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大的误解就是,总想改变孩子,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

父母经常会说一些大道理、经常会大吼大叫、经常会命令孩子、经常会说一些“车轱辘”话,经常会唠叨。

事实证明,这些都没用,反而还有副作用反效果。

如果不按我说的做,我就不会再给你零花钱!

如果不按我说的做,你就给我滚!

如果不按我说的做,你就别想再让我答应你的条件!

面对父母的这些方式,孩子要么就是不甘心的屈从,要么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浙江温岭接到报警,结果是一名熊孩子,让人把他妈妈带走,哭着说,他已经活不下去了。

曾经有一名上了医学院大二的学生自杀了,原因就是她根本不喜欢学医,但是家里人认为学医出来好找工作,就让她报考了这个专业。她坚持熬了一年,发现自己根本掌握不了这门陌生枯燥的学科,崩溃抑郁了。

既然以前的教育方式是错的,为什么父母却不愿意改?

改变很难,且改变是痛苦的。谁又愿意自找苦吃呢?

不愿意改变是因为痛苦不够大。

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很多人都是在身体出现问题或者对自己产生重大的影响才会戒烟成功。

愿意改变的父母都是认知已经发生改变,或者孩子出现焦虑、厌学、抑郁的情况下才想办法改变。

很多心理疗愈案例都是,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其实是父母自身的问题导致的。父母才是亲子关系那个最大的“因”,正因为对亲子的关系的误解,导致了孩子不想上学,甚至抑郁的“果”。

要想修复亲子关系,就必须先从根源入手,就是要先改变自己。从教育学理论上来讲,最好的教育就是潜移默化,以身示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1、找到共同的目标,谋取共同的利益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左传·僖公二十年》

意思就是:让自己顺从他人容易,但让他人顺从自己的欲望则少有人能成事。

找到孩子的梦想,然后跟孩子规划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倒推到现在该怎么做。

比如:孩子想当飞行员,那么给孩子讲一些我国飞行员的励志故事,飞机的飞行原理,飞行员不可能不知道飞机的飞行原理,飞机的发展史,等等这些,到最后引导孩子如果想达到这个目标,现在的学习只是最基础的知识。

2、平等的对话基础,温和的对话方式。

从心理学上讲:亲子关系要重于教育。

态度决定一切。

命令是最让人讨厌的一种方式。当父母下命令时,孩子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就算她当时服从了,在心里也会累积一种抱怨、不甘心的反抗情绪。这种情绪当时没有发泄或者表现出来,那么将来一定会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

当你对孩子温和的说出要求时,基本孩子很少会有反抗或者对着干的这种情绪。

比如:孩子回家先玩没写作业。你可以和孩子约定,玩半个小时或者玩一个小时,到时间就让孩子遵守约定。这样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和自我管理。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也会比较专注。

如果父母强制孩子先写作业,一般孩子的表现就是,磨磨蹭蹭,一会喝水一会吃东西。心都不在作业上面,就算写了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当亲子关系和谐,父母是可以让孩子信任和崇拜的,那么教育就会在点滴小事上潜移默化地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应该是传递正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是非观,而不是传递情绪。

父母辅导作业时发生的“鸡飞狗跳”,这时候父母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不经意间,向孩子倾泻你的愤怒情绪。

这时候,孩子就成了父母无意识的“出气筒”。

如何避免辅导作业,一不小心就对孩子开始发泄情绪呢?

首先要对情绪进行五步走,就是觉察、接纳、认知、思考、行动。

第一步:我这时候的情绪是否焦虑?(觉察)

第二步:很多父母遇到这种情况都是这样的。(接纳)

第三步:我们感到焦虑,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件事我们无法掌控。(认知)

第四步:孩子做错是正常的,他们需要从失败中自己总结出正确的经验,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且给予他们成长的时间。我们也是慢慢从简单的事开始的,孩子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成长,我们拿自己的经验来衡量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有些偏颇了。(思考)

第五步: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深呼吸或者暂时转移一下自己的急躁情绪。然后进行正确处理,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而不是对他们大吼大叫,只宣泄我们愤怒的情绪。

与其我们大吼大叫把亲子关系破坏殆尽,不如平心静心、修心养性。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人生,不需要我们手伸得那么长。

我们只需要静静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就可以。没有了不良情绪,我们的身心也会得到放松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