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哥常住在上海,昨晚被上海朋友的朋友圈刷屏,内容出奇的一致,就是上汽集团新发布的一款车飞凡F7。

出于职业习惯,和车有关的消息我顺手点了进去,但当我点进去后,我被震惊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款车的价格,震惊到我了。

飞凡F7是一款车长5米,轴距3米的中大型轿车,续航有三个版本,具体我就不展开了,可以看官方的配置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这辆车,飞凡F7)
(飞凡F7配置)

这么一款中大型的纯电动轿车,上市后的价格是22.99万-30.19万元,比之前预售预售价区间为28-35万元,低了5万元左右。(还有更便宜的20.99万元64度电的基础版,下半年发布)

但这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这款车提供了和蔚来类似的换电租赁方案,即你可以选择只买车身,电池采用月租的形式。租电后整车的价格是多少呢?

直降8万(77kwh版)和10万元(90kwh版)!

也就是说,如果选择租电的话,原本整车售价22.99万元起的进阶版,只有14.59万,24.99万元的长续航版,只需要14.99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网:进阶版售价14.59万元)
(官网:长续航版售价14.99万元)

两款车型的月租金电池费用是729元/月(77kwh版,首年优惠)和894元/月(90kwh版,首年优惠)。

这是啥概念,我给你算一笔账。

如果你在上海,你以租电池的形式购买飞凡F7,你付出的成本是:14.59万元全款加上每月729块的月租。你得到的是一款5米长的中大型纯电动轿车和一块价值9万多的绿牌(每个月还要抢才有)。

同样成本条件下,如果你想买燃油车,那你买车的预算就只能买到5万元的QQ,剩下9万多给沪牌,以及一个月729块的燃油费。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上海有城市代步和沪牌通行的需求,那你可以用买一辆5万元燃油车QQ的预算,买一辆5米长的中大型轿车。

当我看到这个价格后,我觉得,上海的燃油代步车(注意是城市代步车,不过度追求长途),基本可以宣判死刑了。普通燃油车已经在上海没有生存空间了。

飞凡的这个价格,基本上,把沪牌的优势和换电租赁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了。

虽然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很卷,但是上汽飞凡决定卷到这种程度,还是让我大受震撼。不得不说,汽车太卷了,新能源太卷了,上海的新能源,太卷了。

当然,利哥今天不是来推销车的,今天利哥抛开配置,产品,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等等与车有关的不谈,聊一聊这个低价格背后的东西。

毕竟,利哥是属于那种凡事多想一点,生活更精彩一些的人。

今天我想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飞凡F7要卷到这种地步?哪些原因,让飞凡F7给出了非同一般的价格?

首先,飞凡已经到了不得不卷,往死里卷的时刻。

在上汽的乘用车品牌体系中,飞凡算是一个存在感最低的品牌。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他和荣威的区别,其实他和荣威本来就没什么区别,原本就是一个品牌。

飞凡汽车脱胎于荣威品牌旗下的R系列,本来荣威是想用R系列去挑战中高端市场,结果正好遇上了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高端化浪潮,上汽集团干脆就让R品牌独立成飞凡品牌。飞凡的独立很仓促,身上还留着浓重的荣威印记。从荣威R标到飞凡,LOGO层面只是精修了一下,更明显的还是车型,飞凡ER6和Marvel R,原来就是荣威的车。

飞凡ER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凡Marvel R

成立第一年依靠荣威原来的一款R标车做主力销售,定价15万元左右,还有一款是荣威marvel的换壳版,两款车加起来在市场上也没什么量。

利哥个人认为,这个决策太过急躁,荣威ER6拖累了品牌形象。

飞凡R7

飞凡的三款车型沦为了市场炮灰之后,第四款车如果还没有起色,品牌就很难有市场声量了。

所以飞凡F7几乎就成了飞凡汽车在2023年的唯一底牌,承担着必须走量的任务。在这样的品牌走量压力之下,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其二是车市最近热热闹闹的价格战。

你说价格战对飞凡F7的定价有没有影响?要说没有,那是骗人的。

在中国汽车市场降价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市场声量较低的品牌,发布如此重要的车型,价格必然要考虑当前的市场趋势,如果没有足够冲击力的定价,上市会热度会很快衰退。

飞凡F7给的预售价是28-35万,结果现在最终售价直降了5万元,5万元的降幅在业内非常罕见,属于上市就给折扣了。

其三,除了外部的品牌生存压力,还有上汽集团内部的压力。

在上汽的体系下,现在新能源的风头被智己抢夺而去。在上汽内部的品牌体系里,智己的品牌调性要高于飞凡半个身位。在产品层面,无论是轿车还是SUV,都是7字辈,造型和尺寸有很高的重叠度。

智己就像是上汽的智子,锁死飞凡汽车的价格天花板。

作为首发的主力车型,飞凡R7在上市不久后,就受到同门智己LS7的打压,定位高度重叠的智己LS7以30万的起售价发布,抢占了不少市场热度和上汽飞凡的目标用户。很多人就已经在位飞凡捏了把汗。留给飞凡的定价空间,不多了。

飞凡R7销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己LS7销量

除了上面压一头的智己,下面还有荣威和名爵两个小弟,这两位的主力价位区间在15万元。两边合计一下,上汽内部留给飞凡的定价区间,就只有15-30万元。

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飞凡F7可以把价格拉低到20万(下半年上市)-30万的区间,租电版价位拉低14.5万的重要原因。

在上汽品牌内部,这个价位可以降低内耗。剩下的,就是卷死别人了。

现在说回上汽集团,这才是飞凡F7低价上市的最重要推手。翻看过往,今年可能是上汽集团遇到的最困难的一年,上汽集团在2022年的表现并不出色,

上汽集团产销快报显示,上汽集团2022年销售车辆530万辆,同比去年546万辆下滑2.94%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到了2023年,上汽集团在市场上的形势并没有改观,反而加速下落。
2023年2月整车销量为30.1万辆,同比下降6.4%;1-2月,上汽整车累计销量53.9万辆,相比去年同期,降幅达30.6%,整体表现跑输大盘。跑输大盘是一个很扎眼的评语,不能单纯甩锅给市场了。

上汽一直都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哥,但以目前上汽集团的趋势,悲观预测一下,这个头衔,三年内可能易主。

这是不是危言耸听呢?还真不是。首先看销量结构,上汽的销量结构里,合资占了大头,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是贡献了大部分销量,上汽乘用车表现依然在追赶中。

对上汽来说,未来销量不利的因素主要来自占大头的合资车企,但合资企业的销量主力都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一个确定性下滑的市场中。

三大合资中,五菱的销量最高,也最为稳定,受新能源市场的冲击要小一些,但是五菱的问题是单价低,营收和利润贡献度低。最赚钱的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走的很艰难。

上汽大众去年止跌回升,电动车ID系列在市场上也有了一定的声量,但表现和其在燃油车品牌上的领导地位相比,已经相去甚远,不及预期。传统车板块反弹压力巨大,斯柯达已经跌到谷底,长期看,有彻底退出市场的可能,上汽奥迪的市场表现也不如人意。

2023年2月,上汽大众的销量为7.3万辆,同比下滑19%,下滑趋势非常严峻。

上汽通用也好不到哪里去,和上汽大众一样正走在销量下滑的通道上。

上汽通用旗下除了别克GL8,已经看不到太多有市场影响力的车型,而GL8的市场,正在被腾势D9等MPV新贵疯狂蚕食。奥特能电动平台旗下的第一款车凯迪拉克Lyriq在市场中也没有溅起丝毫水花,倒是遭遇了舆论口碑上的风浪。

上汽通用继去年全年下跌12.13%后,今年2月份,销量下滑达到10%。照这个趋势下去,上汽通用2023年的总销量将会跌破百万。上汽通用上一次年销量不及100万辆,还要追溯到2009年。而高峰时,上汽通用销量曾达到200万辆,拥有200万的产能。

从这个表里可以清除的看到,上汽身后的一汽集团紧追不舍,而比亚迪的迅速拉近和上汽的距离。一汽集团和比亚迪,都将2023年的销量目标定在400万辆以上。更让人担忧的是,比亚迪的超常规增速。达到了71.1%,而上汽的下滑速度却达到了42.2%。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全年集团包括出口在内销量只有370万辆,刨去出口,国内销量将跌到300万辆的水平。无论是370万辆,还是300万辆,上汽集团不仅丢掉中国汽车销量第一集团的桂冠,也很可能丢掉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的桂冠(包含出口和海外)。

处在跌势中的上汽集团承担了极大的销量压力,已经到了对走量极度饥渴的状态。

相对于销量的下滑,上汽集团的营收和经济数据也并不好看。

上汽集团2022年的全年财报还没有发布,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简单的算一笔账。

通过公布的数据看,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上汽集团前三季度营收5274.09亿元,同比2021年前三季度下滑4.58%。

2022年,上汽集团的前三季度的销量为3770224辆,同比2021年的3619043辆增长4.1%。即,上汽集团在2022年的前三季度,车的销量增长了4.18%,但营收却下降了4.58%。

同比我对比了2022年的第四季度,车的销量为1532420辆,同比2021年第四季度的销量1844457辆下跌16.9%。第四季度的营收,假设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单纯的从销量角度计算,营收的降幅很可能超过17%。

再换算一下,2021年的第四季度,上汽集团的总营收是2271.33亿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只考虑销量,不考虑任何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2022年第四季度,上汽集团的营收大概在1900亿元左右(注意:这是并不精确的算法)。

这个数据看起来还不错。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公司,比亚迪。比亚迪2022年的销量为1868543辆,同比增长152%。

比亚迪最新公布的年度营收预告里, 2022 年预计年度营业收入突破人民币 4,200 亿元。之前比亚迪定的目标是400万辆,按照销量翻倍的目标,几大证券公司做出过估算,比亚迪在2023年的营收预估区间为6500-7000亿人民币,已经很接近上汽集团的7200亿的体量。

上汽如果不能在接下来的10个月内,把止住1-2月超过30%的销量下跌颓势,那么年终时,不仅是销量第一的宝座可能被一汽和比亚迪超越,营收也会被比亚迪全面超越。

如果上汽集团今年能够守住7000亿的营收,大概率在明年,或者后年,比亚迪也很可能在营收上超越上汽。毕竟现在是比亚迪的高速发展期,其手里的动力电池尚未完全对外开放。

这是个残酷的时刻。

上汽是上海的工业支柱。

汽车是一个很复杂的产品,一辆车有上万个零件,而汽车的供应链体系要求离主机厂很近。

以上汽为龙头,上海还有庞大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公司,这些公司中,很多都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上汽集团的控股股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华域汽车,旗下有数百家汽车供应链公司,2021年的产值已经达到1400亿元。还有大量的上海汽车工业独资或者合资的企业,都扎根在主机厂旁边,其中大部分都在上海设有工厂。比如大名鼎鼎的联合电子。

这些公司的产品,很大一部分都是供给上汽集团旗下的车企,有的甚至是独供。这些公司是上海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个活的社会细胞。

在社会层面,仅上汽集团员工就有超过20万员工。如果算上上汽体系内的供应链公司的员工,上汽集团可以直接影响上海近百万户家庭。

所以上汽之于上海,太重要了。

2022年,上海的工业GDP为4.47万亿元,上汽集团和华域两大巨头的营收就达到了近9000亿,虽然营收和GDP不能划等号,但是也可以看出上汽对上海工业的影响力。

这就是主机厂的龙头作用,只要有主机厂在,供应链上下几万家企业会围绕着主机厂运转,这意味着,物的流动,人的流动,钱的流动,这些流动都会产生价值,也会产生税收。

在上海外商纳税排行榜上,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一直牢牢占据上海纳税排行榜的前列。

上汽支撑起了上海工业的一片天。而现在,这只支柱变得短了。

就在前几天,一个让上海制造业感到焦虑的数据公布了。

图片来源:国民经略

此前,深圳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4年位居全国之首,此番工业增加值的突破,意味着,深圳第一次成了双料工业第一大市。

深圳已经正式取代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图片来源:国民经略

在这场几十年的追逐赛中,华为和比亚迪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比亚迪在2022年的强势崛起,并将在可预见的今年的狂飙,都再给深圳的工业添砖加瓦,上海要再反超回去,并不容易。比亚迪已经成为深圳制造的一张名片,深圳给予比亚迪几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收到了超额的回报。

这是属于深圳和深圳人的奇迹和传奇。

作为曾经的工业贵族,上海或许心有不甘。上海制造曾经是上海的名片,上海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代表了一个时代婚礼的最高级别。上汽,也曾是上海的一张光鲜的名片。只是如今这张名片的光芒,有些已经被特斯拉新贵掩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上汽集团创造过国内第一,但现在已经到了为荣誉而战的关键时刻。有些话,只能说到这里。可以肯定的是,

飞凡在F7上的低定价策略不会是孤例,背负走量压力的上汽集团,需要在价格战上,来的更凶猛一些,先卷死别人,再来收拾战局。

2023年,上汽需要销量,更需要打赢属于上海的荣誉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