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被誉为“北国春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长春的每一条街、每一栋房子、每一个人,构成了今天的长春。一座城市因为有了历史,而显得厚重,长春就是。
分享一组上世纪30年代长春的老照片,通过这些照片(黑白照片AI上色),我们能感受到过去的长春,原来也这么美!美得让人心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1936年的长春“大同广场”,圆形的中心大花坛,绿草如茵,中间穿插一些小路。花坛四周是环形马路,向四周辐射出好几条街道,路旁是一些欧式建筑。这样的布局,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大同广场始建于1932年。

长春火车站的站前广场,宽阔平整。不时有公交车和汽车驶过,还有一些黄包车师傅正在载客。远处的火车站站房,清晰可见。站前广场上,行人在等车,警察在维持治安。照片拍摄于193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春火车站的站前广场附近,当时有三条比较大的马路,照片中这条马路就是中央大街。街道宽阔笔直,一眼望不到头。街道边上绿树成荫,还有一些欧式建筑和尖尖的塔楼。一辆马车正从路上驶过。

这条泥泞的街道,就是农安县城的西大街。这是县城里一条主干道,车马走中间,行人走两边。街道两侧的建筑有欧式的,也有中式的。沿街店铺生意兴隆,有的店铺把商品摆到了路边。这张照片拍摄于1936年。

这条街道是1936年的日本桥通,街道以站前广场为起点,斜向东南直到日本桥。这条街道始建于1909年,当时叫“东斜街”;1922年改称“日本桥通”。1948年以后改称“胜利大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护国般若寺,在长春当地人口中叫“大庙”。该寺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原址位于北安路与人民大街交汇处。1932年,修建“大同广场”时被拆除。新建的护国般若寺迁至现在的位置重建。

从照片可以看出,这条街当时叫吉野町,也就是现在的长江路。街道上有马车驶过,有黄包车师傅在拉人。
当时,街道两旁店铺的广告牌都是日文,街上有日本人走过,街道充满了日本元素。照片拍摄于1936年。

这是30年代长春城内的一处住宅区,房屋建筑为典型的欧式,圆顶和塔楼十分明显,房子边上种植有绿化带。高大的树木投下大片树荫。一辆马车正从对面驶来。从四周环境布置看,应该是外国人的居住区。

一条笔直的马路伸向远方,道路两侧是成片的欧式建筑,房前有院子和花园。最远处,一座大楼正在施工。这就是1936年的长春义和路街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的长春兴安大道街景,如今为西安大道。照片中,兴安大道笔直宽阔,道路中间设有隔离绿化带,能够做到人车分流。十字路口,两辆拉货的马车正在赶路。

这座高塔位于农安县,被称为佛塔、辽塔、金塔。近千年的风雨侵蚀,损坏严重。塔身下半部分的墙体已经脱落,上面的塔尖也出现了坍塌。农安县古塔,始建于辽圣宗时期。1983年对古塔进行了维修,恢复了原貌。

长春西公园,风景优美。这里有树、有草地、有拱桥,行人在花园中漫步。西公园始建于1915年。1938年,西公园改名为"儿玉"公园。40年代又改称为"中山公园"。直到1949年初才改名为“胜利公园”。这是1936年西公园的面貌。

这条繁华的街道,就是著名的大马路,也叫"商埠大马路",该路修建于1908年。马路上行人摩肩接踵,依昔重现了当年的热闹景象,最繁盛时这条马路荟萃了长春著名的商号。感叹当时的长春是何等的繁华。

照片中这座城池,就是当时的农安县城。这座城门,是农安县城的小南门。城门外有一条护城河,河上建有小桥。农安,金代隆安府,汉时为扶馀国属地。1929年以后,县归省直接管辖,农安县仍隶属于吉林省。照片拍摄于1936年。

这是农安县城里的一间药铺,位于马路边上。药铺门口矗立着一只大葫芦,有两人高,大老远都能看到。街道上十分泥泞,路边有人挑着担子,售卖干柴草。

这张老照片里是一座建筑,好像是城墙的一个角,开了一间门面。门楣上方镶嵌有一块石头匾额,上面写着“创业馆”三个大字。门口两侧,还有立体的浮雕。这在当时可能是一个商业机构。照片拍摄于1936年。

这条马路位于长春郊外,路面平整。这条路是通往南岭的一条主要道路。当时长春城的南侧都是山丘,很少有人居住。因为在城市的南方,且土地很多,所以人们就将城南的地方称为南岭。
写在最后:长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看了这些上世纪30年代的长春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原来过去的长春这么美!如今的长春城,焕发出了新活力。它更现代、更时尚、更有发展前景。相信,“北国春城”长春的未来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