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1981年春节前夕,河南洛阳发生了一桩大案,经过警方查证,村民方兴庆有走私文物的重大嫌疑。

这可把方家人吓坏了,一群警察冲进门就带走了人,他们一头雾水,方兴庆一辈子清清白白,怎么会犯罪呢?

我国明令禁止走私文物,这可不是小事,搞不好就要面临5年至10年不等的刑罚,若是情节严重,恐怕余生都要在铁栅栏内度过。

审讯室内的方兴庆有些迷糊,他说道:“我只是一个仿制青铜器的匠人,在集市上都当工艺品卖了,也告诉了顾客都是仿制品。”

警方核实后确实没问题,方兴庆这才知道,原来前段时间一位顾客从他手里购买了一批青铜器,结果转身他就联系了境外买家。

他抱着侥幸心理准备从上海出发,没曾想过安检时被抓获了,他慌慌张张的说道:“这些都是假的!假的!”

经过专家的鉴定,这批青铜器确实是仿造的,只不过工艺令人敬佩,若不是仔细观察,很难分辨出真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方兴庆完好无损的回到了家,这次经历也让他的名声四起,吸引来了不少学徒。

自此之后,还是常常有人举报烟涧村的方兴庆在“造假”,但警方却连连摆手:没办法,他没违法。

殊不知,方兴庆这个朴实无华的农村老汉,竟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全村人发家致富,年收入高达1.6亿。

他是如何做到“以假乱真”的呢?又是如何与青铜器结缘的?

烟涧村享有“世界高仿古铜器第一村”的美誉,无论是各个朝代的文物,方兴庆及其村民们都能打造的“以假乱真”。

整个村子里共有3500余名村民,而铸造青铜器的人员就有近2000人,远远超过了村子总人口的一半。

经由烟涧村铸造的青铜器已经被20多家博物馆收藏,甚至远销海内外,在德日美等国家更是供不应求的“上等宝物”。

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方兴庆的铸铜手艺,若不是他年少时的热爱与坚持,也不会有今日的“青铜第一村”。

方兴庆出生于1942年,在那个年代,百姓们还过着食不果腹的苦日子,为了讨一口吃的,谁也不敢有一日懈怠。

方家人也不例外,为了生计不辞劳苦,年幼的方兴庆看着父母劳累,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但凡能帮上忙的,他绝不拖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里的木桌坏了,他轻轻松松就能修好,要是干活的锄头松了,他三两下就固定结实了,即便是锅具漏了,他也能轻而易举的补好。

渐渐地,修家具成了他手到擒来的事情,方兴庆觉得没有了意思,便自己琢磨着做一些新鲜玩意儿。

父母原本还想着儿子能有门手艺也挺好,可谁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补锅、造器具的痴迷到了忘我的地步。

经常不出门也就算了,可他忙起来连饭也不吃,几年下来没赚到钱,倒是将父母的老底都兜的差不多了。

眼瞅着方兴庆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了,家里人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反倒是他一点也不着急,依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邻里街坊接连给他说媒,总算谈下了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姑娘,父母这心里的石头也落下了,谁成想,儿子好像专门给自己作对似的,成天让儿媳生气。

仔细一问原因这才知道,方兴庆的毛病一点没改,每天不是对着历史书籍翻来翻去,就是研究他那堆“破铜烂铁”。

家里人都觉得方兴庆要么就是懒得干活,要么就是走火入魔,总之就是在虚度光阴,可妻子也没有办法,只能干着急。

直到1963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方家人的看法,也让方兴庆的人生彻底逆转,从无名小卒到名满天下。

一个平常的日子,方兴庆偶然获得了一面铜镜,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不难看出,这是货真价实的古玩。

美中不足的是,这面铜镜背后有一处破损,他连连感叹:“真是可惜了这块精致的铜镜。”不过他又转念一想,何不动手试着修补修补。

修补铜器和修补锅具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首先二者的价值肯定不同,再者,铜器的铸造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更多的精力。

街面上的铜器一般为金黄色和红色,这也是铜器的原始色彩,而古代铜器在地底下掩埋了漫长岁月,经过氧气、泥土等杂质的侵蚀以及环境因素掺杂到一起,形成了铜锈,这才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青铜器”。

若是简单的红铜器,只需要简单的工具即可完成,但想做出和青铜成色一样的器具,不仅要加入锡、铅等化等金属,还要多一项“做旧”工序。

为了修好铜镜,方兴庆可没少下功夫,又是大量寻找古书籍,又是大量实验,还要买一些专业的工具,他还专门请教了铸铜师傅。

学习铸铜手艺对方兴庆而言不在话下,况且他早就练就了精湛的修补技术,最难的关卡正是如何做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补铜镜的那段时间,方兴庆的妻子整天生闷气,而他也不管不顾的,根本不去安慰妻子,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段时间下来,方兴庆都不知道毁掉了多少铜器,铜锈是研究出来了,只是想要修补的地方在短时间内变绿,让他犯了难。

方兴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铜器埋在了地里,等半个月后他再拿出来时,这铜镜还真变绿了。

这一刻他就如同手捧千金,乐的合不拢嘴,立马将铜镜拿到文物局鉴定,他想看看专家们能不能看出修补的痕迹。

结果真如他所料,鉴定专家没有看出破损,反而惊呼这就是古董,这让方兴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此后的日子里,方兴庆更加痴迷于打造青铜器了,一有空就去游览各地的博物馆,阅览了各类青铜器铸造书籍。

看着在家操劳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他的心中怎能不愧疚,方兴庆随即照着书本仿造了一批青铜器拿到了古玩市场上。

谁料,他摊儿前的顾客络绎不绝,更有人拿出了200元购买青铜器,在六七十年代,200元相当于普通农民劳作一整天的收入。

方兴庆兜里揣着这笔巨款兴高采烈的回了家,妻子也惊讶不已,对着灯光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真伪,生怕丈夫被人骗了。

至此之后,妻子再也没有阻挠丈夫铸造铜器了,而方兴庆也有了明确的目标,他要铸造更多的青铜器去卖,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可是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又能铸造多少青铜器呢?方兴庆也丝毫不吝啬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他人,随即拉上了几个亲友一起铸造。

此时的他从还没想到自己会凭借仿造青铜器白手起家,也没想到自己竟会一举成名,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

有了人手后,方兴庆就开始寻找一些简单易学的青铜器,从最小的铜钱入手,让每个人都能够独当一面。

备料、制模、做范、制芯、浇铸以及打磨修整,每一环节他都能做到精细入微,这也使得他的生意越来越好。

没多久,方兴庆铸造青铜器的事儿就传遍了十里八乡,引来了不少外地人的围观,麻烦也随之而来。

来买青铜器的人形形色色,指不定藏着什么不法分子,这还真让方兴庆碰上了,尽管他不断地提醒这些青铜器都是仿造的工艺品,却有人故意将其当做“文物”转卖。

这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段,方兴庆被警察带去问话,这次特殊的经历让他涨了见识,唯有遵纪守法,才能将产业做大做强。

他明白光是嘴上说仿造品没用,得在青铜器上刻上“仿造”的字眼,这样一来便为自己洗脱了嫌弃,还避免了钻空子的二手贩子。

这次“进局子”也算是好事,最起码更多的人知道了方兴庆,也知道他能将青铜器“一比一”的仿造出来,最重要的是能赚到钱。

一传十十传百,每天上门造访的村民逐渐增多,他们都毕恭毕敬的想要讨些手艺,并说自己会支付学费。

方兴庆性格虽然执拗,但心底善良,但凡是上门求教的学徒,他都没有收一分钱,毫无保留的教授着铸铜手艺。

他的梦想变了,不单单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要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让这门手艺流传下去。

最开始,大家都在院子里学习技术,慢慢的有了更大的场地,紧接着,方兴庆开了工厂,开始大批量的制造青铜器。

千余人的村子里铸铜的人家不断增多,截止1995年,15户村民联合开了一家大型工厂,并有大学生参与进来学习指导。

方兴庆的手艺加上高材生的新点子,又有了全新的现代化工业,在一些工序上省下了时间,提升了成本,收益自然是节节高。

经济宽裕了之后,方兴庆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遍更多的博物馆,阅览更多的相关书籍,继续学习研究,铸造出更精美的青铜器。

曾有专家学者前去查看了方兴庆铸造的铜器,所有人都为之惊叹,将真假文物放在一起,肉眼根本看不出真伪。

此后,也有很多博物馆邀请方兴庆修补青铜器,他向来都是笑嘻嘻的接受,不求回报的修补好文物。

一时间,烟涧村铸造出的青铜器流通到了全国各地,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大学生想要加入,他们将最新技术带入工厂,使得铜器“做旧”的时间缩短到分分钟。

当然,现代技术的融入也出现了弊端,曾经纯手工共铸造出来的青铜器细腻而精美,更能吸引顾客的眼光。

之所以掺杂现代技术,无疑是为了节约人力,也是为了赶工,这样一来铸造出来的青铜器粗糙不堪,销量明显下滑。

还有,方兴庆的手艺凭借着口口相传很难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人们也仅限于“听说过,没见过”的地步。

再有,烟涧村虽然靠着铸铜赚了个金盆满钵,但想要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撑,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当然了,当地政府看到烟涧村铸铜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多次前往村里了解,并大力支持青铜器的铸造。

2010年底,一座青铜工艺博物馆拔地而起,馆内详细介绍了青铜器的发展,以及铸铜工艺的解说,便于游客们了解这座“青铜器之村”。

2011年,烟涧村仿造的青铜器成功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荣誉对于村民们而言无比珍贵,这意味着他们的手艺将得到保护和传承。

建设了博物馆,又获得了荣誉,下一步自然扩展当地的旅游业,让更多游客亲眼看到烟涧村的青铜器,亲自体验铸铜手艺。

从方兴庆一人到全村26家仿造青铜器工厂,整个村子超过一半人都加入了进来,光是2020年一年,村子通过铸铜净赚了1.6亿,人人都住上了大房子。

如今,提起青铜器就会想到烟涧村,这座传奇村庄吸引来了大批的记者,人们迫切的想要知道这背后的故事。

而这些荣誉、这些功劳,都多亏了方兴庆,多亏了他的坚持,也多亏了他的无私,才得以让这项手艺发扬光大。

其实,早在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烟涧村就专门铸造祭祀所用的青铜器,这一带曾出土过夏代的青铜以及商代的铜鼎,都印证着这里就是青铜器铸造的源头。

时至今日,烟涧村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青铜器之村,村子里个个都是铸铜大师,遍地都是能工巧匠。

烟涧村没有停止发展,未来会成为一个综合性文旅小镇,结合青铜器的铸造、文物修复以及交易于一体。

如今,方兴庆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他将家里的产业都交给了小儿子方颇锋和儿媳,自己优哉游哉的看着自己的伟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