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辰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将实现连续四年盈利的嘀嗒出行重启IPO进程,于2月20日提交赴港IPO申请,中金、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此次IPO募资拟用于提升技术能力及升级安全机制;扩大用户群并加强营销及推广计划;增强变现能力;在中国出行市场价值链中选择性地寻求战略联盟及投资收购机会等。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嘀嗒出行总营收分别为7.542亿元、7.806亿元和4.283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3.433亿元、2.38亿元和0.654亿元。这意味着自2019年首次盈利的嘀嗒出行,将实现连续四年盈利。

嘀嗒出行主要有三大业务,分别为:顺风车、出租车以及广告收益。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顺风车交易总额(GTV)分别约为81亿元、78亿元和46亿元,营收分别为6.72亿元、6.95亿元和3.9亿元;出租车的营收分别为3517.3万元、3262.9万元和1554.5万元;广告收入分别为4692.6万元、5282.3万元和2279.3万元。

可以看出,嘀嗒出行的主要营收来源于顺风车业务,该业务营收在总营收的占比约为9成。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嘀嗒出行毛利分别为6.24亿元、6.31亿元和3.2亿元,毛利率分别为82.7%、80.9%和74.6%。

研发方面,嘀嗒出行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持续投入。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嘀嗒出行研发费用分别为4734.6万元,6007.1万元和6151.4万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3%、7.7%和14.4%。

总体而言,嘀嗒出行能在疫情三年有如此表现实属不易,这得益于轻资产的业务模式。作为出行信息的整合服务商,嘀嗒出行不依赖大量资本投资或流量购买,不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不承担任何汽车拥有成本,也不需要向私家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提供大量补贴。这种轻资产模式,使嘀嗒出行以最小的增量成本来快速扩大业务规模,实现高于行业水平的单位经济性和运营杠杆率,具备了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共享出行首席专家尹志芳指出,顺风车是解决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促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因显著的绿色减碳优势,能够实现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近几年,在行业治理和全方位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顺风车市场进入了规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嘀嗒出行表示,公司自带浓厚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基因,并将ESG理念与企业发展战略、业务增长深度融合,倡导在“不增加额外车辆”基础上的“挖潜增效”。展望未来,在“不给城市添堵”的前提下,嘀嗒出行持续打造“真的顺风车+智慧出租车”,构建“另一种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