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

你有没有想过,点头一定是YES,摇头一定是NO吗?

其实不是的,在热门旅游目的地斯里兰卡,点头是NO,摇头是YES。更要命的是,这里的人们还很喜欢频繁的摇头来表示欢迎。这可苦了从中国去的游客,看到斯里兰卡人摇头,第一反应是他不同意,再一想,哦,他其实在说,好。

还有,一群人一起走,走在C位的一定是最重要的人吧。我们通常会这么认为。但其实在有的国家,最重要的人是往往走在后面。这是我在美剧《别对我撒谎》某一集中学到的冷知识,我忘了是哪一集,有知道的小伙伴评论区告诉我哦。

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吃面条是出声好呢,还是不出声好呢?4楼是标4楼好呢,还是表3A楼好呢?要不要表13楼呢?

这些问题可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说法找出足够多的理由来说服对方。

但事实上,大家都没说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点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简单的说,就是关于思维的思维。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用批判性思维来观察,其实很难说谁对谁错。

批判性思维是学习中最重要和最不可或缺额组成部分,在《批判性思维:在跨文化心理视角下》一书中,两位作者把批判性思维用在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一方面使用批判性思维来教授跨文化心理学,另一方面使用跨文化心理学来教授批判性思维,用具体的案例大量的调查颠覆了我们很多固有的认知,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有两位作者,埃里克·B·希雷是跨文化心理学、政治心理学、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专家,他试图克服传功的种族优越感和偏见,发展出一种新的跨文化的全球性的研究人类行为的观点。另一位作者戴维·A·利维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和作家,他撰写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在学术界以及临床心理学界有广泛的影响。

  1. 你尽最大努力想让自己客观,但你的语言是主观的

如果让你介绍一个20岁的男生,你会怎么介绍呢?

有的人可能会说,他20岁了,他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有的人可能会说,他20岁了,他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这两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描述是客观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描述和评价都是主观的。这是因为当我们试图描述某个人某件事时,我们使用的词语本身就带有价值的。

我们使用的词语反应了我们的个人喜好、信念、价值观、观念等,这些观念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因素,社会观念,个人成长环境等。

就拿介绍一个20岁的男生来说吧,两种介绍方法背后反应的价值观有明显的不同。

认为20岁的男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人,看到是20岁男生的勇往直前,不惧权威,这也反应了说话的人本身可能是一个比较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尊重创新的人。

认为20岁的男生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人,看到的是年轻人缺少经验,同时又争强好胜,反应了说话的人本身相对保守,容易被经验束缚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两个人说的都没错。他们想要客观的描述,但不用的价值体系让他们使用的语言出现了明显的评价偏差。

这就是本书所说的语言评价偏差,不存在绝对的客观,语言既是描述,也是评价。价值观会塑造我们使用的语言,同样语言也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

那我们要如何避免语言评价的偏差呢?

首先,我们要记住,永远不存在完全的客观、公正或中立,特别是在描述人的时候。

这个时候,建议使用正向积极的词语,比如幼稚和有理想这两个词,建议选有理想。鲁莽和勇敢这两个词,建议选勇敢。好话谁都爱听,积极的正向的词语也更容易营造和谐的氛围。

第二,注意自己的价值观和偏差,以及这些价值观和偏差如何影响了你所使用的语言。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当你想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时,谨慎用词。特别是那些让你不舒服的词语,不要用在他人身上。比如,很多女性就怕别人说她老,被中学生叫声阿姨都觉得是对自己的侮辱,那你在称呼别人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将心比心,不要用自己都不喜欢的词语。

第三,识别他人的语言是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观和偏差。

每个人的语言都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所以,面对他们的对我们的评价,如果不喜欢,也不要激动,这只不过是某个人的主观看法,并不知道真实的你。

当然,我们也需要有包容的心态,不能只听自己愿意听的。要听听不同的人的看法,这样我们对自己才能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能更客观的看待自己。

02 你期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自证预言,简单的说,就是说期望会变成现实,这个期望可以是他人对你的期望,也可以是你最自己的期望。

自证预言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源自一个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了老师一个名单,并且告诉老师,他们通过心理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孩子智商更高,学习成绩也会快速上升。几个月之后,这些学生的成绩确实进步了很多。但其实,研究人员给的名单是随机选择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证预言可以有积极的影响,也可以有消极的影响。比如,说一个孩子学习很努力所以取得了好成绩,这个孩子可能会更努力,从而更加验证了他能取得好成绩。如果说一个孩子笨,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做出笨拙的行为,学习成绩也跟下滑,最终用实际行为证明了他确实很笨。

自证预言无处不在,会影响我们个人,比如,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做出很多失败的行为,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就是一个失败的人。

自证预言也会影响我们的社交关系,比如,你觉得同事是个小气的人,你就会用对待小气的人办法去对待他,他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可能会表现的更加小气。

那对于自证预言,我们要怎么做呢?

第一,记住,在所有的社会互动中,你的期望本身就可以成为现实。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可能如你所愿,所以要小心对待你的期待,不管是对他人,还是对你自己。

第二,有意识的觉察自己的这种期待和投射,并且往自己期望的好的方向引导。

自证预言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刻意觉察并且引导。

比如,你想成功,甚至你可以先给自己画个饼,然后天天念叨你的饼,并且做出点改变的努力向你的饼靠拢。

再比如,你不想要什么样的现实,那就用它的反义词作为自己的期待,不想拖延,那就告诉我自己,我是一个自律的人,而且这种积极地期待,最好公开让更多的人知道。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思考的过程往往是非常个人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于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时不时的对我们的思过程进行批判性分析。

这也是本书的主题,提高你的思维技能,学会批判的看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帮助你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

这本书,我看了我10天左右,一字一句的读下来,按照平时我读书的方法,这本48万字的书用不了这么长的时间,但因为它的知识密度很大,特别是很多跨文化研究的案例非常涨知识,比如俄罗斯人不敢在花瓶里放偶数数量的花,因为在俄罗斯一般去葬礼时才会佩戴偶数数量的花。但中国人讲究好事成双,其实是喜欢双数的花。

虽然看完了感慨,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但还是觉得自己的视野开阔了,格局也更大了。

这本《批判性思维:在跨文化心理学视角下》,非常适合沉下心来读,看到了自己的狭隘,也让我们更具包容性,是一本非常好的思维的深度思考书籍。

作者: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爱读书爱学习的全职妈妈,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处理。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