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大作——《岳阳楼记》是也,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人,只有百姓好了,他才会觉得快乐。

不上梁山非好汉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在一次灾害中,灾民本来就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米价继续涨,实在是让人难以琢磨。更奇怪的是灾民不仅不恼,反而还大肆称赞他是好官,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灾害,我们先来说一说北宋时期的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时代背景就是发生在北宋时期,108条好汉大多是被逼上梁山,要知道这些好汉大多侠肝义胆,个性鲜明,为什么是逼上梁山?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不作为,贪官污吏横行,忠臣良将无法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反而还要被朝廷奸臣小人陷害,心灰意冷之下被迫选择上梁山。

再者为什么北宋时期盗匪猖獗,主要原因还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试想一下,百姓在无法果腹的情况下首先想的自然是用什么办法填饱肚子。

至于这种方法是否光明正大他们则不予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们的统治者想到的却是“饱暖思婬欲”,这种贫富差距使得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日益加剧。从而导致打家劫舍等行动蔓延开来,甚至有的人崇尚这种行动,是因为一些英雄好汉他们打家劫舍后反而会把银两分给百姓。

似乎不上梁山非好汉,只有上了梁山才是真正的好汉。基于北宋这种社会背景,也就产生了更多的灾民,灾民多了之后,统治者应当抓紧时间开仓放粮,可是北宋统治者装聋做哑,丝毫不顾及百姓的处境。

大智慧降低米价

在黄祐三年,杭州发生饥荒,朝廷派出范仲淹赈灾,范仲淹不仅没有把米价降落到百姓能接受的程度,反而下令继续涨价,难道范仲淹也是阳奉阴违之辈吗?还是另有隐情呢?

其实不然,从他的诗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爱护百姓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发生旱灾米供不应求,于是就有一些不法分子大肆抬高米价,将米价涨到了一斗一百二十文。

这里的一斗相当于现在的12.5斤,这种价格使老百姓望而却步,城中饿殍遍野。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作为父母官的范仲淹应该宏观调控,降低市场价。

而范仲淹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降价,还下令将米价涨到了一斗一百八十文,这下彻底让百姓傻了眼。

大家都不明白范仲淹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在这里正好体现了范仲淹做事的大智慧,我们都明白供不应求的道理。范仲淹提高米价后,迅速吸引到一大批商人,他们都想借机大发一笔,而范仲淹正利用了他们这种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钱谁都想赚,不管是谁的钱。因为大批商人的涌入,杭州城瞬间变成了“米的海洋”,所有的米都来到了杭州,范仲淹见势头正好,他下令百姓先不要着急买米。他趁机开仓放粮,看似“事后诸葛亮”,实则这才真正解决了问题。

为什么范仲淹在之前不早点放粮,那是因为宋朝政府的腐败,根本没有给范仲淹足够的后盾去支持他给百姓放粮,范仲淹只有采取这种明则涨价,实则囤米的方法。

等到米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变得不值钱的时候,再开仓放粮,这样就逆转了形势,变被动为主动,此时供过于求,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一石二鸟,既敲打了想发国难财的商人,又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这样一来,百姓还愁买不到米吗?

这一招可谓是绝哉!怪不得百姓直呼好官,若不是真正心系百姓的好官,怎么可能想出这种绝妙的计策。

治水还要靠范公

他作为一个好官,他的事迹不仅只有这一件事情,苏州雨季多,暴雨天气更是家常便饭,有的时候下起来数月不断。这种天气给百姓增加了负担,不能耕种劳作就没有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范仲淹被任命为新的知州出现在苏州,他的到来让百姓看到了希望。他先是带着官员实地勘察,再经过多方考量,最终制定了治水的方法。总结来说就是疏浚支流,待水流出后,再设置水闸开关,此后便可以无忧了。果然,因为范仲淹,苏州的水灾被治理成功,百姓的问题得到解决。

将仁爱放在心上

他的一生除了为百姓谋利益,其次就是为了朝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好官员。范仲淹,有时候人们也会称作他的另一个名字,“朱说”,为什么有两个名字呢?

是因为他幼年丧父后,母亲改嫁过一次。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曾为官。

成年后,外出求学,拜戚同文为师,心里对儒家经典崇拜不已,深谙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我们应该仁爱并宽以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范仲淹所作的很多诗中也可以看到他从始至终把百姓放在心上。如何为百姓呐喊,替百姓解决问题一直都是他最关心的。他的仕途可谓是“丰富多彩”,做过大概共6个官职,每个官职都很具有代表性。

他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参军,主要掌管监狱中的相关事宜。

因表现良好,很快被升为文林郎,有了俸禄之后,范仲淹将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几年之后,范仲淹又被调任到泰州西溪,在江苏境内,主要负责储存盐及转销各地。

来到这里,范仲淹发现唐朝时候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堤岸已经溃断,而且因为朝廷长时间没有人重视。海水倒灌,良田和土地都被淹没,西溪以盐为主,若是堤岸不及时修整,还会严重影响盐的产量。

所以为了减轻百姓的苦难,修筑新海堤迫在眉睫,范仲淹上奏掌管漕运大臣张纶,将眼前的所见所闻及利害关系如实汇报。

张纶赞同,奏本上报朝廷,仁宗批准,命令范仲淹全权掌握重修捍海堰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范仲淹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家中传来母亲病逝的消息,范仲淹只能辞官回家奔丧,这一守就是三年。

守孝期间,范仲淹遇见了他人生中的两个贵人。一是任南京留守的晏殊,二是当朝宰相王曾。晏殊邀请范仲淹到府学就职,范仲淹崇尚儒家经典,在学业上是锱铢必较。他用他的一腔热血改变了书院涣散,不思进取的学风,晏殊对他赞美有加。

一股谁人不知范仲淹的风流行开来。

耿直男将耿直到底

他向朝廷上奏的《上执政书》被宰相王曾大为认可,他经常在仁宗面前提起范仲淹,晏殊在提起范仲淹时也是“夸夸团上身”,皇上日理万机,对此前范仲淹修捍海堰之事早已忘记。

如今多亏有晏殊和王曾二人,才使得范仲淹能够重新回到朝堂。

数月后,范仲淹入朝任职,主要负责整理归纳皇家书籍,他不像是现在的档案书籍管理员这样简单。为皇上做事,自然是需要学习很多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伴君如伴虎”,在皇上身边做事绝对不是有知识就可以,一言一行都要做到谨慎小心。显然范仲淹是没有学会的,据说因为他的耿直,他曾向宋仁宗针对不同事情多次谏言,有的被宋仁宗采纳,有的被搁置,甚至有时因为他的耿直,身边人都为他捏一把汗。

那么心系百姓的范仲淹到底有多么耿直呢?

一次,宋仁宗想讨太后的欢心,于是率领百官为太后贺寿。范仲淹知道后,认为宋仁宗小题大做,太后的寿宴无需如此大的排,将国礼和家礼混为一谈。

于是他先是给宋仁宗上书谏言,在没有得到答复后又给太后上书,希望放弃此计划,宋仁宗没有给他答复证明没有采纳他的谏言,可是范仲淹继续给太后上奏此事。

普通人如果遇到此事怕是早就打了退堂鼓,但是执拗的范仲淹想的怕是太后和皇上都没有收到他的谏言吧,此一事中就可以看出范仲淹的耿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晏殊和王曾在知道范仲淹上书后,也是为他捏了一把冷汗,提醒他不应该如此鲁莽做事。晏殊和王曾也不想因为他的鲁莽连累到自己,在听了他们的话后范仲淹又上书一封,写道只要是为朝廷好的事情日后一定还会谏言。

即使自己被处死也在所不惜,范仲淹果然做到了,之后像这种谏言宋仁宗经常收到。但是宋仁宗毕竟是皇帝,虽然范仲淹是为朝廷好,但是一个皇帝怎么能忍受一个大臣对自己的行为处处指手画脚。

范仲淹在朝堂上受到冷眼,也受到排挤,而且因为他的谏言被多次贬谪,梅尧臣曾劝他做一个逍遥先生。而他想都没想回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也就注定了他将要为百姓操心。

在宋仁宗后期,范仲淹经常被派到外边指挥作战,比起在朝堂上明争暗斗的官员,他被谈起的资本大多是为朝廷征战,为百姓解决问题。

一直到最后他病逝前,还在为工作操劳,享年六十四岁,仁宗亲自题写范仲淹墓的碑额为“褒贤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仁宗是否会觉得可惜,此后仁宗再也不会听到范仲淹给他的他不愿意听到的谏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