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董婉婉

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发展看什么?短期看政策,中期看结构,长期看人口。简而言之,人口是持续发展的最终密码。近年来,各个地区频频上演的“抢人大战”,本质就是争抢一个城市的未来。

日前,在杭州参加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现场,杭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致辞时提到“杭州新引进的跨城流动人才中,有超过20%来自北京和上海,是最多的两座城市”,让#杭州吸引超两成北京上海流动人才#这一话题火上热搜。

这个消息传递出的讯号非比寻常,“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一直以来一线城市都因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更繁荣的经济,保持了强劲的人才吸引力。如果杭州真的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形成了一定的人才“虹吸”效应,那么无疑是“抢人大战”,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在人口增速相对放缓的今天,谁能率先跨过这一步?

人口“回流”成为新常态

近些年来,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始终位列全国前几位,在薪资、就业需求等各方面均展现出跻身一线城市之势。

3月2日,杭州市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杭州市人口主要数据。根据信息来看,杭州最新常住人口1237.6万人,相比2021年末,增长了17.2万人。尽管生育率有波动,但靠着人才流入的惯性,以及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杭州常住人口还将维持十余年的增长,预测最终可能超过1500万人,像北上广深一样城区常住人口超千万,跻身超大城市。

这关键一跃,主要取决于杭州持续从头部城市乃至全国不断吸引人才,保持着强劲的人才磁吸力。

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提供的《2022年杭州流入人才画像》,近一年来跨城市流入杭州的人才来源城市TOP10中,上海和北京占比最高,分别为18.36%、8.9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人随产业走”的基本逻辑,当前的人才流动凸显了年轻人用脚投票的实质,也凸显了城市产业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以往一线城市独大的局面正悄悄改变。

以杭州为例,数据显示,流入杭州的人才行业分布中,IT、互联网、游戏高居首位,占比达到28.38%。近年来,杭州作为电商和互联网等行业的高地,一直引领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外加前不久杭州首设的“人才日”,更是为人才集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不过也要看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依然很强劲。从人才流动趋势来看,智联招聘《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才出现“回流”趋势,其中京沪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达1.65%、1.99%。尤其是在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集聚优势非常明显,显示出塔尖城市的吸引力。

人才的流动关乎城市吸引力,除了“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外,更关键的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

在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9座“2万亿俱乐部”城市中,过去五年,北京人才流入和流出均居首位,并于2020年后转为净流入。

全国抢人,新一线城市谁更强?

其实,人才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流入新一线城市的话题并不新鲜。以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发展潜力等优势,近年来新一线城市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根据2022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流出北京的人才主要去向地中,成都、杭州、武汉等与上海、深圳,位居前十;流出上海的人才主要去向地中,除一线城市外,也包括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在中高端人才投递新一线城市的占比排名,位居前五的城市分别是杭州、成都、苏州、南京和武汉。

此外,《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还显示,2021届本科生中,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27%,较2017届(24%)增加3个百分点;对比后发现,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18%,较2017届下降4个百分点。其中,杭州、苏州、成都等外省籍毕业生流入增长明显。

作为以制造业著称的省会城市,南京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强劲发展承载了大量人才“回流”。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显示,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占比合计达31.7%,其中有6个是长三角地区,主要原因是其高端产业发展迅速、落户政策宽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6月,武汉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为毕业6年以内有意愿来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7天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咨询、创业指导、人才交流等综合服务;

实际上,经济与人口比一定程度上同样反映出城市产业承载能力的饱和度。以合肥为例,今年开年以来合肥密集举办招聘活动,邀约知名电商达人直播带岗,开展“抢人大战”。据合肥市人社局称,截至2月15日,全市已累计帮助227家重点用工企业解决用工2.44万人,其中合肥比亚迪占据相当份额。优质的新兴产业,是城市提升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基础,这同时也是城市人才回流的重要产业逻辑。

打造济青人才集聚平台,山东还可以更好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中,公布了中国人才吸引力100强城市榜单,青岛在该榜单上位列全国第13名,维持了去年在该榜单上的位次,在山东省内排名保持首位。

青岛的人才流入占比1.7%,净流入占比仅有0.4%,也就是说,青岛在人才引进方面表现不错,但在“留住人”上还需要下功夫。

实际上,为了“引得来留得下”,青岛正马不停蹄奋起直追。

5月,《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出炉,10条40款定下惠才聚才的大框架;

9月1日,青岛市委组织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社局等六部门印发《青岛市优秀企业家评选奖励办法》,提出将每5年评选一次优秀企业家,最高给予200万元奖励。

9月6日,青岛召开发布会,发布全国首部海洋人才政策《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暂行)》,“发放一次性津贴30万”随即成为热搜高亮词条.........

在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被加黑描重。2023年,山东要打造济青人才集聚平台,用好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机制,力争吸引青年人才70万人以上。

同样卯足了劲引人的还有山东另一个双子星城市济南。

去年9月27日,济南官宣,年均净增户籍人口约10万人,实有人口突破1000万。突破千万人口,一直是济南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强省会”的一大标志。

为了提升人口吸引力,济南近年来也非常努力。2020年6月,济南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零门槛落户”政策;自去年开始,连续两年以“最高规格”为大学生举办“集体毕业典礼”,诚邀广大学子“选择济南”;6月底,济南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加快构筑黄河流域人才集聚高地和创新高地。济南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近3年64.3万名毕业生来济就业或落户,其中省内高校43.1万人,省外、国外高校21.2万人。

眼下,吸引人口流入对城市发展来说越来越重要,各个城市都在加足马力引人。双子星青岛和济南压力都不小,要当好全省的发展龙头,还需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