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耀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舜德文化即是舜帝和德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源流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尚书》载:“德自舜明。”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提倡道德文化从舜时开始的。舜帝(公元前2184年—公元前2084 年)比老子写《道德经》(公元前514年)早1600年。比孔子儒学更早。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中华民族提倡“德”文化的第一人。舜帝一生为了人与人、族群、社会,和睦相处、抑制兽性、发扬人性文明而创造道德文化。他并身体力行地成为道德楷模。

舜帝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父亲续弦,生了弟弟象。他的父亲瞽叟眼睛失明了,脑子也糊涂听信谗言,继母和弟弟几次都想害死他。

有一天,舜的瞎爸爸,叫舜为自己修粮仓,舜听说爸爸家的粮仓漏水了,他热心地爬上了粮仓顶上,谁知,弟弟象早已经把梯子搬走了,继母又指使瞎爸爸在粮仓下放起了火。幸亏粮仓上有两顶大斗笠。舜见火起,一手持一只斗笠,就像是跳伞一样安全地飞到了地面上。这次他侥幸脱险,继母对他还是不甘心就此罢手。

又一次,继母又让瞎爸爸去找舜说:儿啊,咱家没有水吃了,你和象一起给我们挖口井吧。舜痛快地答应了,舜去井下挖,弟弟象和瞎爸爸就在上面往外面吊沙土。当井已经挖了很深了,继母对自己的儿子象说:快把这些沙土推下去,把舜活埋掉,我们就可以去分掉他的财产了。

象听信母亲的话,把挖上来的沙土推入了井中,恶毒的继母和象满以为这下子舜终于死了,他们飞奔着来到舜的家中,在宽敞的房子里转着圈,摸着锃亮的家具,坐在舒服的大炕上,俨然一副主人的样子,他们得意地说,这屋子真不错啊,以后就归我们啦! 正在这时,舜却从外面从容不迫地走了进来。

舜并没有怪他们,还是一如往昔地孝敬爸爸和继母,善待弟弟,终于使狠心的继母和无知的瞎爸爸以及贪心的弟弟幡然悔悟,她们被舜感动得痛哭流涕,再也没有起过去害舜之心。舜对父亲和继母更加孝顺,对弟弟更加友爱。虞舜以德报怨的故事在当地成为美谈,从而传到尧帝耳朵里,尧帝正要寻找德行高尚的人来接替自己去世后做首领,于是,他就微服私访去了舜所在的历山。

尧在历山一条小溪边,见上游有几个老叟在水里摸鱼,舜在下游摸,问其为何在他们下游摸而不到他们上游去摸,舜笑言以对:老叟们年纪大了手脚不灵,鱼多时他们不一定能摸多少,我若去上游将鱼摸了他们更摸不到什么鱼了;我年轻手脚灵泛,他们没能摸到的鱼流下来我能摸住,这样就不会与他们抢鱼了。尧心里盛赞舜的德行。

一次舜正在田间耕地,尧便到了田间。只见舜身材魁伟、体阔神敏,正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上前去细问缘由。舜恭敬地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鞭打它们,我于心不忍啊!我敲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既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定会更有爱心。尧见舜德行如此之高,就决定选他作为首领的继承人。

舜帝继位后,更加重视德行,并用德行来治理社会,他以身作则,在首领的位置上,带头行德笃孝,使社会上的百姓以德孝相融做人做事。因此才能得到了以上《尚书》、《史记》的那样记载。

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规范了人之间的德孝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德孝”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舜帝执政时期,关心民众疾苦,多次出巡到民众中去,了解民众的困难,他在巡视山西运城盐池时写就了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白话文意为: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啊。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啊。借喻南风来解万民之愁,能增百姓之财富。

舜帝多次南巡,途径湖南韶山等地,在岳阳君山他向茶农传授茶艺,在风景优美的韶山冲,精心创作出韶乐曲:每当韶乐曲奏响,兽鸟闻之欢畅,民众闻之欢腾。人和人、人和自然界被韶乐美曲动听得彼此欢快的和谐共存。

毛泽东出生于韶山冲,就是在舜帝创韶乐曲的地方。他自幼就受到了舜德文化的熏陶,他的思想与舜德文化一脉相承。

毛泽东年轻时对舜德文化向往,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写出了打满分的作文《心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作俑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自身与天地万物间精神相为心之力设计的配图互养塑者也。”

“神侠圣贤乃悟农耕生产经济之始祖,勤劳耕作,取舍有度,好生求德,修身养性,良善处世,信仰天人合一之大道。”

“有德者心力难济,无德者霸拥民众所赋世权以为私势,神器私用,贪腐国贼举家富贵,万众民脂民膏皆被劫掠。”

虽然《心之力》通篇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站在高维度上谈论心之力,气势磅礴、古今相济、直指时弊、酣畅淋漓;但是《心之力》对德的涉及和论述也是相当到位。中华民族源流文化的精华就是德孝文化,从舜帝开始集大成。

毛泽东对舜帝的德极为仰慕,对舜帝的孝仿效笃行;1919年他母亲逝世,他情真意切地写下了二幅挽联和《祭母文》长诗,让人读了声泪俱下。

挽联一: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挽联二: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祭母文》长诗:“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毛泽东是舜德文化的崇拜者和传承者。他所创的毛泽东思想,其核心有极高的德内涵。徳,含义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人的本性、本心;德,是超越宗教观念的全民道德信仰和道德信念。德的属性包含着品格性与能量性。人的德性状态可以从其品格当中表现出来;同时,德也具有能量性,它是营养思维、心理等精神系统的重要物质能量。

事实证明在毛泽东思想里,德的能量是极大的,大到可以战胜一切!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毛泽东思想战胜了爬雪山、过草地的困难,他带领红军队伍走过了千难万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在解放战争时期,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蒋介石拥有八百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在抗美援朝时期,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志愿军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十六国联合国军;在和平建设时期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国人,使我们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得到了好的治理,数亿国民能安居乐业。

毛泽东思想是传承舜德文化的精髓,毛泽东对舜帝及舜德文化是极为崇拜的,在他的诗作里几次提及舜帝。1961年他写了一首《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位友人是他第一师范的校友乐天宇,早年乐天宇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因常去导师杨昌济家求教,从而与毛泽东、杨开慧结为好友。乐天宇的老家就在九嶷山下,新中国成立后,乐天宇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后调中国科学院,主持华南热带作物研究。1960年秋,他带领一个考察小组回到九嶷山考察香杉和斑竹的生长、分布情况,特意挑选了两根斑痕分明的成竹,截成四段,带回北京。

乐天宇感到仅送一段斑竹给毛泽东,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意,就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咏三分石》:“三分石耸楚天极,大气磅礴驱舞龙。南接三千罗浮秀,北压七二衡山雄。西播都庞越城雨,东嘘大庾驰田虹。我来瞻仰钦虞德,五风十雨惠无穷。为谋山河添锦绣,访松问柏谒石枞。瑶汉同胞殷古谊,长林共护紫霞红。于今风雨更调顺,大好景光盛世同。”落款“九嶷山人”,将诗歌和斑竹一起送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睹物思谊,读诗生情,更对葬在九嶷山的舜帝心生敬意,很快便回赠了一首《七律·答友人》。这是一首颂歌和感奋之诗。开篇九嶷青山巍巍,白云缈缈,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女英乘着清风祥云徐徐降临。她们是为舜帝、为情而来!紧接着写斑竹、流泪痕,描红霞、绘仙女衣裙,叙述她们对舜帝的景仰和爱恋;诗中充满作者对舜帝的极为崇敬。

1968年毛泽东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6月30日在《人民日报》上,挥笔写就《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春风杨柳千万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意即是要六亿人民意气风发,个个都像古代的尧舜那样就完美了。舜帝德行一直受毛泽东所崇敬,舜帝“勤民事”“苦忧人”几次南巡湖南,最后因抗击九嶷山的疫情,而病逝于此,并葬于斯。汉司马迁《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舜帝魂归九嶷山“为救苍生涉险境”,他作为君王又有百岁高龄,还能如此勤政爱民。在毛泽东的心目中,舜帝是理想的人格化身,道德崇高的楷模。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后,开创了现代“德治”国家的新纪元。“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内容,是毛泽东治国理政的基础;与舜帝的“德治”国家如出一辙,或更加完美。

舜德文化,重德行、重身教、重身体力行,因此几千年来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毛泽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舜德文化,它强调高道德标准,强调调查研究,强调实事求是,它已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然而,某种文化,某种思想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是带有某个时代的印迹;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其中有精华、亦有糟粕。后人在遵照和应用某种文化或某种思想时,应切记弘扬精华、去其糟粕。

我国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就要切记毛泽东《心之力》最后的那段话:“若欲救民治国,虽百废待兴,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然民众思维心力变新、强健者是为首要之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