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录取公示中,一人被爆出曾因不当言论被浙大处分,随后被取消公务员录取,他的认同感教育是怎么出问题的?没人讨论也没人思考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务员这个职业作为人民公仆,无数毕业生心向往之,为人民服务,荣耀,光荣,但却有了这么一个名校毕业生一路披荆斩棘得到资格,却被发现以前有过不当言论,这不禁让人们气得直拍桌子。

同以前的诸多事情一样,为什么这些不为大家努力奋斗的人还这么优秀?为什么层层选拔却出了这么一个基础素养和思想都不合格的家伙?偏偏他们还适应这套筛选机制?

视线不得不回到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上,我们现代的认同感教育到底哪里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同感教育

认同感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地区、文化、特色,发掘其中的共同意识,共同精神,通过情操的陶冶与发展的展望,认同学校的教育和培养,认同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认同他人的成就与贡献,进而达到个体认同、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

可以发现这类教育属于德育,而在具体实施上承载任务的课程是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

而德育不光只是课程,更是在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有所触及的部分,对于学生而言德育包括认同感在内,也大致可以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同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有多少家庭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有多少学校认真贯彻实施各项方针?有多少学生在进行社会活动的时候能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这些问题无不影响着孩子对于集体认同感的塑造!

  • 第一,三方面教育对认同感的忽视与漠视
  1. 学校教育,幼儿园与小学在孩子小的时候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的教育,可是到了中学开始了学生之间的成绩竞争,道德、认同感、集体意识、各方面素质的学校教育随着孩子的年级越来越高也来越被忽视,从学生自己到社会上的无关人士,都认为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第一要务,其他东西都得让位。
  2. 家庭教育,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也重视孩子品行的培养,但是与学校教育相似,年级越高越强调成绩,其他一切都得让位,有些家长更是拔苗助长,从小学就强调要和身边人竞争,这对孩子各方面认识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3. 社会教育,孩子还小的时候社会活动不多,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往往是旅游看电影等,而其他一些是强调竞争的各种学生比赛。到了大学这个小社会,各种灯红酒绿的事物轮番轰炸,一些学生更是认识到了要不择手段地赚钱,这样一来集体荣誉感、认同感更是被冲地七零八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第二,学生视角下,三方所受认同感教育的相互矛盾
  1. 从时间维度上看多数学生的成长过程,幼儿园小学都培养道德品行,都在让孩子们变成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可是到了中学,似乎成绩成了王道,很多老师只关心好同学,对好同学和颜悦色,对差生爱答不理,有时候更是说中高考你多得一分就干掉了多少多少人,每次考试都要分排名先后,每个人似乎都是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都是隐性敌对的竞争关系。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面在这种目标变化上,倒是表现的一致。
  2. 集体感、归属感、认同感的瓦解:学生到了中学阶段,自我意识萌发,同时课业压力繁重,对学习考试既看重又排斥,对学习考试讨厌,但又按照成绩分个三六九等,很多时候不作考试要求的课程还被强占。上层也知道这个问题,经常发布减负文件,学生知道了这些文件很高兴,可学校早就是老油条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原来怎样现在还怎么样,几乎没影响,这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刚开始形成各方面认识的中学生会怎么认识文件的效力?中学这么经历6年,无疑是对学生集体认同感的大撕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同感教育的出路

就当前现状而言,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就如同很多学校和家长所想所做的那样,一切都得为学生的前途让路,孩子之间的竞争,中考高考始终在第一位,不可能为德育让路,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上了大学和社会之后加强道德和集体认同感的教育与考察。

可这次事件又何尝不是这么一种集体认同感考察的结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集体认同感教育和这次浙大学生因不当言论被拒录公务员,您又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