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靠财政支出养活的人口高达8000万。也就是说每15个人就要养活一个人,中间除去老弱病残,大概只剩下4人。细思极恐的数字背后是巨大的财政压力,一些省份似乎已经无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三年,企业降薪裁员比比皆是,老百姓的收入也随之不断减少。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也出现了大幅度减少,地方负债总额已经突破了60万亿。在财政缺口巨大的情况下,事业单位降薪减员的呼声愈演愈烈。

一、财政压力山大

自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社会方方面面均面临着巨大挑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滑了5.7%,这也导致了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尚且如此,大部分地方财政情况更加惨烈。去年前5个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约为2万亿元,同比下降了近三成。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更是惨不忍睹,创下了近几年新低,地方土地财政岌岌可危。

国家财政不断吃紧,政府不得不依靠着多年来积累的良好信用发行国债,以求平稳度过艰难时期。在发行债券的同时,防疫项目需要支出的费用也在不断增加。一来二去,财政压力依旧持续吃紧,并且窟窿也越来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差了约6万亿。然而入不敷出的不仅仅是国家财政,地方债务更是超过了60万亿大关。据统计,我国约有700多万公务员和30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再加上农村、社区等相关人员,总人数已经超过了8000万。

在疫情期间为保证社会民生,一些地区开始缩减财政供养人员的待遇。比如暂停发放年终奖,取消福利待遇等。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开,经济也开始逐渐恢复,然而公职人员的待遇并没有随之恢复,因为真正决定其待遇的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机构精简势在必行

现在全社会基本上都在降本增效,而我国也早在多年前已经开始实行简政放权、精简机构的政策。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在很多地方出现了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效率低下等的情况。

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随着技术进步和业务量缩减,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随之降低。政府机关也并不例外,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机关人员精简势在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就业人口中,每16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政府雇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怀揣着利国利民之志的实干派,但仍有一些却在浑水摸鱼、虚度年华。在职位精简过程中,相信最先被淘汰的将是那些躺平混日子的人。

政府机构人员精简所带来的好处可谓是立竿见影,而山西省是人员精简改革的排头兵。就以省内一个人口不到10万人的石楼县为例,公职人员在精简之后,当地的运营成本直接降低了五千万,其中人员经费就减少了2000多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机构人员精简再次被提上了日程,要求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安排实施方案。不可使用简单粗暴的降薪减员或者精简机构一刀切的方式执行,措施的实施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维持机构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谨慎改革调整。

随着政策的不断实施,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可能就没有当初那么炙手可热了。截至目前,在我国的黑龙江、山西、青海等地掀起了政府精简的改革浪潮。这也意味着一部分手握铁饭碗的人可能要面临失业,稳定、福利好、社会地位高的铁饭碗可能不再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小结

面对国家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和地方债务过高的实际情况,各地精简机构人员似乎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统筹全局,确保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减员降薪造成一些不好的负面影响。

对于地方债务过高的问题,需要各地加强资金监管和适当节流控制。对于政府性频繁借贷行为加以限制的同时,也要增加财政收入渠道。2023年是疫情全面放开的第一年,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机构人员精简轻装上阵,不失为一个好开端。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