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明前挂社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祭祀仪式,相传始于春秋晋文公纪念介子推。也有传始于唐代为纪念官员萧节爱护百姓。它流传至今,主要是为了祭祀祖先和扫墓,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一般在公历4月4日或5日。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并进行祭祀活动。其中,挂社就是一项传统的祭祀活动是在清明节前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完成。挂社有四种:春社、夏社、秋社、冬社,都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第五个戊日里。清明前挂社及叫春社,也有男挂青女挂社的说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挂社是对新近亡故的亲人的一种祭奠方式,通常从亲人亡故当年开始,连续举办三次,每年一次。第一年称开社,第二年称团社,第三年称圆社。第一年的开社和第三年的圆社是挂社的重点。每年春分时节,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为正社,前三天后四天均为挂社日。每逢此时,亡故者亲属齐聚,前去祭奠新坟,扫墓培土。挂社主要有以下形式:

1、祭祀。由阴阳先生携弟子念经诵词护送亡灵登临福地,亲属则在坟前作揖、跪拜,再按亡人生前喜好把纸做的冥具、钱纸、衣物在坟前焚化,保佑亡人平安渡过阴阳界。

2、吃社饭。亡人亲属用苦蒿、野葱、糯米相拌做成的饭食称社饭,苦蒿微苦,以又有人称为"忆苦饭",谓之忆苦思甜,代表对亲人的思念。前来祭奠的人在坟前,当着亲人亡灵吃下,以素食、斋祭表示对亡人的孝敬和思念。从祭祀到吃社饭,其中包含着浓重民族文化色彩。

挂社的制作方式和形式各地略有不同,但通常都是用竹子或木条搭建,然后在上面挂上彩绸、花灯、纸饰等装饰品,也有挂黑色雨伞的,形式多种多样。祭祀时,人们会在挂社前献上鲜花、香烛、烧纸钱等,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挂社的讲究也因地而异。一些地方认为挂社应该在清明节前数天搭建,一直保持到清明节过后,然后再拆除;有些地方则认为挂社应该在清明节当天搭建,晚上再拆除。此外,还有些地方认为挂社应该搭建在公共场所,而不是在家庭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