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我最爱的地方,一个是老城区,一个是高新区。

老城有一种自然的韵味,不言,不语,却又胜过很多言语。

馆陶路,四方路,黄岛路,浙江路,各有各的意趣,却又荒芜已久。

因此,本次老城复兴,动了真格,尤其是市南区政府宣布搬迁,的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在老城居住、工作过多年的人,也想给复兴老城的青岛和负责具体执行的市南、市北,提一些建议:

做好预算开支,最好能够明示

上周还去大鲍岛和银鱼巷逛。在海泊路,一位安保人员说,这钱花老了,随便拿一点出来,就够很多人一辈子的。

的确,房屋的收回,老房的修缮,统一的规划和布局,都是要花大钱的。从租金来看,一些地方的房租,大概是一平米3元左右一天,要很多年收不回来。

虽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到底区市花了多少费用,有没有更节俭的办法,这些费用是否能够在几十年内创造足够的价值,其实是需要衡量的。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将全面推进建设项目落地,总计划建设项目31个,其中历史城区计划建设项目22个,完成保护修缮15.6万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还将推进四方路、即墨路等10条重点街路开街运营,实现三江里、永寿里等20余个重点里院开业运营,完成包括370个里院建筑在内的价值要素载体的历史资料挖掘工作,推进5处名人故居的开馆。

双手双脚支持旧城改造,也认可这是一件长久利益的事。但是在收入紧张,各行业都吃紧的当下,会不会留下很大的窟窿,是我非常担心的。

此前,不少城市都有办过盛会之后,好长时间缓不过来的经历。兴高采烈、轰轰烈烈的老城复兴,会不会变成财政的包袱,也需要谨慎考虑。

招商应有定所,尽量惠及全民

就目前来看,市南区的招商由海明公司具体执行,还算是比较好的,相对来说比较亲民。劈柴院也有专人进行外部招商。

据我了解的情况,市北区的改造和招商,已经换了三波人。从最初的市北城投,到青岛环海湾投资发展集团,中间还有个什么运营公司。

问题是,他们连个招商的地址都公布过。据朋友们反映,市北更愿意和大企业合作,类似于青啤这种,一些青岛知名的精酿、饭店,在大鲍岛都不受他们待见。

一方面,市北通过媒体宣传召开推介会,另一方面,很多有志于回老城区的市民,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

另外,无论是市南市北,对于连锁集团、知名企业都是青眼有加,对于本地的原有业态,却视而不见。

我一个朋友,做海产生意30多年,已经在日本拿下一栋楼,注册商标,在馆陶路也买过几栋房子。想在大鲍岛周边开个形象店,直接就被拒了:不属于小资和文化味的业态。

请问,谁对老城的感情更深?是老城人,还是那些来盈利的所谓集团和品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曲高和寡,要留点烟火气

另外,现在市南市北的业态缺乏统筹,很多商业形态是竞争关系,各自片区管各自的。

而为了更加富有文化味,小资气息,更多的把老城复兴,看成了咖啡店,文创店,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招商方管得太严,而且没有明确对百姓说明。

银鱼巷成了咖啡一条街,大鲍岛是咖啡、啤酒、文创一条街,一些文艺气息浓厚的店面,的确很潮流。可是,很多地方只能看,没有多少消费,这种烧钱玩情怀,又能坚持多久呢。

市南市北这么多的老房子,商业店铺,半个城都在修缮和复兴,如果都文艺的话,整体能否吃得消?

为什么台东一直很火?虽然小吃街也不咋样,可是更多地是一种市场机制,实现了大众选择下的自我淘汰,价格也比较优惠。

招商的非市场因素,风格调控把握太多,是否会适得其反呢?复兴老城,是否就是打造一座纯商业化、披着文艺范外衣的文旅城?怎样让市民尤其是老城区的原住民也能受益?

老城是青岛人的老城,钱也是从百姓这里来的,希望能更多地照顾民生,贴近地气,让老城复兴的过程中,也更多地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