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良大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0012(不闲聊)

1.

几天前,在街上,遇到了孩子之前的班主任,她没看见我,我也没来得及打招呼。

她是孩子小学的班主任,人很nice,从来不让家长批改作业。

即使对待我家这种调皮的孩子,也很有耐心。

当时我去学校拜访她,随手送了本我的书。

她很开心,说没想到学生家长中竟然有个大作家,书,她一定会认真拜读。

果然,没多久,她发微信,说我写的很好,很多地方与她的想法都不谋而合。

尤其是书中写到裸辞创业那段,更是击中了她,她说,她也厌倦了一眼望到头的职涯,想和我一样离职去闯一闯......

我说了一些要慎重之类的话,想着对方大概也是一时兴起。

然而,没多久,她真的离职了,开了一家K12教育机构。

一开始还不错,但是没多久,“双减”来袭,公司倒闭了,积蓄都砸里了,贷款也还不上。

现在只能接点一对一家教,压力很大。

这些都是听其他家长说的,也不知道真假,但是现在看来,当时从正式教师编制裸辞,并不是一步好棋。

而我呢,有点内疚,虽然一个人的重大决策,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但是总觉得自己书里离职的那一段描述,在人家决策的天平上多少加了点砝码。

2.

事实上,我的书是写给职场人的,而且我始终认为,在体系内发展才更稳妥。

即使我出来创业,我也从来不鼓励别人创业。

因为我知道这条路九死一生。

我暂时没失败,只是运气好而已,你看到所有的创业成功者,主要还是因为运气好。

这些人真的是凤毛麟角,那些大批沉默的失败者,你是根本看不到的。

如果我不说班主任的故事,你永远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位失败的创业者。

而且,从传播的角度,人对平淡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

你如果写篇文章,说要在体系内踏踏实实干一辈子,不好意思,这样的东西没人愿意看。

但是,你如果写“稳定的工作就是毒药”、“打工比创业的风险还要大”、“35岁被无情裁员,不要在舒适区待太久”......

这些东西才有流量,人对有冲击感的东西才有兴趣,比如,恐惧、焦虑......

所以,在媒体人的选题库里, 这些题材都是首选,而且素材也都准备的七七八八。

但凡出现一个裁员的新闻,就可以组装了。

当然,金句肯定不能少,结尾来上一句:

“你现在岁月静好,未来就是大江奔流”。

嗯,这篇保准能火。

多数人是感性的,全然不会去考虑,35岁被裁员的概率和创业失败的概率哪个更大。

就算你很理性,也很难摆脱此类噪音的影响。

搞不好,在一个没有星星的夜晚,想到下午老板那凶恶的嘴脸,刷到一篇“稳定有毒”文章......

于是,你决定不再成为防御塔下的奴隶,去追求人生的精彩,懵懵懂懂投入到一份所谓的事业中,向老板提交了辞呈......

人生就是这样,有时散碎的石子,能拼出一条岔路给你。

3.

小胡是某家大公司的总经理秘书,能力挺强。

这个位置其实挺不错,虽然比不上孟羽童、张雱这些顶级助理,但最终混个中高层,问题不算大。

大概就是读“稳定有毒”之类的东西多了,小胡就突然想挑战一下人生的巅峰。

裸辞后,拜入到某个自媒体大V的门下,学习做个人品牌。

先是交了4000元,成为线下学员,又交了1万5,成为私教学员,后来又升级到5万的私董会成员。

3年过去了,得到真传的小胡,觉得浑身充满了能量,唯一遗憾的就是,学费暂时还没赚回来。

然而,做个人品牌,千万不能承认自己失败,那谁还愿意跟你啊。

所以,小胡的朋友圈倒是挺热闹,出入各种高档场所,参加各种高端活动.....

事实上,他的积蓄几乎已经耗光,不得已时,还要向父母伸手。

这么困难,就再找份工作呗,条件又不差。

和小胡聊时,才发现他很坚决,“工作,这辈子是不可能工作了.....”

他觉得除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之外,主要还是圈子不够优秀,所以他想报名大V的超级私董会,要10万,他正在想办法筹钱。

我问:你不是已经加入私董会了吗?

他说,这次是“超级私董会”,不一样的,是更高端的体系,里面也都是更厉害的人。

不是有句名言吗?“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才能变得更优秀...... ”

以我所知,和小胡一样的人不少,他们对学习非常上瘾。

报各种高端学习班,结交各类高端人脉......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人几乎没人能做成自己的个人品牌,或者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

倒不是说他们不优秀,而是说,这个领域的红利几乎已经消失。

事实上,所谓的大V也不过是踩到了时代的红利,之前的图文时代,从知乎到公众号,再到短视频......

火起来的人,很多都是误打误撞,收获了巨大的流量。

然而,没有哪个商业模式像自媒体一样速朽,因为门槛太低了啊。

一个笔记本电脑,加一部手机,就能开启个体创业模式,于是千军万马,过江之鲫......

现实的情况却是,除了最早那批还可以靠存量流量赚点钱,新进入者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即使是“顶流”,日子也没好过到哪里。

某位知名大V,前几天还在朋友圈抱怨,说现在招生太难了,很多学员报名前都要求有“回报承诺”。

我报你的课,你得承诺我学完就一定能变现多少,否则就不报。

大V很无奈,说这谁敢承诺啊?

他也很焦虑, 因为手下有几十位员工,每月工资都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是现在每期课程学员在持续减少,有点招架不住了。

事实上,所有自媒体人在一开始都有个错觉,以为只要不停的更新内容,就能持续不断的获得流量,再去变现,循环往复。

然而,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原来这只不过是时代赐予的一个短期红利,千万别想多了。

4.

时代,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宿命,当你踩中了时代的节拍,也就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反过来也一样,当节拍不对时,被扼住喉咙的也可能是你。

2009年,我去读一家名校的MBA。

班里有两类人,一类是自己做生意的,称为创业派吧。

还有一类是大公司的中高层,称为管理派吧。

那时的创业派,意气风发,课上讨论时,满嘴都是上亿的生意,吃饭时争着买单。

然而十几年过去,结果都不理想。

好一点的,卖掉了公司,润到了海外。

差一点的,公司倒闭了,还欠了不少负债。

其中一位同学,是做游戏软件开发的,一开始做的不错,奔着上市去的,也不知道怎么,越做越难。

后来一位离职的程序员还锁库跑路了,让这同学损失惨重。

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凭借自己还有点开发能力,又回到一家互联网公司打工,最基层的那种。

虽然钱赚的很少,但是这同学似乎变得比以前更开朗,本来光秃秃的头顶,竟然星星点点的生出了新发。

他自己也说,还是打工更快乐,再也不用为那些狗屁事儿烦心了。

班里创业派最野的莫过于诸葛,做过电子元器件,开过KTV,民宿,游戏厅......产业颇多。

后来就突然失去了联系,发微信也不回,我们这才知道是进去了,判了10年,那年他45岁,等出来那的时候就55岁了。

他有两个公主一样的女儿,一个10岁,一个4岁,等到他出来,一个20,一个14。

最美好的时光就这么缺席了。

反观那些在体系内混的管理派,现在看来,个个都比较得意。

几位支行长,现在都成了分行行长;

原来那些大企业的部门经理,已经变成了CMO或者CFO;

某深圳知名企业的两位同学,一位已经进了董事会,另一位的年薪由80万涨到了300万;

原本几名外企的大区经理,现在已经成为大中华区总监;

不一一列举了,真的,都挺好。

最郁闷的,就是那些从管理派转型创业派的。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老王,本来是某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套现了1个小目标。

他突然觉得老板也不过如此,自己也能搞出一家上市公司,于是开始放飞自我。

后来搞过机器人、智能家居、新能源组件.......

全是科技和狠活,但是没一样成功的,反而把之前的钱倒贴了很多。

几年前卖掉了深圳的两处房产,搬到了阳江这个二线城市生活。

后来在群里发微信,说他准备东山再起,搞医美连锁,已经在阳江开了第一家分店。

市场巨大,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来考察参观。

我和几位同学去了,到了之后才发现这个“第一分店”竟开在一个小区里。

总计30多平米,老王的太太和另一位阿姨正在为两位顾客洗头.....

我和同学们面面相觑,“这不就是个美发店吗?”

老王也老了很多,虽然他的实际年龄并不大,如今看来,作为一个夫妻店老板,竟然毫无违和感,已经很难和上市公司老总联系起来。

我们班管理派出来创业的有几个,最终的结局么,算了,不说了,我都觉得憋屈。

5.

这篇文章所讲的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只是为了避免对号入座,我对细节做了改动。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论者,我只是认为,与周期合拍是如此的重要。

在经历了30年的烈火烹油,很明显,我们进了一个新的周期。

也很明显,这个周期并不适合折腾。

此时我们能做的就是韬光养晦,不要激进,耐心等待周期的主升浪。

如果你所在的体系还算稳定,就好好待着吧,把手头的事儿做好。

千万别染上“被害妄想症”,本来日子好好的,担心被裁员,担心稳定是毒药,所以先下手为强,脱离体系,孤注一掷。

其实,你现在拥有的,搞不好正是别人渴望的,真的,别再折腾了......

连易烊千玺都想进体制内了,你还想什么呢?

事实上,稳定才不是毒药,恰恰相反,稳定对于很多人是一种奢望。

年轻时,我们总觉得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是一种平庸。

然而,经历过跌宕起伏你才会明白,稳定和安全感才是可贵的。

能够按部就班的划分工作与生活,能够品尝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

所以,珍惜吧,别再瞎折腾了。

若你喜欢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