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章节表述: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中,30多年前老家春夏季节,门前屋后、菜地、农田到处都是蚯蚓,有些孩子还挺怕它(只因它也是细长的,象蛇)。特别是,在地里施了农家肥(猪牛等家畜粪便)后,蚯蚓就更多了。蚯蚓辛勤劳作(松土),大人们也不用去锄(松土)菜地了。

记忆中,也经常和妹妹一起,带上小锄头和“简易筷子”(两根细枝条,用于夹蚯蚓)去挖蚯蚓,来喂的家里养的鸡鸭等家禽。那时小山村农家人的动物蛋白主要来源于家禽、蛋、鱼等,猪牛肉是比较稀罕的,虽然家里也喂养了猪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耕地用,除非老死病死(一大笔损失,对一户农家来说,可能是1-2年的净收入),为了弥补损失,病死老死牛的牛肉,有人买的话都会卖点补贴家用,剩下的就自家吃,吃不了的就腌起来。猪一般都要喂1年以上(甚至3年多的都有)才“出栏”,通常是整头卖给“杀猪的”,也有农户自己留作年猪,卖点给乡里乡亲,剩下的都腌起来,以备来年“菜荒”。
喂养猪牛的食物,主要是剩菜剩饭、干稻草、自家菜地里吃不完的蔬菜等。
回头一看,那时的农村真是完美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人—粪便(肥料)—农作物、菜、蚯蚓—家禽、家畜—人。
蚯蚓喜欢生活“比较脏”(潮湿肥力足)的环境,孩子们好像都不太喜欢它,挖它们喂养家禽时除外。
直到上了初中,学了《动物学》后,才知道蚯蚓具有超高的营养价值,都忍不住羡慕自家的鸡鸭了。但还是有点嫌它赃,从来都没有过想过要去“品尝”它。也差不多就是那个时候,村里有些农户会去挖蚯蚓晒干卖钱(说是用作啥药材)补贴家用。
进入高中后(已经是90年代了),农药化肥使用越来越普遍了,就没啥关于蚯蚓的记忆了,偶尔回老家去逛菜园子,菜地里的土壤都板结得厉害(人站里面,脚都不会下陷)。
再往后的日子,生活中就基本没有蚯蚓的印记了!
如果不是中央一号文件,可能此生都不会谈及“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