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庐江中学的讲座事件火了,某大学教授给高三学生做讲座时大放厥词,被学生抢话筒抵制。

由这个事件,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听过的数十场讲座。

从教10余载,每年寒暑假,都要进行各种培训,包括语文学科培训,跨学科跨学段培训,双新主题培训,班主任培训......培训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听专家讲座。

就算每年最少听2场讲座吧,这么多年,少说也得有2、30场了。

讲座的主讲人,有全国各地的高校老师,一线教师,还有全国各地的教研员等等。

总体感受,高水准精品讲座真的不多。

大多数情况下,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老师昏昏欲睡,要么静心备课,要么看看手机。听得最认真的,就是要写报道的老师和承办讲座的领导,因为要总结发言啊!

有认真讲的专家教授吗?当然有,曾经听过一场北京四中副校长的讲座,那真的是高屋建瓴,又兼具实操经验,收获满满。还有一些教研员当下的研究成果,一线教师的经验分享,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实在。但是像这样的讲座,比例也真的不高。

更多的一些讲座,请来的所谓的专家,那些课件,都不知道用了多少次,旧坛装旧酒,发酵得难闻。更有甚者,有的所谓专家一张口,就知道讲座的基调是"哈牛皮",没内容,没水平,没例子,只有课件+段子。主讲人和听众们形成了默契,我讲我的,你聊你的,讲完拿钱走人。

实在遇到不着调的,老师们也不会像庐江中学的学生那么勇,最多是吐槽,毕竟没有深仇大恨,没必要让主讲人和领导难堪。

久而久之,听到讲座二字,除非是大咖级别的,真的是没有期待,消极对待。

其实领导的本意是好的,校方引进资源,开阔老师眼界,加强老师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成长。可是为什么就这样了呢?

我觉得,估计还是像这次下不了台的某教授一样,讲座里的骗子炫子太多了。

犹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华中师范大学开设的博雅讲堂,经常会邀请各系的教授老师们来开设讲座。

有一场是戴建业老师来讲诗词,整个会场被围的水泄不通,连过道都被铺了报纸,戴老师把椅子移开,连着讲了2个多小时,麻城方言铿锵有力,那真是精彩。

我的同事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她说,自己去蹭过刘擎教授讲的西方哲学讲座,刘教授的讲座火爆到什么程度,愣是让走廊凭空多出来好多座椅,学生们爬上去听。

为什么这些老师开设的讲座,就这么受人肯定?为什么离开大学后,就再难听到这么有趣有料的讲座了呢?

我想,除了被现实摩擦的听众心境改变了,还有就是主讲人的水平和态度。一是水平,二是认真。唯有这两点,才是讲座魅力的源泉。而这两点,又有多少人,能潜心做到呢?

可能有些专家,一听到是给教师做讲座,就觉得只需要敷衍即可,毕竟真正听的人不多,讲点段子,活跃现场就够了。

还是那句话,认真做事的人,一定会被认真对待。

想想这次庐江中学的讲座事件,其实这个老师此前在别的学校就已经被吐槽和抵制过了,但是为什么又能堂而皇之的进入高中,大放厥词呢?

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就差3个月就要高考了,时间比金钱还宝贵,就给他们听这个?

师生苦砖家讲座,久矣。

信息时代,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浪费别人的生命。

对于庐江中学的事情,我想说:

可以谈钱,但不能只谈钱;

可以吹牛,但不能无底线;

可以世俗,但不能低俗;

可以傲慢,但前提得有水平;

可以自认为聪明,但别把别人当傻瓜。

真的好希望再听到一些好的讲座啊!或者让师生多一点点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多一点点的信息,多一点点的筛选。

不针对任何人,也不代表普遍情况,只是个人感受。

如果你觉得我冒犯了你,我先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