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形态上,整个宇宙可能是螺旋的,发展的规律可能也是螺旋的,高质量的发展更可能是螺旋上升的。高质量发展可以理解为更高级的质和量的变化,其中的关键是质和量的变化,量变是数量的增减,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升降。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作渗透,量变的过程中发生着质变,质变的过程中发生着量变。只有当量的增长累积到临界点时,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这便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高质量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科技水平,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形成重要领域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优化学科总体布局,统筹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薄弱学科协同发展。发挥协同理念,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布局规划顶层设计,鼓励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避免“千校一面”“千所一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应用,围绕高校、科研院所等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高校、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交流合作。以城市群带动科技群,以城市群的竞争与合作带动科技的竞争与合作,不同城市群布局不同科技产业,设计上下游分工,打造完整产业链,形成团体优势,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习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夯实基础,精益求精,积少成多,实现量的积累。弘扬工匠精神的要求,强调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认认真真保生态,扎扎实实搞农业。农业是基础产业,粮食不能保证供应,发展就是空中楼阁,生态环境不能保护好,粮食生产就是虚空泡影。扎根大地,保护环境,一步一步壮大农业生产,让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制造业是中坚产业,中国制造不仅要走向全球,更要追求卓越,大国工匠,稳步前进,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工艺提升,品质提升,超越自我。服务业是多样化产业,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服务产业上,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学习、应用、再学习、再应用,循环往复,日积月累,推动社会服务向前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赋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科学的价值在于使用者的意图,科技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应用场景。近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飞跃;第二次是人类掌握了电力的使用,由蒸汽时代跨进电气时代,世界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第三次是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核能为代表,推动“信息科技 ”嫁接一切,如同“毛细血管”般演化成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人类社会走向信息化、现代化。而下一次可以预见的革命性突破将是以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物联网等引领的科技应用风暴给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转向质的提升,这是发展的规律使然,也合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一边认认真真做手头上的事,一边踮起脚尖探索科技的高峰,合力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造福中国人民,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