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一生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

他资质一般,有故事说,小偷到他家偷东西,看见他背书,就等着他睡着了好偷东西。结果,小偷在房梁上都会背了他还在那里背。可想而知,他到底有多平庸。

就连同朝为官的左宗棠,因为他不善言辞天赋一般,也甚是看不起他。面对曾国藩的功劳嗤之以鼻,说“于兵事终鲜悟处”意思就是说,曾国藩对于带兵打仗缺乏悟性,因为曾国藩只会“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的科考之路也同样如此,他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中,不仅如此,有一次科举,还让主考官把他的文章贴出来做反面教材,说文章的各种缺点。

一般人要是遇到这样的遭遇,首先就会大骂主考官狗屁不通,然后自暴自弃了。然后就不可能再有然后了。

可是曾国藩却针对主考官所说的缺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结果在下次的科考中竟然就中了。

他改变命运,只是因为做对了一件事,成了他人生开始逆袭的转折点。

那就是不断对自己进行复盘了,让自己的缺点进行及时的纠正。

曾国藩有个习惯就是事无巨细都要记录,然后根据朱熹的“格物”,来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自己。

一次宴会,他对朋友的小妾“痴迷”,还言语挑逗,三杯酒下肚,还上前拉人家的手,朋友生气,宴席也不欢而散,过后他在日记里记录了这件事,对自己不齿,“朋友纳妾,我却强迫相见,还言行不端,真禽兽矣!

他的日记并不是只是自己看,还会拿出来给朋友看,他也是用制造外部环境,强制自己改掉,这种监督的办法来让自己改变。

他靠着这一点,开创了文官带兵的特例,创办了湘军,就连慈禧太后都对赞不绝口。皇帝虽然看不起汉人,但是却不得不,倚重他的湘军来对抗太平天国的虎狼之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就是靠着不断对自己复盘,来“格物”、来让自己成为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还被世人称为“立功立德立言”的圣人。他的家书教育理论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之作。

一、曾国藩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梳理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1、教育应以身作则为先

凡是要让别人改变的,自己应该先做到,这种办法是最具效力的。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因为有时候,父母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更是说话不算数。

说好的成绩考上90分,给孩子500块,结果孩子努力后,父母却因为怕孩子乱花钱,把钱扣下了。

孩子心里什么感受,是可以想见的愤怒。以后父母还能有权威性和好感么?绝无可能。

如果父母每天读半小时书,不用要求孩子要读书,孩子自然就对书有了兴趣,亲子关系也会缓和,因为书可以有了共同的讨论话题,还可以对孩子进行引导,绝对的一事三用。

与其说不如做,做不如一起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德行

曾国藩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升学和升职,而是培养德行高尚、有道德自觉的人。

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各种奇葩事不胜枚举?就是因为德行丧失,沦在“金钱至上”资本主义的论调中不能自拔。

前段时间台湾学校里女孩子把同学卖给贩卖器官的犯罪团伙,为了钱不择手段简直令人发指,虽然不是在内地。

但是我们这里也发生了大学教授在演讲中大谈金钱理论,声称读书就是为金钱,可以在全世界选择美丽的女人,简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国家高等学府里也有如此行事的苗头,在综艺里,一个清华的毕业生竟然问嘉宾问询,获得最高待遇的“最优解”,可谓是完全的利已主义者。

清华大学本应该是国之重器,应该培育的都是国家之栋梁,应该为民众造福,可是却剑走偏锋,追求知识的金字塔,忽视了德育。如果他们只专注于为自己谋求利益,那么将会演变成一场国家的灾难。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外势力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想尽各种办法,包括知识渗透和信仰瓦解。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算是高才,最后也会是国家的噩梦。破解北斗密码卖给美国的清华学霸高杏欣,就是一个让国家遭受7000亿损失的例子。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在智的前面,德为先,智在其次,将之颠倒,祸患丛生。

国家的事离我们太远,但是那个逼妈妈跪下要买苹果手机的孩子、那个冷血杀了妈妈,还用妈妈的信用卡出去到处玩的孩子,这些孩子的教育难道不是出了问题?

别再只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才是最应该重视的!

3、认为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曾国藩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家庭开始,并且家庭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品德、知识、行为等方面。

4、提倡“课外读物”

曾国藩主张孩子们应该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素养。

5、注重个性发展

曾国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特点进行教育。

6、倡导“教育救国”

曾国藩认为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二、对于自身的修行,他认为:

1、不能傲慢
他反省带兵的失败,不是傲慢就是懒惰所造成的,二者之间一定占有一方面。

正所谓:富不过三代,不过就是后代子孙做事傲慢或者懒惰,肯定因为其中的一方面。
做事傲慢,这一点恰恰就是曾国藩,这一生吃过最大的亏。
道光年间,他在京做官,年轻气盛。“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

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不动就指责别人,与巡抚等人结怨甚深;

咸丰年间,在江西战场上,他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

在家守制,经过一年多的反省。他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就是因为傲慢。

以前在外放的时候,经常蔑视京官,而曾国藩自己本性倔犟,渐渐生出抱怨之心。

不知不觉做出许多让人不可原谅的事,甚至说出许多伤害别人的言语,至今仍感到羞愧不已。

2、与其抱怨不如自强,咬碎钢牙和血吞
他听到弟弟时常抱怨运气不好,就对弟弟说,责怪运气,这不是大男人应该说的话,唯有咬定牙根,徐图自强。

曾国藩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湖北以前的水师陆军,与曾国藩经常发生矛盾,但是曾国藩并未像之前那般嗤之以鼻,而是想办法去笼络接触,达到协作的目的,要是放在以前,曾国藩可能会灰心丧志,生出引退的念头。

他面对困境不怨天尤人不灰心丧气,就自己想办法,最终化解了危机。

曾国藩家书教育理论主张以德育为先,注重实践,个性发展,家庭教育和课外读物等,其理论对家庭教育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就是对自身的成长指导也是教科书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