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交通网络内畅外联、产业集群见势成效……

2月17日起,上游新闻记者跟随“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采访团,用时11天,走进川渝两地的园区、企业、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感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同频共振”的最新脉动。

从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速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从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共建到改革开放新高地快速崛起——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川渝正在以看得见的加速度相向而行。

从重庆到四川,火热的拼、干、闯场景,也让采访团看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是地域上的连接,也在很多蓬勃发展的方向上形成合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年来,在协同共进、互利共赢中,成渝两地正携手朝着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稳步前行。

共建产业集群

现代化产业体系见势成效

2月18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韩三楚早早地来到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带领团队研发一款新能源汽车。按计划,这款车必须在今年完成研发,明年批量上市。

放眼望去,研发中心内,阿维塔11、长安深蓝SL03、Lumin、UNI系列智电iDD等“爆款”车型悉数亮相,助力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多点开花”。

而这些车不仅是“重庆造”,更是“川渝造”。

“目前长安汽车有三分之一的供应商来自四川,每年有超200亿元的合作大单。”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高丽蓉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

赛力斯在川渝本地配套率也逐步提升。如赛力斯汽车的动力电池来自四川宜宾的宁德时代工厂,后桥总成及后车架来自四川建安有限公司,全车线束来自四川泛华电器有限公司……

在重庆,也有海斯坦普、戴卡捷力、延锋安道拓等近百家企业对四川进行配套。时时刻刻,都有成百上千辆满载汽车产品的货车,奔驰在巴蜀间的道路上,衔接成链、密织成网。

这是川渝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致力于高水平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

目前川渝已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各级配套商达到1600多家,年产值超7000亿元,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占全国比重达到12%。

瞄准川渝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川渝锂电产业集群也正蓬勃发展。

重庆璧山,比亚迪刀片电池生产基地——重庆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是全球首个“刀片电池”生产基地。

四川眉山,锂电负极材料生产企业杉杉科技布局了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杉杉科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受访者供图

此外,两地的新材料、大数据、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也“双向奔赴”,并产生着喜人的变化。

“我们与四川宜宾、泸州、自贡等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的城市加强对接,比如园区的企业就从泸天化公司引进原料,进行生产。”重庆涪陵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刘云说。

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是西部“最强大脑”,正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算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受访者供图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与重庆国际生物城正携手提升营商服务,加速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国际化药械企业在川渝聚集,提升区域医药产业发展能级。

在一个个产业集群背后,我们看到,通过抢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机遇,强化区域产业一体布局和协同发展,川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进入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的新阶段。

共建大通道

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走深走实

2月22日,成渝中线高铁大足段正在紧密锣鼓地施工。等成渝中线高铁通车后,从大足石刻站出发,到重庆中心城区只要约15分钟,到成都仅30余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渝中线高铁黄连堡隧道。受访者供图

此时,在轨道交通资阳线临空经济区站——娇子大道站盾构区间起点建设现场,也是热火朝天。

据介绍,到2030年,资阳将建成轨道交通8条,其中,7条与成都联通,4条与重庆联通,强力促进资阳构建市域全覆盖的“成资渝1小时通勤圈”。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

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交通曾是阻碍发展的一大短板,但如今,蜀道正在变通途。

两地已有成渝铁路、渝遂铁路和成渝客专(成渝高铁)三条铁路。为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川渝两地还同步开建渝昆、成渝中线、成达万等高铁。此外,两省市还协同编制了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除了内部的畅通,在外向大通道建设方面,成渝也在双向发力。

两地共同出台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口岸物流体系实施方案》。

如今在成渝地区,向东,可沿长江黄金水道出海;向西,中欧班列(成渝)号可直达欧洲;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东南亚等区域;向北,从成渝地区出发的国际班列可直达莫斯科。

航空领域也迎来共建共享重大项目。

作为服务成渝城市群的核心机场,天府国际机场预计2025年将达到40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70万吨货运吞吐量。

放大天府国际机场门户枢纽功能,成都正积极规划布局“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其中,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天府国际综合保税区预计今年3月底全部完工达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建设现场

同样,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建设现场也是一片忙碌,钢结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凤凰展翅、蓄势腾飞的航站楼轮廓已然呈现在眼前。

预计2024年底,T3B航站楼将全面建成。届时,江北机场将形成4条跑道、4座航站楼布局,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飞机起降58万架次、货邮吞吐量120万吨的需求。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与天府国际机场一起,将有力助推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川渝连接更紧密,与世界的距离也被“无限”拉近,川渝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正在走深走实。

共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打造巴蜀特色国际消费目的地

除了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推进,川渝两地在老百姓心中,也越来越宜居。

2022年8月,《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据方案,到2025年,将形成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双极核、多个区域与次区域消费中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全球,品质高端、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当下的成都与重庆,已经在建设高端商圈、强化首店经济、消费场景焕新等方面实现多维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碑的无人售货超市

公共Wi-Fi亭、多功能智慧灯杆、无障碍地图、多功能智能座椅……漫游解放碑——朝天门商圈,处处都是直观的“智慧”实体。这里还建成西南首个GOGO无人超市;智能货架、虚拟试衣镜等沉浸式智慧场景覆盖率近40%;智慧停车联网系统接入17栋重点楼宇、上万个地下车位,缓解停车难题。

漫游远洋太古里、十二月市博物馆打卡、夜游锦江……当你来到成都锦江区,这里又是另一番体验。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爱情经济在这里方兴未艾,作为西部消费中心代表,锦江区现已拥有国际一线品牌127家、国际品牌1900家、各类首店602家。

文旅产业是川渝两地共有的另一优势领域,目前,川渝两地正在加速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用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丰富品质生活。

例如,为做足石刻“文章”,重庆大足区加快打造8平方公里的石刻文创园,整合川渝石刻文化、艺术和产业资源,建设石雕孵化园、石刻文创人才交流中心等,建成中国西部石刻文创产业基地,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共建川渝石刻文创产业综合实训基地,唱响“大足石雕”“安岳石刻”两大非遗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设中的三星堆新馆

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超5万平方米的新馆,满足更多游客对古蜀文明探索的需求;四川眉山,三苏祠正在冲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5A级景区建设……

此外,一系列便民惠企政策、举措也在提升成渝两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自助办税服务区

比如,在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打通了跨省办税缴费“最后一公里”,已对川渝两地50项税费政策执行口径达成一致。在重庆两江新区政务大厅,31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两地企业群众办事不再“两头跑”。

3年来,随着川渝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逐步提升,同唱“川渝一家亲”。

上游新闻记者严薇孙琼英 摄影 甘侠义

编辑:饶治美

责编:张松涛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