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国的经济正在全面复苏,春节期间消费火爆,全国旅游业也走出寒冬,迎来春节旅游的小高峰。

那些唱衰中国,不看好中国,攻击中国全面放开的阴谋论者现在可以闭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不全面放开,哪有今年春节一家人团聚的热闹场面?哪还能看到旅游景点人山人海的火爆景象呢?

如果不坚持全面放开,我们好多人要么还在做核酸的路上,要么继续家里蹲。

明知会很挤,还是有人选择以旅行的方式过春节。

出游人的想法不一而同,但多数是一种三年疫情压抑后的宣泄,到外面的世界去喘息。

他们,涌入三亚,挤爆西双版纳和大理,但春节旅游的他们真的快乐?

由于旅游宣泄的人太多,拥挤也带来了住和吃的问题。

住宿价格飞涨,以往一千元能住个星级酒店,但现在只是个普通标间。吃也一样,几十元一碗的面只有几根,甚至宰客、往外推客等等现象让人痛心。

在有的景区,零下十多度的寒气下,露天厕所抱团等取暖,游的不是畅快而是罪过……

其实,无论是在疫情前还是疫情后,每年过节长假都是经历同样的“罪过”,但依然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因为人总是“健忘”的。

从众跟随的心理在有的人心里根深蒂固,甚至没有出行的计划,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情绪宣泄。

“旅游”是最典型的“借助外力让自己快乐”的一种行为,依托着“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到自己没去过、或喜欢去的地方”、“接触各种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和事物”。以此均衡日常生活和环境的平淡、缺少变化。

所以才有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那种说法,因为当做完了这一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之后,却发现自己遇到了各种人为的、不可抗力的意料之外的状况,导致原本的期待打折、或干脆落空。

钱花了、力气费了,目的没达到。

至此,“旅游”的目的也就梳理出来了:“本质还是为了让自己快乐”。

所以,在决定旅游、付诸行动的同时,就也做好“把改变日常生活当成快乐”的心理建设。
堵车就当终于有机会不用坐在工位前随时担心被领导点名了;

航班晚点,就当找个机会看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了;

景区人多,就当“参与到人群中”也是改变生活的一种形式;

真赶上个大风降温,如果事前做的准备工作更为充分一些,就在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自我欣赏一下自己未雨绸缪的能力;

主动维权了,就感受一下自己通过努力帮助社会进步的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2022年年底疫情政策发生变化后,烟火气逐渐回归正常生活。各地新春节目层出不穷,市民也是应接不暇。

有的选择集体放烟花,有的选择去参加游园会,还有一批人选择出去旅游……可以算作是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吧。

朋友圈里随处可见,跑到三亚旅游的、跑到黄山旅游的、跑到襄阳旅游的,跑到宜昌旅游的……然而到处都是人从众。

他们到底快乐么?

面对着游玩过程中的人山人海,和返程中的高速堵车,以及各种未知的焦躁。我想他们是幸福的吧。

毕竟在最好的时间陪伴最好的家人或者朋友,出去一趟,见识一下祖国的山川大海、日月星辰,体会一把原来从未有过的感觉。

眼中满满地都是幸福。