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是指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症状轻重不一、难以根治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慢性病每年造成410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总数的7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的优势

(1)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内部各脏腑功能相互联系,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因此,在防治慢性病时,不仅要考虑局部的表现和变化,还要关注全身的平衡和调节,不仅要针对具体的致病因素进行干预,还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

(2)中医药具有多种有效手段和方法。中医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外治法;以及汤剂、散剂、丸剂等内服法;还有食养、气功、太极等养生法。这些手段和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或组合使用,既可以对抗或缓解患者的主要问题或并发症,又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或改善机能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中医药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和较高的安全性。由于中医药来源于自然界,并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在适当使用时通常不会产生明显或严重的毒副作用,并能与现代西药相互配合或减轻其不良反应。此外,由于中医药注重调理而非攻击,在防治慢性病时往往能达到“顺其自然”的效果。

二、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面临的挑战

中医药缺乏科学化和标准化。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限制,中医药在理论上还存在许多模棱两可或难以解释的地方,在方法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在证据上还不足以支撑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中医药的内部发展,也制约了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和传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中医药科学化和标准化的力度,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项目,推动了中医药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展。例如:

中医诊断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忆勤教授团队主导制定的《中医药-诊断词汇-第一部分:舌象》《中医药-诊断词汇-第二部分:脉象》两项国际标准于2021年9月正式发布1。这是ISO/TC 249首次出版中医诊断学术语标准,为国际范围内规范和统一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提供了重要依据。

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由北京大学李梢教授领衔的专家组,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支持下,发布了国际上第一个专门用于网络药理学评价的标准——《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SCM0061-2021)。该指南通过对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地调研与总结,建立了以可靠性、规范性、合理性为主要评价内容的技术规范,并形成了评价的实施路径。

这些成果体现了我国在推动中医药科学化和标准化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和进步,也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慢性病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也是检验各种医学体系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精华,具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中医药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或改善的问题。

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继承传统优势基础上加强创新发展;坚持走开放包容发展道路,在尊重差异多样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坚持走科学规范发展道路,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提高质量效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优势和特色,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