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现象,思维是反映,规则是本质。现象是规则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是规则的主观反映,规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规则和现象统一在同一类事物中,需要借助思维来揭示。

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生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人要想在环境中生存,就必须满足环境的条件和要求,做出符合环境的反应,否则就会在环境中被淘汰。正如达尔文所说:“那些能存活下来的物种,从来都不是那些最强壮,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洲大草原上,狮子捕猎羚羊,如果狮子懈怠了,跑慢了,就会抓不住羚羊,结果只能饿肚子;如果羚羊懈怠了,跑慢了,就会被抓住,结果只能丢掉小命成为狮子的晚餐。狮子懈怠了还有改正的机会,但羚羊懈怠了只能被淘汰。这就是环境的法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人在“社会大草原”上的行为与动物在非洲大草原上寻求生存之道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是在适应环境。而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按照环境要求做出合理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环境的材料参与到环境的过程时,人就会不断地被环境给塑造,塑造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从而融入到环境中,以此实现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也可以说,人在环境中生存,本身是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参与到环境中,按照环境的条件和要求,做出符合环境的行为或反应,从而将自身融入到环境中,最终在环境中获得生存的机会。

如果人在环境中,作出的行为或反应不满足环境的要求,未能符合客观规律性,人就会在环境中受挫、碰钉子、失败,受到环境的惩罚。只有吸取了教训,重新做出符合环境要求的行为或反应,才能继续存在于环境中,否则只能被环境淘汰。这整个过程即是人适应环境的过程。

因此,我们说人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环境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个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在环境中生存,不可能不经由外界的刺激而通过纯粹的内心自省的方式去行动。

你所有的反应都是基于外在环境的刺激。你的成长、收获、习惯、性格、能力、思维、知识、经验、领悟……你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环境赋予你的。环境决定你的经历、想法、行动,它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你的生活习性,思考方式,行为处事的能力,情绪的调控……这种种反应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成习惯,融入到你的性格,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进而决定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同样的环境,必定会造就同样类型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同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在同样的教育制度下长大,都是从差不多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出来。从小到大,基本都会经历一个十几二十几年的教育过程。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知识,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教学标准,统一的进程……一切都在限定的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教育计划进行着,最后培育出的人,无论在价值观、道德观、还是人生观上,都相差无几、大同小异,都成功地被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中的一员,然后分配到社会各个不同的角落,进行不同的工作,准备继续接受新一轮的教育……人人不过是教育的产物,环境的产物。

那么,为什么同一个班级中会出现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呢?

人所处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只属于环境中的一部分,只保证公共环境的一致性,并不保证每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经历相同,这也导致学生之间的不同。

重视教育的家庭会在日常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情绪把控,行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
不重视教育的家庭则会放纵学生的行为,缺乏管教,拖延、懒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逃避………

这些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行为、性格、习惯等,造就出不同品质的学生。这些品质又会在新的环境中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即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皆因所处环境的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环境,造就出不同品质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必定会造就拥有相同特质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环境的改变必然造就人的改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人的改变,必定是由环境的改变引起的。

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懦夫可以成为勇士,强盗可以干出善行,一毛不拔者也可能一掷千金。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环境的改变而被塑造,就算我们不去改变,环境也会来改变我们,环境多少会留下一些痕迹在人的身上,尽管不易察觉,但迟早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变化。

例如,一个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爱学习的人,突然某一天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改常态,不再懒散、拖延、无所事事,开始变得努力、刻苦、发奋图强,学习成绩也跟着突飞猛进。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的醒悟,靠纯粹的内在自省的方式而获得是不现实的,必定是由某个契机引发的,而这个契机肯定是环境的改变。环境的改变决定他是继续沉沦,还是醒悟。

也许他看到父母双鬓斑白,日见苍老,天不亮就起床赚钱养家,又或者看到姐姐为了让他继续读书,毅然选择退学打工……这些都是环境的改变,环境的改变导致人的改变。醒悟不会凭空产生,人也不会平白无故的顿悟。“悟”需要基础,没有外界环境的作用,你不可能顿悟。顿悟的时机、方式、内容全因环境决定。

再比方说,你不会凭空产生看书的想法,一定是环境对你的作用。其次,你通过书本学习到的知识,是以你的认知能力为基础,而你的认知能力由先前的环境所决定。如果你没有从小到大由环境培养的认知能力,你根本学不会。

人存在于环境中,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永远在改变,人也跟着在改变。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时无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只能听天由命吗?

除了变化是永恒的,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随时在变,人就算不去改变环境,环境也会来改变人。人有选择吗?还是只能听天由命?

在环境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环境中的条件和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条件和形式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从而造福自己。

换言之,人虽是环境的产物,但人是有意识的环境性的存在。人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也在改变着环境,人靠着主观能动性存在于环境之中。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认识,又在认识地引导下适应环境,而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将改造环境,改造的环境又将引起人的改变……整个过程循环往复的进行着……

因此,人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环境改造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更加详细地解释,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认识是人对环境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是人对环境的能动的改造。
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认识,又在认识的引导下在环境中从事实践。实践能改造环境,认识能指导实践,那么人适应环境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认识与改造环境的过程。

总而言之,无论认识,还是实践,两者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这就是人主观能动性地适应环境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境造就人,人改造环境,环境塑造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当人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参与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时,人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来改变环境,而环境的改变又会引起人的改变,从而间接性地实现自我的塑造。

可人要主观能动性地改变环境,首先就要改变自己,通过自我改变来改变环境。因此人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靠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环境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

或如何理解“要改变环境,首先就要改变自己,通过自我改变来改变环境”这句话?

人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认识,认识是人的大脑中对环境的反映(即客观世界反映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了人的主观世界),然后在认识的引导下在环境中从事实践(即人凭借主观世界来指导自己在客观世界中行动),从而实现生存的目的。

整个过程中,人是通过认识指导自己在环境中的实践,实践能改变环境——我们暂且可以把实践理解为改变,而要改变,首先就要有认识的引导。

因此,改变环境,首先就必须改变(或形成)认识,而认识是人的一部分,改变(或形成)认识就是改变自己(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改变客观世界首先就要改变人的主观世界,通过主观世界的改变来指导自己改变客观世界)。所以,要改变环境,首先就要改变自己,通过自我改变来改变环境。这即是主观能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说,人要改变环境就需要进行实践,实践不会自动地发生,一定是认识的指导——这是人主观意识上发生了改变;其次,实践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这是人行为上发生了改变。因此人改变环境,首先改变的是自己,无论是认识还是行为上的改变,人都是通过改变自己,再以自我改变来改变环境,而环境的改变又将引起人的改变。

比方说,整理房间,当习惯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人就会无法忍受脏乱差的环境,如果房间出现脏乱差的情况,人就会焦虑,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最后就会主动地收拾房间,消除紧张、焦虑。(整个过程,人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认知与行为上,通过行为改变了环境,环境又作用到人身上,影响人的认识与行为)

换个解释,人本身就是环境中的一部分,改变自己也就改变了环境。人不一定非要强硬地要用武力来改造自己以外的环境,改变自己是改造环境最简单的方式,强硬地用武力改造外部环境往往需要费大力气,而个人可能有时并不具有这种力量。

比方说,跳槽换工作,一个人很难改变公司的制度,但可以换一家公司,跳槽等同于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久了可能会产生职场厌倦感,厌倦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工作环境,换一家氛围好,轻松自由,和谐互助的公司,心情也会不一样,人也会变得积极、乐观、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身处于环境中,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切换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达到改变环境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切换空间或场所),而环境的改变又将引起人的改变,从而实现自我的塑造。

比方说,想要读书学习,但家里环境太吵,无法静下心,集中注意力。如果切换一下场所,去图书馆或自习室,找个安静没人打扰的地方,人就可以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专心读书学习,久而久之,人的内在气质也会跟着改变——变得心平气和,不再浮躁。
再比方说,长时间的工作,或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又或重复的做一件事情,人会产生厌倦、消极、低落、失望等负面情绪。如果改变一下环境,出门溜溜弯,旅个游,吃顿美食,逛个街,看场电影,或听场音乐会,找个朋友聊聊天等等,这些都能起到消除人精神上的疲惫,排解人的负面情绪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切换个场所,改变下环境,调整下心情

人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大的环境和小的环境,大的环境指宏观环境,如,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就业环境等;小的环境指微观环境,如,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用餐环境、学习环境等。

宏观环境由无数个微观环境组成。人不一定能改变宏观环境,但却可以改变自己所处的微观环境,通过改变自身所处的微观环境,引起自我的改变。(宏观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

当然这里的“人”指个人,不指一群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难靠一己之力改变大的环境,可一群人的力量却不一样。历史上,很多社会变革(改朝换代)都是一群人共同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宏观环境的改变是由无数个微观环境的改变叠加而形成。人们共同或独自做出的那些决定,聚合起来,制造了历史上的每一桩单独事件,如同沙粒不计其数,可叠压成沉积物,最后变成了岩石。

人对环境的改变,主要集中在微观环境上。也许,你不能改变大的环境,但却可以改变小的环境。比方,整理房间、听首音乐、出门旅行等。通过改变微观环境,由小到大,不断的累积,从而实现更大的环境的改变,而环境的改变又将引起人的改变,如此,人就是在能动的利用环境来塑造自己。

例如,整理房间,需要改变一系列的微观环境,把桌子擦干净,把书码整齐,把地板拖干净,把衣服叠好,把垃圾清理掉……这些微观环境的改变聚集起来,构成了宏观环境的改变,即把整个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

从更具体的层面讲,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之间是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方说,心情不好时,出门走走,沐浴在阳光下,心也会跟着明媚起来;黄昏、落日和晚风,给我们一份纯粹的快乐;路途中所见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皆能纾解心头的失意。
烦躁时,整理房间。整理房间的过程,是去繁留简的过程,也是整理思绪的过程。随着环境变得整洁,内心的焦躁也会被慢慢抚平。
迷茫时,多读书。书籍是永远不离不弃的伙伴,静下心来,和书中的主人公共历悲欢。当你见过不一样的人生、收获不一样的思想后,见识和格局都会大有不同。
……
……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它是隐性的、缓慢的、不易察觉的,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重要的,最容易被人所忽视的因素。

良好的环境使人积极、乐观、奋进,催人向上,促进人的发展;恶劣的环境歪曲事实,使人消极、悲观,陷入萎靡,阻碍人的发展。环境的性质不同,对人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同。

生活在富足、安逸、舒适的环境中,人会变得懒散、拖延、放纵,缺乏意志力、没有斗志、精神萎靡;生活在紧张、繁忙、激烈的环境中,人会变得自律、高效、自觉、克制,积极进取,充满活力……

如果你想要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议选择良好的环境。好的环境让人事半功倍,糟糕的环境让人事倍功半。古有孟母三迁;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等等,皆是很好的证明。

当然,如果你是想培养毅力,磨炼自己的意志,那就另当别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变化是永恒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同样,人也创造环境。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能动性地改造着环境,环境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环境之间永不停歇地进行着相互改造,在变化中不断地变化,用变化改造变化,用变化适应变化。除了变化,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改变自己,从改变环境开始;改变环境,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着改变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