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多组学分析和基因测序技术为新冠病毒的检测提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2020年—2022年,在病毒变异和扩散的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全球人民齐心协力,拿起科学的武器抵抗病毒,并以创纪录的速度完成了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该成果也被评为2020年度《科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冠疫苗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疫苗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胳膊上的疤就是曾经接种牛痘或卡介苗留下的痕迹。从本质上来说,疫苗就是模仿病毒入侵,让人体先进入“战备” 状态,等到下次真正的、带有毒性的病毒入侵之时,体内的“免疫大军” 可以将其一举消灭。模拟病毒入侵的方式不同,疫苗的种类也有所不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疫苗研发“多箭齐发”,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多条路线齐头并进。那么这些疫苗到底有何不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冠检测,图片拍摄者埃德·琼斯(Ed Jones)

新冠病毒属于自我复制的RNA病毒,即它将RNA作为遗传物质,不断复制,同时也可以使用RNA“翻译”病毒的多种蛋白,比如打开人体细胞大门的刺突蛋白。因此人们在制备疫苗时,就可以从模拟RNA和蛋白层面着手。

(1) 灭活病毒疫苗:将培养的新冠病毒灭活,使其失去毒性,类似把病毒的“尸体”注射到人体内。灭活病毒疫苗技术成熟,易运输和储存,且相比于减毒疫苗(毒值降低的活病毒疫苗),安全性更高。

(2)重组蛋白疫苗:体外合成病毒的刺突蛋白。这类疫苗相当于模拟病毒的钥匙,用于打开细胞的大门,刺激“免疫大军”进入“战备”状态。由于其不携带任何遗传物质,因此无法在体内复制繁殖,安全性很高。但整体比较而言,其研发和生产速度较慢。

(3)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将负责编码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的基因片段和没有致病性的病毒(如腺病毒)“嫁接”到一起。为什么这么设计呢?上述的灭活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相当于把一定量的钥匙(刺突蛋白)注射进人体内,“免疫大军”虽然会进入“战备”状态,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休息” 状态,免疫效果差,一般需要多次接种。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相当于把无毒的“钥匙加工厂”注射进人体内。载体病毒可以大量合成刺突蛋白,因此免疫时间长,接种次数也少。但这类疫苗依然属于活病毒疫苗,因此对于运输、储存有一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