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刘晓

在1月份疫情影响大幅减弱后,宏观经济回暖势头明显。

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高于上月3.1、12.8和10.3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口财经连线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广泛落地,加上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效果持续显现,市场需求在短期内得到快速释放。下一步宏观政策还会保持稳增长取向,着力对冲三重压力,增强市场信心,夯实经济回稳向上基础。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经济回暖幅度有望超过普遍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体上看,在1月份,特别是春节期间疫情影响大幅减弱后,宏观经济回暖势头明显。我们判断,接下来两个月制造业PMI指数有望进一步回升,服务业PMI指数有望保持高位。这意味着一季度经济回升幅度有望超过市场此前的普遍预期,我们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速有可能达到4.0%左右,较上季度回升1.1个百分点。

不过,1月制造业PMI指数中除新订单分指数外,大多数指标仍在荣枯线之下,表明当前经济修复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加之当前房地产行业仍在延续低迷状态,下一步宏观政策还会保持稳增长取向,着力对冲三重压力,增强市场信心,夯实经济回稳向上基础。我们判断,为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助力经济回升势头,不排除一季度监管层引导5年期LPR报价下调的可能。不过,在经济增速回升前景较为明朗的趋势下,下调政策利率(MLF利率)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宏观经济还面临一定压力

1月制造业PMI录得50.10,高于预期0.30个百分点,较前值上行3.10个百分点,时隔3个月再次跃至荣枯线之上,表明1月我国制造业处于微幅扩张状态。

1月制造业PMI超预期重返荣枯线之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在去年12月疫情形成大范围冲击的背景下,1月疫情修复情况明显好于上月,且春节期间疫情传播程度明显低于预期。第二,在“早放贷,早受益”背景下,1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均较高,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足。第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各地有力执行政策,对制造业PMI形成支撑。

但是应该看到,在去年12月宏观经济遭遇冲击的背景下,作为环比指标,1月制造业PMI仅微幅高于荣枯线,表明当前宏观经济还面临一定压力,如出口增速承压,与之相印证的是,1月新出口订单仅为46.10,依旧位于荣枯线之下,且处于历史低位区间。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预计2月PMI各项指数将出现更为明显的、全面的改善

1月份PMI各项指数显示中国经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总体景气水平大幅回暖。

制造业PMI及各项构成指数和相关指标显示,制造业产需、产能利用、员工到岗、物流运输、采购和产成品去库存等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相比去年12月均有所改善, 且企业对于生产经营和市场走势的信心出现明显好转。不过,外需的持续收缩与疲软,使新出口订单指数估计仍处于荣枯分界线附近。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比去年12月大幅反弹14.6个百分点至54.0%,结束连续6个月回落走势并升至扩张区间,显示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逐步恢复,居民消费热情正在回归,叠加春节假日消费,拉动服务业景气水平快速回升。

2022年制造业PMI均值偏低,主要反映了受2022年疫情散发多发影响,经济活动和景气度多次被扰动。预计2月PMI各项指数将出现更为明显的、全面的改善,2023年全年PMI均值将抬升、波动将减少、稳步改善态势将更为确定。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房地产市场见底信号尚待明确

经济之所以表现出回升迹象,一是由于疫情冲击消退。疫情冲顶之后,人员流动趋于恢复,经济社会运行逐渐向正常水平靠拢。元旦和春节期间,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收入恢复率触底反弹。二是稳增长政策延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目标之后,部委和地方均把稳增长作为第一要务,一系列促消费、稳投资政策得以延续,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信心均得到提振。

不过还要看到,经济复苏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一是出口仍然延续下行。1月新出口订单仍处于收缩区间,全年外需走弱将是大概率事件,出口极有可能从过去三年的拉动因素转为拖累因素。二是房地产市场仍然偏弱。近一年来,政策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引导房地产行业风险缓释,不过居民购房和企业拿地意愿尚未得到扭转,房地产市场见底信号尚待明确。

因此,春节之后首个工作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上下共同努力,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和拓展经济运行回升势头。特别要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保稳提质。

展望全年,预计经济复苏仍有可能出现反复,但不断向好的趋势将有望延续。随着疫情冲击继续消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市场信心逐渐提升,复苏基础将不断夯实,预计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大幅高于上年的3.0%。

植信投资研究院宏观高级研究员罗奂劼:2月制造业扩张程度有望继续加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第一波疫情冲击的逐渐弱化和春节长假的到来,1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分别上行大幅3.1个和12.8个百分点至50.1和54.4,不仅结束了连续数月下降的状况,并且分别时隔三个月和六个月重回扩张区间,预示着2023年经济恢复过程正在展开。1月制造业PMI中多项指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主要呈现出需求恢复快于生产、内需复苏好于外需、企业状况改善、价格保持稳定和预期快速转好等五个特点。新出口订单上升1.9个百分点,弱于新订单和进口订单,表明外需仍然较为疲软。服务业的加速恢复表明消费需求正在大幅释放,有利于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制造业生产的快速恢复。

展望2月,随着季节性因素对于生产活动影响的减弱和需求的持续回暖,叠加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制造业扩张程度有望继续加快。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制造业复苏的拐点已基本形成

结合历史经验,由于春节假期对员工返岗干扰,对1、2月企业生产经营构成一定扰动,但疫情对经济活动干扰趋势减弱,很多企业在今年春节留工过年、轮班排产,也促成了生产端的稳定恢复。

目前疫情对制造业生产、流通等环节影响明显减弱,这与各省疫情错峰,且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有关。同时,一揽子纾困、稳增长政策和接续措施支持,制造业生产环境和企业经营预期明显改善,企业增加库存、扩张投资产能意愿整体在增强,制造业复苏的拐点已基本形成。

中国经济开始展现较强的底部回升态势,前期被压抑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各地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也纷纷表态要狠抓经济,并大多对一季度经济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企业对后市经济预期较为乐观。

考虑到海外通胀继续维持高位,原材料购进成本指数走高,在国内需求回暖的大背景下,国内仍需要对潜在输入通胀风险保持警惕。制造业部门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国内能源、原材料等商品保供稳价措施仍不能懈怠。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