己的权力逼迫他们离职,对学生也是非打即骂,压制思想!

而优秀的清华学子又怎会甘心任人宰割!无数的学生组织了一场浩大的反动活动!

刚开始时罗家伦以及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此事不屑一顾,认为只是小打小闹,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但是随着活动队伍的不断壮大,竟然惊动了蒋介石,无奈之下国民政府撤下罗家伦,梅贻琦临危受命,担任清华大学的掌舵者。

那个时候,中国形势异常严峻,那时候的学生可不是现在学生所能比拟的。他们是来自于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满腔热血的爱国之情!一言不合,便立刻组织游行活动,闹的当时的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

也可以说,当时的国民政府将这一块烫手的山竽丢给了梅贻琦,而那时的人们都不太看好梅贻琦这个书生!

施以纵容,两袖清风

任职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对学生采取的方式是纵容,纵容不是放纵不管,而是崇尚自由。许多学生都厌恶国民党的腐败,在这件事中梅贻琦帮助学生们逃过了国民党反动组织的迫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朱自清、闻一多他们都是因为梅贻琦的庇护而得以生还!梅贻琦的这一举措受到了清华大多学子的尊崇!清华在梅贻琦的引导下逐渐步入正轨!

但好景不长,日军全面侵华,北平沦陷。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保护这些国之栋梁,许多学院都迁往安全地带!清华大学也从北京迁到了现在的昆明。

当时中国时局艰难万分,昆明又地处偏僻。学生们基本上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现状,又怎么去和日寇去斗争呢!

迫于现状的梅贻琦接连向国民政府写信求助,希望能够有一笔资金补贴学生,以保住祖国最优秀的学子。可哪有那么简单,梅贻琦的求助好几次都没得到批淮。梅贻琦继续坚持着,没有丝毫放弃,后来终于见到了希望。

资金批下来后,梅贻琦作为校长,为避嫌,也为了让更多的资金流给更需要的学生们,他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去领补助金,哪怕家中艰难不已,可梅贻琦就是不允许!他对别人严谨,同样对自己更严谨。

后来,清华搬往西南,西南联大创办了附属中学,由梅贻琦担任校长。附中的教学质量一流,这就让许多的高官权贵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

而进入附中读书,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成绩。成绩不够,哪怕你有再有泼天的权力,梅贻琦不要就是不要。

有个叫龙云的,掌管西南,因为自己的儿子没考上而十分愤怒。

他自认为自认为是西南的王,竟有人敢不买他的账,那还了得。他气冲冲的准备去学校找梅贻琦算账。但他的副官却告诉他,梅贻琦的女儿也没考上,龙云的底气彻底没了,心中不由的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梅贻琦担任17年的清华校长,当时的清华学子甚至都不服从自己父母的管教,可对梅贻琦是由衷的佩服!

一身正气,只为清华

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撤出大陆退守台湾,而梅贻琦经过深思孰虑后,决定离开大陆,和国民党政府一同撤离!

他并不是因为别的,只是为了那笔赔款,若他不走,那笔赔款绝对不会给清华,他为了清华能够拿到这笔赔款,他便离开故乡,每日忍受思乡之痛。当时的梅贻琦在拿到这笔巨款时遭到了多少人的眼红,受到了许多人的猜忌。

有人说他拿这笔钱用来自己享用,梅贻琦面对流言与猜忌,总是默不作声,好似没有听到那样!

1955年,台湾成立清华大学,由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他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清华,但清华早已不复原来盛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将这笔钱用到了清华大学的建设上,为后来的台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1962年,这位执掌了清华17年的掌舵者,因病去世。可令所有人都没都想到的是,梅贻琦连安葬的钱都是靠人募捐,他不是手握巨款吗?那笔钱哪去了?

后来他的家人翻开他的背包,里面有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在看清笔记本上的内容后,众人的眼眶都不禁湿润了!梅贻琦他将那笔钱全都用在了清华大学的建没上,自己一分都没用!得知这个消息的人都由衷的发起了对梅贻琦的尊敬,这位清华校长走了,但精神永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梅贻琦老先生,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以身作则,告诫老师与学生不求流芳千古,但求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