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对他说,去见你娘来。大家庭家教很严,见了祖母,还应该赶快去给妈妈请安。这样就错开了黛玉跟宝玉之间的衔接。性子比较急的作家就会接着一直写下去,而一个好作家懂得怎么隔断,让读者在读的时候急着想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戏台上也经常用同样的手法。有时候舞台上那个人出来一亮相就退回去了,然后在后台唱了一段,再出来。先让大家眼睛一亮,等观众很想再看的时候才出来,而不是让他一直在那里待到你不想看,这就是文学技巧。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刚才看到的是出去进香还愿的宝玉,现在是回家后穿便服的宝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宝玉还是小孩子,可以束一个大辫子,可是旁边还有很多短发,他的短发全部被编成一个个小辫子,用红色丝带绑起来,一起聚到头中间从出娘胎以后一直留下来的长发,一根辫子拉到后面去。辫子上有四颗珍珠编进去,辫子后面有一个把辫子拉下来的坠脚,是用黄金做的。“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回到家了,所以穿的是旧衣服。“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寄名锁,锁是把时间锁住的意思,或者把命运锁住,让他不要遭遇不好的事情。在中国,锁是幸福的象征,以前小孩都带着锁。护身符是庙里求来的,红色的,挂在身上保护自己。“下面半露松花色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宝玉的袜子非常讲究,是用丝绣出来的锦缎袜子。弹墨是古代做纺织品时,把剪纸贴在东西上染色,拿掉纸后会出现图样,这个图样叫作弹墨,有点像现在的蜡染。“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宝玉出场,作者对他做了这么多描述。大家都知道宝玉就是作者,作者是在写自己。曹雪芹一生,荣华富贵到十四岁,最后抄家落难。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是讲自己当年过过多么好的日子;另一方面又有一点自责。后面一阕《西江月》,其实是在批评自己。所以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意思是说宝玉不爱读书。爸爸每次打他都是因为他不肯好好读书上进,不肯好好走科举取士的那条路。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其实是作者晚年潦倒时,回想自己一生时的自责。如果要找出曹雪芹对自己一生最严厉的忏悔录,我觉得就是这阕《西江月》。日子过得很潦倒,脾气也很怪,不肯趋炎附势,也不肯去跟旧日的朋友来往,这个时候他这样说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家里有钱时不知道好好珍惜拥有的事业,现在穷了,日子过得这么苦。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这是很严重的一件事。在儒家文化里,一个男子忠孝两全是最好的。可是国和家都没能指望上他。《红楼梦》是一本批判性很强的书,作者批判儒家道统,也批判自己。他不认为人活着只有忠和孝,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自我实现,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很多朋友读这本书,也不见得会赞成作者的主张,因为我们都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

曹雪芹说自己“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很少有人会把自己写到这么严厉的地步。如果曹雪芹的爸爸还活着,他应该很得意才是,他儿子写出了世界名著。可当时没有人觉得曹雪芹(或者宝玉)有了不起的才华。当时只有做官才叫才华,其他的都不叫才华。作者在那个时代受到很大的压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作者的自责,反而是对人性的另一种解读。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对家里很有钱,穿得漂漂亮亮,吃着山珍海味的那些男孩子说,千万不要学这个孩子。

《西江月》是作者对自己的描述和谴责。作者在这里是在写宝玉,可又在写自己,有一点游离出去的感觉。刚开始看的时候不太容易懂,怎么会跑出《西江月》这样的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