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思维的产物

思维是对环境的反映,产生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并为实现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服务,是人脑对环境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并且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是一个高度动态的,活跃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思维能反映、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能预测和把握事物的未来。

换言之,思维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脑对环境的反映----对环境中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人生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思维----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人适应环境的过程(或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思维具体化的过程,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运用,不断的形成,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而人正是作为这一过程的产品与结果而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我们说人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是思维的产物

(通俗的讲,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我们把这一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之为思维。
思维产生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为实现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服务。
人凭着思维在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能动地认识环境,能动地改造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个解释,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是环境中有意识的存在。这种“有意识”即代表思维,思维指导着人在环境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能动地认识环境,能动地改造环境————思维影响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概言之,思维是人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和作用。它深藏于环境背后,是人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而来,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产生,并为实现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服务。它是认识中的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在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思维的基础

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即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人在环境中实践形成了认识,认识发展成思维,思维又指导着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实践改造着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结合实践使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与改造环境,整个过程循环往复的不断地进行着,发展着……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形成,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认识过程,思维过程,“认识—实践”过程就是认识着的主体、思维的主体、行为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思维的对象、客观的对象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适应环境的过程。

另一方面,思维产生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并为实现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服务。

思维是认识,但认识不一定是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它从认识中发展而来。思维能指导认识,认识能指导实践,实践能改造环境。环境是思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思维深藏于环境之中,人需要在环境中实践才能形成认识,认识经过实践反复验证才能发展成思维。思维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与改造环境,使人融入到环境之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境是现象,思维是反映

环境中存在着各种思维,思维隐藏于环境之中。
环境是现象,思维是反。现象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关于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外在联系,反映是环境中的根本性内容---是决定或支配现象的主要方面。也可以说,环境是形式,思维是内容,内容需要通过形式来表现。

换言之,环境和思维统一在同一类事物中,环境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对环境的反映,思维深藏于环境背后(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需要通过环境来表现。

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思维的产物。从外在的表现上看,人是环境的产物;从内在的反映上看,人是思维的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维存在的方式

环境和人都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一种抽象化的存在,并不能直观的表现出来,必须依附于物质,需要通过介质才能存在和表现——即思维需要有载体。

比方说,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确实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此时的大脑即是思维的载体。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思维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承认人是思维的产物也就承认人是环境的产物,不能片面地认为人是思维的产物就不再承认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环境的产物”与“人是思维的产物”并不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境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隐藏于环境中。人只有在环境中从事实践才能发现思维,获得思维,并将它保存于大脑中。
单纯的思维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环境,只能在实践中指挥着人使用一种物质去作用另一种物质,从而引起环境的改变。因此,思维必须通过载体才能发挥作用。

思维创造语言,语言塑造思维

为了便于保存与获取思维,人类通过思维创造了语言,利用语言表达和记录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比方说,英语是建立在26个英文字母的基础之上,通过这26个字母组成了整个英语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维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可以通过语言直接获取思维,也可以通过语言直接将思维表现出来。语言是静态的思维,思维是动态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将静态的语言转化成大脑里动态的思维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识字开始,语言在无形中塑造着每一个人的思维,伴随着成长,而思维又左右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决定每一个人的发展境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思维创造语言,同样语言也创造思维。

例如前文提到的教育,教育就是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的思维。整个教育过程都是按照统一的思维来设计,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知识,统一的教学策略……每个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都被限定在同一思维范围之内,最后每个人的思维被塑造的大同小异——相似的思考方式,类似的价值观,相同的道德观,差不多的人生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皆因思维,思维在无形中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思维影响言辞,言辞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良师出高徒;书香门第出才子;将相门内出贵人。人是思维的产物。

同理,为什么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会出现差异?

教育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只保证校园教育的思维一致性,并不能保证其他两类。
重视教育的家庭会在无形中培养孩子的思维,如:阅读的习惯,思考的方式,看待问题的视角,良好的生活作息,情绪的控制……
忽视教育的家庭未能在思维上给予孩子任何帮助。
于是,思维与思维之间的差距必然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成绩自然有优劣之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路决定出路

每一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家庭的出身,却可以选择未来要走的路。

人虽是思维的产物,却可以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来塑造自己。通过改变思维来改变自己的认识,通过认识的改变来改变自己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改变环境,而环境的改变又将作用于人……人就在思维的引导下不断地塑造自己。

改变思维是实现自我改变的最简单方法。(这里需指出一点思维一样来源于环境,不可能凭空产生)
正如前文所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可以能动的认识与改造环境,而要改变环境,首先就要改变自己,通过自我改变来改变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的“改变自己”首先指的就是思维,思维指导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这是行为上的改变,实践改造环境。
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思维的产物,改变环境,首先就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首先就是改变思维,通过自我改变来改变环境。人在环境与思维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隐性的、间接的,并不明确的;思维对人的影响是显性的、直接的、明确的。
当外在环境无法改变时,人是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来改变自己对外界的看法、认知或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候,换个思维,海阔天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换个视角,会收获不同的东西,世界也会以另一个面貌展示在你面前。

193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家中失窃,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要太在意。他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乐观者在一种灾难中会看到一丝希望;悲观者在一丝希望中会看见一种灾难。不同的思维,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生活很艰难,但换个思维,也许就豁然开朗了。

如果你死抱着“打工者的心态”做事,那么永远会觉得自己在被剥削、被针对。可换个思路,你是为了生活才工作,不是为了工作而去生活,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些,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反而身心舒畅,工作顺利。

换个思路,人生会轻松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墨守成规,不固步自封

一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思维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决定人生的高度。

积极、乐观的思维使人奋进,催人向上,这是成长型思维;消极、悲观的思维使人萎靡,丧失斗志,这是固定型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长型思维勇于挑战,敢于承担,接受挫折,愿意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他们乐于尝试与探索,从不怨天尤人,愿意不断的修正和发展自己,对他们而言,人生不过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成功不过是挑战后附带的结果。

固定型思维害怕挑战,畏惧失败,逃避困难,安于现状不愿做出任何改变。大多数时候,他们会抱怨出身环境,埋怨社会不公、奸人当道、遇人不淑、自怨自艾却又不愿做出改变,最终难有大的作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思维的产物。当环境不可改变时,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思维。逆境与困苦虽不尽人意,但换个思维,它就是磨炼意志的大烘炉,完成人格的增上缘。

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许多人从社会的底层爬到社会的高阶层,都是因为他们将自己贫寒的出身看作一种挑战。
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适时改变一下思维,不墨守陈规,不固步自封,就会豁然开朗,天地自然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